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春華
“九斗碗”是川西民間以大眾便餐家常菜肴為主的筵席,又名田席。它的得名,源于清康熙中葉開始的“湖廣填四川”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三百多年前的外省移民們在墾荒、開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搶種的勞動中,常常需要同村、同宗、同原籍的人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忙,集體聚餐。這樣就產(chǎn)生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替誰家?guī)兔?,就由誰家提供飯菜,在田邊地頭挖坑埋鍋,做出美味菜肴,圍坐聚餐,這便是“田席”的雛形。這種原始古樸的“九斗碗”,自然是簡陋無比,有啥做啥吃啥,但頗有田園野餐的風味。
之所以稱筵席為“九斗碗”,是因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民間視“九”為吉數(shù)。當然,也有貧窮人家放七碗或有錢人家放十一碗的,但絕不能放八碗或十碗。這是為什么呢?在川西,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于是民間便將吃十(石)碗的,作為罵人是豬的俗語,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桌上的菜也不能擺八碗,是因為開席的時候一般叫花子會前來賀喜或哭喪,往往還有打著蓮花鬧,走到哪唱到哪,見到什么唱什么。所以不管是紅喜還是白喜,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于前來賀喜的乞丐,也要熱情招待,只是他們吃的不是其他客人的“九斗碗”,而是一人一碗的蓋澆飯。八仙桌一面坐兩個人,剛好是八碗飯。所以川西民間把放八碗菜的叫做“叫花子席”。這兩個數(shù),是辦九斗碗席必須忌諱的。
九斗碗,注重的是蒸菜,以農家現(xiàn)成的雞、鴨、魚、肉、蛋,加上時令蔬菜,做成四川的家常菜肴,蒸菜主要有“九大菜”,即:軟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魚、蒸渾雞、蒸渾鴨、蒸肘子、夾沙肉、咸燒白。還有川西特色菜肴,如芙蓉蛋、甜燒白、坨坨肉、宮保雞丁、韭黃肉片、魚香肉絲、糖醋里脊、白汁三鮮、白油肝片、火爆雙脆、椒麻雞塊、姜汁熱窩雞等,都是“九斗碗”里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當然,農家自產(chǎn)的香腸、臘肉、醬肉,更是“九斗碗”筵席中少不了的。
每逢新春佳節(jié)或有紅白喜事,在川西農村經(jīng)??梢钥吹竭@么一幅景象:數(shù)十上百人聚在一處,在一陣鞭炮響后,于漫天青煙中按男女的區(qū)別,輩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張張八仙桌旁,伸箸暢食,舉杯暢飲。不遠的地方,隨地而挖的土灶上疊著高高的蒸籠,熱氣騰騰,簡易的案板上堆滿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跡斑斑圍裙的“油廚子”,飛快地揮舞著手中的鍋鏟或菜刀,一碗碗菜肴流水一樣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地招呼著客人,這就是川西農村吃“九斗碗”的熱鬧場面。
“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來稱此場面,也是贊其菜多量足豐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