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霖筠 陳 艷(昆明理工大學 650504)
黃公望(1269-1354)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常熟人,字子久,號大癡等,晚年號西井道人,元代著名畫家,存世經(jīng)典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等,亦長于詩文,撰有畫論《寫山水決》。黃公望幼時便“天資孤高”,1青年步入仕途,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卻多遭坎坷,在元朝的民族歧視政策下,他雖兩次被舉薦為吏,但因上司張閭貪刻用事被牽連入獄,末幾獲釋后官宦之念也徹底破滅,但黃公望卻找到了另一種人生道路?;氐焦枢l(xiāng)后,他漸漸從官場失意的陰霾中走出,在追求藝術(shù)生命的同時,加入了當時極具社會影響力的全真教,從此道藝雙修,在與繪畫為伴的同時積極參與傳道活動、修身養(yǎng)性,經(jīng)過時光的打磨和多年的積淀終于成就了一代畫家的輝煌。
在元代蒙古貴族將國中百姓分為四等,“南人”想要入仕只能靠引薦。從《大明一統(tǒng)志》中可以了解到:元至元中時黃公望第一次入仕,受徐琰推舉在杭州為掾史,不久后便辭官離去;后又于至大四年(1311)左右,博學多才的黃公望被江浙行中書省的平章政事張閭提拔;延祐元年(1314)張閭因“貪刻用事”入獄,黃公望也無辜受到牽連,后經(jīng)查實未參與張閭的貪刻活動,于“未幾出獄”,仕途夢也徹底破碎。
1.徐琰
從時間上來看俆琰是黃公望仕途生涯中較早接觸的官員,俆琰(?—1301)為東平(今屬于山東?。┤?,字子方,號容齋,“東平四杰”之一。清代顧嗣立編選的《元詩選》中記錄了二人的關(guān)系:“至元中,浙西廉訪徐琰辟為書吏。”陳善的萬歷《杭州府志》、嘉靖版《浙江通志》等也均有記載。
2.張閭
張閭,出生年月不詳,亦被稱為張驢,曾多次調(diào)任為官。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張閭出任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學富五車的黃公望得到了張閭的賞識,再次被推舉為吏。張閭于延佑元年(1314)建議元仁宗在江南地區(qū)實行“延佑經(jīng)理”措施,但由于張閭貪婪刻剝,以致逼死人命,后被元仁宗法辦,身為下屬的黃公望亦受到牽連,王逢在《梧溪集》卷四的詩詞小序中記錄了黃公望的這段經(jīng)歷,“嘗掾中臺察院,會張閭平章被誣,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p>
3.楊載
楊載(1271-1323)字仲弘,元朝著名文學家、詩人。楊載因黃公望入獄一事賦詩《次韻黃子久獄中見贈》感嘆道:“世故無涯方擾擾,人生如夢竟昏昏”,并表達了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后有《再用韻贈子久》描述了子久晚年的生活2,從這些古文獻中可知兩人往來甚密。
4.楊維禎
楊維禎(1269-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浙江紹興人,元末明初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早年為官。因自身名氣與才學,追隨鐵崖先生的學子眾多,同時他還結(jié)交了許多名士書畫友人,黃公望就是其中之一。在楊維楨的《西湖竹枝集》中有專門關(guān)于黃公望生平的記載,以及在至正十九年(1359)中秋時寫《跋君山吹笛圖》回憶他們交游于吳江之上的場景,楊維禎特意選擇黃公望生日這天寫此文,以表對好友的懷念與紀念之意。
5.姚文奐
姚文奐,生卒年不詳,字子章,號婁東生,昆山(今江蘇昆山)人,任浙東宣慰司令史。黃公望常到其府邸觀賞藏畫,也曾題王蒙為姚文奐所作的《林泉清話圖》,“信是兩翁忘世慮,相逢山水自多情”一句表達了二人的情誼。
6.班惟志
班惟志,生卒年月不詳,字彥功,號恕齋,著名詩人、書法家,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喜與名士交游。黃公望曾贈《九峰雪霧圖》3于班惟志,并在畫跋中稱班惟志為“彥功”由此可看出兩人已超越官民的界限,是真摯的意趣相投的友人。
7.李可道
