■ 楊仁飛
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以來,蔡英文當局推行“文化臺獨”意志更加堅定,手法更加多元,軟硬兼施,全方位、全領域推進,如“臺獨理論建構”、政策性仇視、“文化立法”綿密推進,體制內(借殼)“文化獨立”的目標、趨勢日趨明朗化。面對“絕不屈服于壓力”、拒不承認兩岸一中的蔡英文當局,面對執(zhí)意推動文化脫中的民進黨,祖國大陸應該祭起反“獨”促統(tǒng)大旗,強化文化促統(tǒng)力量,全面遏制、逆轉“文化臺獨”。
服務于“臺獨”目標的“臺灣理論重構”。2012年,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成立“知識/臺灣研究學群”,旨在重構一套“臺灣本土理論”,為臺灣“主體性”“本土意識”,甚至“文化臺獨”“柔性臺獨”提供新的理論依據?!爸R/臺灣研究學群”認為,臺灣“本土理論”一直存在,但是“在地理論”總是被邊緣化,它的系譜也被忽略,臺灣學者目前的關鍵任務在于一方面要重構“本土理論”系譜,另一方面要從活生生的臺灣現實中建構新的臺灣方法與臺灣理論。有關方面還給參與的相關學者提供了具體思考的方向:“如果將臺灣置于世界經濟史與世界思想史里,理論地景會是何種面貌?如果將臺灣視為漢人的定居者殖民地,我們要如何了解原住民的知識?臺灣所經歷的一連串殖民歷史經驗(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中國’)會需要生產出什么樣的新的后殖民理論?臺灣特殊的島嶼地理條件會不會像加勒比海一樣,創(chuàng)構出島嶼導向的理論?”顯然,臺灣學者“臺灣本土理論”重構的目標乃是為了服務“臺獨”,為“臺獨”提供冠冕堂皇的外衣與子彈。
服務“文化去中”的“臺灣主體性與在地化”論述。在上述論題中,早已包含了“兩岸兩國”的“臺獨”理論,只是“獨”派學者認為,過去民進黨理論大師們制造的“臺獨”理論滿足不了民進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以及臺灣社會的變化,需要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創(chuàng)造出更能符合民進黨長期執(zhí)政、“和平臺獨”需求的思想論述、政治話語,由此來豐富“臺獨”理論。無論怎么創(chuàng)新理論,這些綠營學者的“在地化”與“臺灣主體性”論述必須面對、處理兩岸共同的歷史、主流中華文化在臺灣長期存在這樣的客觀事實,而他們的方法是“文化去中”“文化脫中”。他們一方面將臺灣地方性的文化強硬提升為所謂“國家文化”,另一方面閉門造車,要么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吃干抹盡,對中國文化作出以下幾種處理:一是搶占。如對1949年由國民黨自祖國大陸帶到臺灣的歷史文物等有形、無形資產,特別是臺北故宮寶藏,視作是流進臺灣的資產,有作為博物館永久藏物據為己有的想法。二是死亡處理?!蔼殹迸商岢鲆屩腥A文化變?yōu)椤八牢幕薄!蹲杂蓵r報》2016年10月10日社論稱,“在‘中華民國’只等于臺灣的前提下于10月10日放假,現代國民也許應該以歷史遺跡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日子,一如荷蘭人留下的熱蘭遮城、西班牙建造的紅毛城、鄭成功改建的安平古堡、‘清國’建筑的北方、日本的總督府乃至國民政府遷臺后舉目皆是的戒嚴記錄”。三是抹去中華歷史記憶。如刻意不提臺灣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源頭與祖國大陸的關系,切割兩岸文化的傳承性。以高雄歷史博物館為例,其最核心的展覽往往是“二二八事件”,其他民俗與高雄人近代生活展,連結的是日據時期的生活形態(tài),無法讓人直接感受這一區(qū)域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的傳承關系。四是強調臺灣文化自成體系,也是“在地化”論述的另一種說法。盡管“獨”派無法否認臺灣大量的民俗信仰直接來源于祖國大陸,但是他們日益強調經過近代臺灣人的努力,臺灣語言、文化、民俗已具有相當的獨有性與自成體系,如祭祀巡游的八將等為臺灣獨創(chuàng)。五是將中華文化、明清以來的國家統(tǒng)治污名化,企圖以“外來政權”“殖民政權”全面否定明清以來國家政權對開發(fā)、治理、發(fā)展臺灣的貢獻。
久而久之,民進黨及“獨”派漸漸地自我陶醉在一套臺灣“傳統(tǒng)、文化、體制在地化”理論語境中,創(chuàng)造出所謂臺灣自成體系的語言、民俗、主體意識乃至臺灣的“主體文化”,這種“在地化”理論構建與闡釋,本質上是虛幻的、矛盾的,與母體中華文化呈對抗性。正如許紀霖指出,一種歷史記憶的發(fā)掘,意味著另一種歷史的遺忘,這個遺忘,就是排斥來自中原文化大傳統(tǒng),這是另一種對抗。
蔡英文重視文化戰(zhàn)略與文化政策,加速推動文化立法。2016年上任伊始,蔡英文就即刻召開最高級別的“文化匯報”會議,提升文化決策的地位。文化部門負責人鄭麗君上任就宣布,一年內完成“文化基本法”立法。之后,文化部門委托臺灣教育大學、藝術大學、文化法學會、文化政策學會四個機構的綠營學者進行專案規(guī)劃與法律草擬,2017年5月完成修訂版本?!拔幕痉ā痹诹⒎ň衽c文化定義上是對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文化政策的重大修正。
將“文化基本法”提升到“文化憲法”位階。文化部門副負責人李連權2017年3月24日公開稱,該法是“文化憲法”,強調法的位高權重。文化部門網站解釋,新“文化基本法”不是文化部門組織法,或文化行政基本法,也不是針對文化人或藝術工作者的勞動基準法,而是一部“政府”各部門都必須恪守、攸關臺灣一般民眾文化日常生活的“國家文化基本法”。主持法律起草的周志宏表示,“文化基本法”法律位階要能將“文化影響評估”列為“國家”重大義務,要求所有“部會”執(zhí)行,并接受文化部門檢核,文化部門能掌握各“部會”重大政策可能的文化影響,并提供文化專業(yè)建議,甚至通過行政部門去斡旋。可見,此法將是包含全面貫徹“臺獨”文化戰(zhàn)略與意志的一部重要法律,必須引起祖國大陸高度重視。
突出建立多元的“國家文化”。新“文化基本法”立法宗旨是“落實‘憲法’文化規(guī)定,建立多元文化‘國家’、確立‘國家’文化基本價值、發(fā)展文化的主體性”,“‘國家’還應在此基礎上締結與遵循文化相關之國際條約、協(xié)定”,借該法與“國際人權接軌”。新“文化基本法”中,我們看不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內容,看不到任何一個條文提及“中華文化”(替代名詞:移入的漢文化)或 “中華民國”這個殼(只提了“憲法”),反而卻在草案中看到了令人不安的“文化臺獨”氣息。
制造兩岸文化區(qū)隔與對立。新“文化基本法”草案總說明第一段對所謂“國家、臺灣文化”作了界定,即“臺灣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所構成的‘國家’”,“國家”只是“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治理主體。顯然,蔡英文當局似乎有意回避“中華民國”這個符號,刻意回避兩岸文化一體的歷史與現狀,反而有意強調中華文化是外來、移入文化,與殖民文化并列,顯然用意并非善良。此外,蔡英文當局希望通過制度性立法,能掌握文化話語,深化臺灣文化認同,擴大對外交往,從而建立民進黨版“多元文化國家”。
推動“文化臺獨”戰(zhàn)略的工具。盡管臺灣文化部門官員一再聲稱,“文化基本法”的制定將是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過程,文化及文化權利為人民所形成與享受,然而“文化基本法”卻是蔡英文推行“文化臺獨”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民進黨鞏固政權、實現“臺獨”的文化戰(zhàn)略政治工具。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蔡淳任半年多前在媒體發(fā)文,指出政治權力會透過政策、政府制度以及資源分配,透過改變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對政治權力有利的思想以及認同。這一解釋,反映了蔡英文當局急于制定“文化基本法”完全是為了“文化臺獨”政治目的。
蔡英文上臺以來,文化部門在鄭麗君強勢領導下,以快跑的形式要求增加文化投入,推動文化立法,并計劃聯(lián)合經濟、“通信傳播委員會”(NCC)等部門,準備以合力的形式,啟動臺灣影視文化營銷計劃,強化“國家隊”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行銷臺灣的力度。在2018年預算案中,臺灣文化部門預算支出大幅增加,已從2017年的不到1%增加到1.3%左右,2018年文化支出編列263.6億元新臺幣,未來要將文化支出增加到總支出的3%,主要用于支持綠營文化團體、向外推銷“臺獨”思想與目標。2018年,臺灣當局還在財政預算中拿出72.6億元新臺幣,以增強臺灣“軟實力”。
在黨務層面,民進黨不斷開辦年輕民意代表、黨工、“青年小草”、“青年接棒”、“后生尋莊”培訓班及“新文化研習營”、春雨臺灣新青年領袖營活動,而培訓內容除了如何履職、應對媒體、儲蓄后備力量外,每一個課程都有認識臺灣本土歷史、提升臺灣本土意識相關內容。這個所謂認識臺灣本土歷史、臺灣新文化的課程,均宣揚“臺灣主體性與獨立”。
在民間團體層面,蔡英文當局全力扶持、資助“臺獨傾向與臺獨意識”的文化機構與團體,如拉抬閃靈、滅火器樂團等,使之快速成為臺灣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樂團;加大對綠營執(zhí)政縣市文化設施經費投入與團體資金支持,造成“靠向我有糖吃、非我族類必排斥”的政治氛圍,擴大“臺獨意識形態(tài)”對臺灣民眾的默化滲透與長遠影響。有支持“臺獨”的團體借助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的氛圍,開始組織“文化促‘獨’”活動,拉攏青年人參與,明示或暗示參與活動的民眾不說“國語”,不看祖國大陸的影片。
在文化再造方面,蔡英文當局推出以近現代臺灣地景為主的文化再現、文化改造計劃,旨在全面恢復日據時期的歷史記憶,美化殖民侵略歷史;美化“臺獨”人士所謂的奮斗歷史與精神,或將一大批沒有“臺獨”意識的近代臺灣知識分子歸屬到“臺灣主體意識覺醒者”行列,達到篡改臺灣歷史的目的。
1.新時代新文化
中華歷史文化。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這表明中華文化是一個集合體,是一個歷史的集成體,不是憑空想象,不是主觀創(chuàng)造,更不是單一的漢文化、漢文明,而是包括臺灣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發(fā)展、奮斗中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同時中華文化也是大浪淘沙、兼容并蓄的文化,一切有生命力、先進的觀念、思想以及它的產物得到世世代代的流傳與弘揚,如“愛國愛鄉(xiāng)”“慎終追遠”“舍生取義”“以和為貴”等深植民心,成為澆注在中華文化血脈里的基因,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十九大報告歸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包括“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涵蓋