李可道,又稱李少翁,生卒年月不詳,濮陽人,荊湖北道按察使。明朝高啟在《堯藻集》卷四《題〈天池圖〉小引》中載此畫為黃公望為李可道所畫,根據(jù)文獻可知李可道是黃公望的關(guān)門弟子。
元代的達官貴人常與一些名畫家交友,并以書畫為媒介互表情誼。在與黃公望往來的官員中,有志趣相投三觀相契這樣的好友如楊載、班惟志等;也會有彼此間各取所需的達官顯貴,對于熱衷于收藏的官宦來說,他們將高雅的藝術(shù)當做聚富怡情的手段和慰藉心靈的避風港,藝術(shù)贊助亦可以說是提高修養(yǎng)彰顯社會與文化地位的一種途徑;對于畫家來說,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良好的經(jīng)濟支持,在與官僚交友時一方面得以觀摹豐厚的收藏,另一方面好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是他們創(chuàng)作藝術(shù)經(jīng)典時不可缺少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官僚地主的這種藝術(shù)贊助形式對黃公望藝術(shù)發(fā)展有莫大的幫助。
出獄后的黃公望曾在好友楊維楨家中停留,楊為他推薦了松江知府的汪從善以謀求生路,不知何故未謀得官職,“好結(jié)飛霞佩,胡為淹此留”便是好友對子久的勸慰。因仕途路已無望,黃公望返回了家鄉(xiāng)常熟,受朋友倪瓚的影響他在61歲時遁入道門,蛻變?yōu)橐环宓廊恕?在全真教中黃公望師從金蓬頭同時也結(jié)識了許多友人,以下將一一陳列。
1.金志揚
金志揚(1276—336)號野庵、月巖,“因蓬首作一髻,世呼金蓬頭”,永嘉人(今浙江),以道法聞名于當世。黃公望在《金蓬頭先生像贊》中題跋道:“師之道人,此特其跡?!辈⒎Q自己為“大癡道仆?!庇纱丝勺C他的道學師承于金志揚。
2.張雨
張雨(1283—1350),曾名張澤之,字伯雨,道名張嗣真,道號貞居子,錢塘人。張雨博才多學、通曉詩文書畫,收藏名跡豐富。黃公望贈張雨《山居圖》,從題跋中可看出此畫是至正乙酉(1345年)十月所作,張雨得此畫后“喜溢過望”并小心保存收藏以“歌詠其后”,他們之間的書畫往來是其交誼頗深的最好見證。
3.方從義
清代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稱:“元季高人不愿出仕,如金蓬頭、莫月鼎、冷啟敬、張三豐、黃子久與之為師友。”明朝姜紹書《無聲詩史》亦有相關(guān)記載。從這些文集中可知,除上述道友外黃公望還與莫起炎、冷謙、張三豐等人有所往來,他們因道結(jié)緣,都是博學多識的佼佼者,其中冷謙、張三豐以道入畫,作品意境超遠。
元代的道教分為兩派既全真教和正一教,全真教在元朝備受優(yōu)遇且極富盛名,學道者不計其數(shù)。黃公望遁入道門一方面與其青年仕途坎坷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道學對于這位“大癡翁”來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入道亦是與德高望重之人接觸的新途徑,張雨曾以一句話概括了他復(fù)雜的性格:“全真家數(shù),禪和尚鼓,貧子骨頭,吏員臟腑。”與此同時入道使黃公望漸漸去除塵俗之心,友人王逢稱晚年的他為“人中豪”。黃公望后半生游走在山水之間,用筆墨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名作,如他晚期所作的《九峰雪霽圖》便可看出道教對他繪畫影響之深。
黃公望三十歲時已常作畫,但真正把繪畫當做人生大事,是從中晚年時期開始的。在畫壇中的廣泛交游為他的藝術(shù)成就奠定了基礎(chǔ),藝術(shù)經(jīng)驗豐富的前輩畫家直接給他指點和教授;富豪畫家的豐富收藏,使他吸取了藝術(shù)精華;同時黃公望也常與同輩畫家在一起切磋畫藝。這些都給予黃公望很大的啟迪,使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面貌。
(1)趙孟頫
松雪道人趙孟頫(1254—1322)為浙江吳興人(今湖州),在政治他是十分顯赫的人物,在藝術(shù)上他開辟了文人畫的新紀元,被稱為“元人冠冕”。從現(xiàn)存史料中可知黃公望曾得到過趙孟頫的指授,柳貫曾題《天池石壁圖》,稱黃公望為“吳興室內(nèi)大弟子”;具體求教時間通過黃公望提趙孟頫所書《千字文卷》中的一句“松雪齋中小學生。”8可斷定是在他年紀較輕時。趙孟頫提倡以書入畫并強調(diào)畫“貴有古意”,使黃公望的畫風產(chǎn)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通過子久的《溪山雨意圖》中可以看出,趙孟頫的清淡簡遠繪畫風格對黃公望影響之大。
(2)王蒙
趙孟頫的外孫王蒙(1308-1385)字叔明,號黃鶴山樵,浙江吳興人,元四家之一,開創(chuàng)了鮮明的個人風格。趙孟頫是王蒙與黃公望結(jié)交的紐帶,王蒙對黃公望很是崇敬且樂于請教,黃公望對于后學王蒙也極推崇,王蒙所畫《竹趣圖》,黃公望為之提拔稱贊“天姿神品”9從后世留存的作品和文獻來看他們在藝術(shù)上的交往十分頻繁,至正辛巳秋(1341年)八月兩人合畫《山水圖》,王蒙在畫卷右上用小楷記錄了合作此畫的前因后果,畫軸亦有張大千題簽:“黃、王合作,無上神品。大風堂供養(yǎng)”。黃公望和王蒙這種以藝術(shù)為媒介的交往形式,對雙方藝術(shù)的發(fā)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倪瓚
夾逼定理常用于求數(shù)列極限中的無窮和的極限問題。若和的各項為分式,且各分母不同(但為等價無窮大),則可以通過各項分母的放縮(保持等價性)以形成公分母,達到通分化簡的效果,再用夾逼原理求極限。
倪瓚(1301—1374)家歷代為江南豪富,因元末兵亂而后隱居。他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等,江蘇無錫人。其長于山水,強調(diào)“清”“俗”對立,晚年畫風蕭疏枯淡。倪瓚與子久先后學道于金蓬頭,子久常出入倪宅,兩人一起合作繪事。如黃公望為倪瓚《六君子圖》賦詩:“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云林也曾為黃公望所贈的《層巒曉色圖》配上清雅詩句,堪稱藝術(shù)界的雙劍合璧。至正八年(1348)三月兩人合繪《江山勝覽圖》,從題跋中可知倪瓚視子久為知己。
(4)吳鎮(zhèn)
吳鎮(zhèn)(1280—1354),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的文人藝術(shù)家。他字仲圭(畦),自號為梅花道人,所居之處名為梅花庵。吳鎮(zhèn)為黃公望作《中山圖卷》10并自提:“至元二年(1336年),春二月,奉為可久戲作中山圖,梅花道人書?!彪m然黃公望與他往來次數(shù)較少,但這些藝術(shù)雅事仍被史料和畫作留存,他們彼此的交游也得以印證。
(5)王淵
元代畫家王淵生卒年不詳,字若水,號澹軒、虎林逸士,錢塘(今杭州)人。王淵青年時曾得趙孟頰的指點,黃公望和王淵的接觸,可能早在趙孟煩的門下,但他們的深厚友誼是在雙方暮年之時。兩人曾合作《東山小隱》圖11,至正元年,黃公望贈畫《山水》于王淵,并題詩感嘆:“富春山水終嘉遁,豈是先生政不堪。”12此時的王淵因仕途被阻斷而回到錢塘,子久借畫作和詩詞以慰友人。
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凡是有影響的藝術(shù)家多半對前人的名作有著接觸和研究,通過與富豪畫家的交往,黃公望得以觀賞并臨摹到歷代名家畫作,據(jù)黃公望自題的《夏山圖》:“董北苑《夏山圖》,曩在文敏公所,時時見之,入目沁心…”可知他曾在趙孟頫處觀得董源的《夏山圖卷》且反復(fù)觀摩,猶如浪跡的詩人找到歸宿一般,這些藝術(shù)精華深深地影響了黃公望的繪畫創(chuàng)作,到74歲時仍對《夏山圖》“極力追摹,至形夢寐”。13除此之外趙孟頫親自的指點和教授使他逐漸脫離了年過四十仍“自感專心用意,而未有得”的困擾,從而自出新格。黃公望與同輩好友的藝術(shù)交流,對其藝術(shù)發(fā)展也是非常有益的。他與倪瓚、王蒙關(guān)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間相互借鑒,共同切磋,從而使中國文人山水畫發(fā)展到了一個空前絕后的高峰。
黃公望晚年時期,整個社會動亂不安,人民矛盾日益尖銳,以至暮年的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并結(jié)交了一群隱士好友。
1.袁易
袁易(1262-1306),元代文學家,字通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石洞書院山長而后隱居。他與黃公望交友較早,袁易在《獨坐懷黃子久》14詩中言:“愿為雙鴻鴿,與子俱飛翔。”