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創(chuàng)造出來、追求民族獨立富強、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擔當、走中國道路的紅色革命文化,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立足中國國情、建設現代文明強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歷程中積累的發(fā)展與建設經驗,因此講中國新時代新文化,今后不僅要講傳統(tǒng)中華文化,還要講過去與發(fā)展中的共產黨與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樣是兼容并蓄的文化、推陳出新的文化,不是停滯、僵化、自大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調原則性、大眾性、開放性與協(xié)調性,“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
2.新時代文化的目標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將文化提到至高的位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文化,那么如果有人將自己的文化靈魂抽掉之后,就變成無根的文化,這樣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其實文化實質是一個很鮮活的生命體,既有對精神世界崇高追求的靈魂,又有通過各種文化載體,如信仰、民俗、文學、藝術等文化的肉體,使民眾在追求美好物質生活的同時找到生活詩意、生活美學。
十九大報告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提出了具體的文化建設目標,即要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讓中華文化展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要使中華文化在未來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連結起來,讓中國及中華文化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這是新時代中國文化的重大任務與使命,要使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展現新魅力,要使文化服務于民族復興的進程與事業(yè),要使中華文化成為引領新時代的新文化,文化領域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建設任重道遠。
3.關于文化自信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边@種自信,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對歷史的自信,對文化的自信,對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成果,基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力量,基于中國共產黨人敢于面對困難,勇往直前、勇于承擔責任的氣度?!按蟮乐校煜聻楣?。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yǎng)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這種自信,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使得我們遇到來自各種分裂勢力挑戰(zhàn),面對國家完全統(tǒng)一道路上的挫折保持戰(zhàn)略定力,保持文明上的定力,堅定文化化“獨”、文化促統(tǒng)的效力。
1.總結挖掘兩岸交流史中的文化正能量
一是珍惜中華文化與鄉(xiāng)土民間信仰作為兩岸基層民眾歷史與當下連結的文化作用。從孔廟到祭忠烈祠,從媽祖到鄭成功信仰,明清以來從閩粵等地到臺灣的先民,不忘自己的祖先,堅守對神靈、天地、自然、祖先的敬畏之心,堅守自己文化的源頭與傳承。這種樸素的情感是抵抗一切外來侵略,包括日本50年殖民統(tǒng)治的文明力量,是歷經兩岸70年政治對峙仍能從彼此的信仰與民俗中找到心靈共通之處,這是中華文明的魅力,這是中華文化欣欣向榮的密碼,需要珍惜,需要用心維護。
二是肯定過去30年兩岸交流中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過去30年,兩岸關系歷經波折,仍能繼續(xù)前行,不僅是推動兩岸和平交流的政黨與政治人物的功勞,也是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需要,這種基于共同歷史情感與文脈的來往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動力。
1987年,數萬老兵在臺北發(fā)起返鄉(xiāng)探親運動,向臺灣當局要求準許老兵回祖國大陸探親。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祖國大陸探親。10月16日,國務院公布《關于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游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兩岸打破了自1949年長達38年的冰封期,迎來第一波百萬臺灣同胞返鄉(xiāng)探親大潮。探親潮承載了那個時代兩岸民眾經歷戰(zhàn)爭硝煙悲歡離合的獨特歷史與情感,展現中華民族強烈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顯示文化血脈的強大張力。在探親大潮中,一個個尋找親人、祭拜遠去父母兄弟的身影,一段段家國恩仇、骨肉分離再團聚的厚重歷史,化身為兩岸文化血脈紐帶的圖譜,留給后人是一份感動與尊敬。我們要從這一段歷史中,找回兩岸關系中真正具有向心力的能量,重新聚合兩岸民心。