2.杜本
杜本(1276一1350),字伯原,號清碧,學人先生,清江人,終身淡泊名利,善畫山水。杜本曾為友人的畫作題跋,據(jù)《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記載“《東山小隱》,吳門黃公望,臨安王淵合作,京兆杜本題識…”
3.王逢
王逢(1319一1388),字原吉,號最閑(賢)園丁,江蘇江陰人,元代詩人,為避戰(zhàn)亂,隱居于世。他常和元末的著名隱士來往,尤向往黃公望。在《題黃公望癡山水》中稱兩人為“忘年交”,在詩詞《奉簡黃大癡尊師》中亦可以看出他與黃公望的關(guān)系十分要好,當他“十年淞上筑仙關(guān)”“十年不見黃大癡”時,黃公望正隱于杭州臂箕泉,故借詩詞“幾時來隱陸機山”,“漁樵長共水云閑”表達對子久的思念之情15。
黃公望雖然早已入道,但一直與一些達官貴人常有往來,再加上他在畫壇首屈一指的地位,所以一直過著類似豪富的生活。元末戰(zhàn)亂,對于年屆暮時的黃公望來說隱居是最好的選擇,黃公望所交往的隱士,大都是腹有詩書的文人,他們彼此書畫往來,共游山水,黃公望也因此有更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著名的《富春山居圖》就是他晚期所作,這幅畫成為他踏上藝術(shù)高峰的標志。
身處于社會之中的黃公望,不可避免的與各階層人士有所往來,又因其生性豁達,因此好友眾多。在不同時期黃公望所交友人雖身份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是博學多才的文人名士,在思想與藝術(shù)上都給予黃公望深遠的影響,在研究藝術(shù)大師時,斷不可單方面進行討論,而是要多方面多角度對其好友圈和交游活動進行探索,從這些事跡中可以對黃公望有更加深入和準確的認識,亦可以小見大從中窺探出古代名家交游的準則與方式。
注釋:
1.楊維楨.西湖竹枝詞[M].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
2.楊載.翰林楊仲弘詩集[M].上海涵芬樓印,1929.
3.張丑.清河書畫舫[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阮葵生.茶余客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元明善.龍虎山志[M].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08.
6.選自危素.《說學齋稿》卷二<山庵圖序>[M].出版社:1559.
7.顧嗣立.《元詩選》[M].吉林出版集團社,2005.
8.《故宮博物院藏清內(nèi)府抄本合編石渠寶笈(精選配圖版)》[M].江西美術(shù)出版社故宮出版社,2014.
9.選自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M].出版社:1634.
10.溫肇桐.《黃公望史料:黃公望年表》[M].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3.
11.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M].正中書局,1958.
12.都穆.《鐵網(wǎng)珊瑚》[M] .版本:刻本,1758.
13.秦炳文.《曝畫紀余》[M]上海中華書局,1920.
14.選自袁易.《靜春堂詩集》[M] 出版社:1912.
15.王逢.《梧溪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洪再新.中國美術(shù)史[M].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00.
[2]鄭昶.中國畫學全史[M].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
[3]文博.黃公望作品(高清圖)[M].新世界出版社,2014.
[4]高居翰.隔江山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5]謝成林.黃公望生平事跡考[J].美術(shù)研究,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