三是重視文化藝術引領、感化人心的能量。過去30年,雖然引領兩岸文化潮流的主角發(fā)生了變化,但是潮流、時尚背后共同中華文化的內涵沒有變,否則《瑯琊榜》《甄嬛傳》《羋月傳》不會在臺灣流行,否則“龍的傳人”“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藏龍臥虎”以及閩南語音樂藝術作品“愛拼才會贏”不會引起祖國大陸民眾的共鳴。
文化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引領潮流、感化人心,在于觸動內心最堅硬的部分,在于為生活勞碌的人們提供精神食糧,因此弘揚新時代中國文化,加強兩岸的文化向心力,文學、藝術必須站在時代前列,或宏大或細微的主題、表達兩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住。
2.要樹立制度與文化自信
要以優(yōu)越的制度與先進的文化感染臺灣民眾,從國家、政權、上層意識形態(tài)層面爭取臺灣民眾。兩岸關系走過了30年,可以說是一個積累經驗、思考方向的30年,是追求形而下為主同時追求形而上的30年。未來,我們應該更多追求形而上的兩岸關系,應集中以制度與文化的力量,突出政治意識形態(tài)在對臺工作的重要性與優(yōu)越性,爭取臺灣民心。
民心向歸是政治工程,是意識形態(tài)的爭取工作,我們必須意識到,爭取臺灣民眾認同、支持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國家完全統(tǒng)一、人心背向的關鍵。
未來,兩岸是一場統(tǒng)一對獨立的意識形態(tài)之戰(zhàn),因此兩岸關系必須超越形而下以物質為主的交流交往形態(tài),應更多從國家認同、政權認同、政黨認同以及文化認同等上層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來消弭“漸進臺獨”與“文化臺獨”的影響,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先進性爭取民心,強化政治爭取工作。
而前提是,我們本身要牢牢樹立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從心理上破除臺灣制度的迷信與優(yōu)越感。從兩岸關系來看,這種文化自信應表現為,相信超越5000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優(yōu)勢一定比“臺獨”勢力宣稱的“臺灣四百年文明”來得厚實、堅硬、富有生命力。這種文化自信,是即使一些政黨、政治人物人為制造出了所謂“臺灣的文明、臺灣的文化”,相信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臺灣文化,仍將是引領臺灣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動力。
做好文化促統(tǒng)的系統(tǒng)工程。未來對臺文化工程,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來感染、影響兩岸民眾,教育年輕世代,共筑基于中華文化命運共同體。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在具體工作上:一要牢牢把握文化對臺工作的主導權。講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要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要從歷史中找回共同的文化基因,還要從當代文化中探索可被臺灣民眾接納、吸引的新文化,重視文化化人的獨特功能。充分發(fā)揮廣播影視、互聯(lián)網輿論宣傳渠道的平臺作用,通過既聲勢浩大又深入淺出的新聞報道,不斷創(chuàng)優(yōu)推新的節(jié)目內容,與時俱進的傳播手段方式,大力推進文化入島入心工作,在加強兩岸人民一家親過程中,主動、積極融入新時代、新特色文化元素,以主導文化育人、文化化人的交流交往。二要讓支持統(tǒng)一、支持中華文化的聲音在臺灣、在國際舞臺上不斷發(fā)聲,使之成為臺灣聽到的主流聲音。在臺灣這個誰聲音大誰就有話語權的環(huán)境下,讓支持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聲音在各個領域、各個階層釋放出來。重視基層鄉(xiāng)村、社區(qū)的文化促統(tǒng)工作,在“臺獨”政黨執(zhí)政的惡劣環(huán)境下,尤為必要。三要全面揭穿“文化臺獨”的荒唐與危害性。對于臺灣學界推動的“臺灣理論”“臺灣主體性”等攸關意識形態(tài)理論重構的工程與思想推介,如果從純學術角度去理解臺灣大學組織者的用心,可能會對他們“臺灣理論”構建背后潛在的思想與動機產生模糊認識。其實,這場“臺灣理論”構造過程,背后暗藏著臺灣“獨”派知識界對謀求“臺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獨立文化”的強烈企圖心。因此針對“主體性”“在地化”“外來文化”“殖民”“臺灣文化”等“臺獨思想與理論”結合“臺獨”政權的快速蔓延,需要進行從學理與實務層面的消毒、解釋,這需要學界與對臺實務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