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波?。暇┧囆g學院音樂學院 210000;棗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277160)
通感,簡言之,是人對客觀事物所產(chǎn)生的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等彼此在人的大腦中交叉、融合、互相交織的一種現(xiàn)象。它作為一種相對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在藝術審美活動中普遍存在。心理學中對通感的解釋是指不同感覺之間的相互交織與轉化,即在鑒賞判斷中產(chǎn)生一種原生感官感覺(原生感覺有時候不只有一種,但作為主要的感覺應該是唯一的)引起其他次生的感覺,或者說通過一種感覺對另一種感覺進行鞏固或強化的心理現(xiàn)象。
通感在不同的哲學和文化語境中,其表現(xiàn)是不同的,甚或在一定的民族區(qū)域范圍內(nèi),個人的通感也有差異。東西方文藝理論界都對通感問題有所探討。在西方,古希臘時期的亞里斯多德就提出通感現(xiàn)象與觸覺相關,認為聲音存有“尖銳”與“鈍重”的區(qū)別。意大利著名美學家克羅齊曾說過,假設一個人沒有相應的聽、觸等感覺,單純的依靠視覺,圖畫對于人將意味著什么,僅僅是為了看而看,那么他的眼中,只不過是畫家放在畫布或紙張上面的顏料罷了。
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中說道:“我們的不同感官可以給我們提供在質(zhì)上絕對不同的印象。因此,我們靠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體驗到的屬性是絕對不同的。但是就在這里,這些差異也隨著研究工作的進步而消失。嗅覺和味覺早已被認為是兩種相近的同類的感覺。它們所感知的屬性即使不是同一的,也是同類的。視覺和聽覺者所感知的都是波動。觸覺和視覺是如此地相互補充。以致我們往往可以根據(jù)某物的外形來預言它在觸覺上的性質(zhì)。最后,總是同一個我接受所有這些不同的感性印象,對它們進行加工。從而把它們綜合為一個整體?!?就是說,面對同一個現(xiàn)象可以產(chǎn)生不同但是相通的感覺,但是它們之間需要中介加以連結,就像感性和理性需要知性作為中間環(huán)節(jié)一樣。由同一個原生性感覺引發(fā)次生性的感覺,而這原生性的感覺處于中心位置,其他感覺都是圍繞著它的。
錢鐘書寫道:“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朱光潛說:“各種感覺可以默契旁通,視覺意象可以暗示聽覺意象,嗅覺意象可以旁通觸覺意象,乃至于宇宙萬事萬物無不是一片生靈貫注,息息相通,……所以詩人擇用一個適當?shù)囊庀罂梢詥酒鹑钪娴男涡紊珌怼!?
綜上,通感是人通過感覺經(jīng)驗的相互溝通和轉化而形成,是各種不同感覺之間的互換,并不是兩種感覺的相互替代,而是后一種感覺對前一種感覺的鞏固和強化。人的眼、耳、鼻、舌、身(膚)等五種感覺器官都有相應的感覺系統(tǒng)并能生成對應的感覺。五種感覺器官均能產(chǎn)生美感,且各感官之間是相通的,在音樂理解現(xiàn)象中,理解者通過音樂作品的音響產(chǎn)生相應的藝術形象,形象作用于理解者的感覺記憶,即人的某一感覺通過形象刺激以引起其他多種感覺的綜合融通,從而益于理解作品。
音樂作為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物,是借助物理性的聲音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和觀念。音樂是時間和空間的綜合藝術,但其不能像繪畫、雕塑等藝術再現(xiàn)對象的具體形象,是一種抽象的具象。不僅如此,音樂及其語言不具明確的造型性,這也是音樂藝術的局限。也正是因為音樂具有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使得音樂具有了其他藝術所沒有的優(yōu)勢。通過將音樂語言如旋律、節(jié)奏等要素進行有序的組合并使之音響化,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節(jié)律,當與人的運動狀態(tài)近似或一致時,與人的心靈或靈魂世界接通,促進人與自然界的溝通與融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英國瓦爾特?佩特說道:“所有藝術通常渴望達于音樂的狀態(tài)。4
藝術家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造之前或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對所要反映或表達的客觀事物的理解和體驗,勾勒主題樂思,并以有序的音響將其表現(xiàn)出來。但是,這種音響的現(xiàn)實存在卻很難直接與其所描述的對象達成一致,唯有兩者之間的律動特點相吻合,形成異質(zhì)異構、多一同態(tài)對應的關系,即,音樂與其所反映的對象不是同質(zhì)的東西,與其所表現(xiàn)的形象具有共同的運動狀態(tài),多一對應是指音樂的一對應現(xiàn)實生活對象的多,不可能是一對一的精準對應。如音樂作品《賽馬》、《野蜂飛舞》,音樂所描繪的音樂形象不可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駿馬和蜜蜂具有相同的結構。只能通過音響中的速度、音色等要素的變化來感受駿馬疾馳在草原和蜜蜂飛舞的形象。
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有過這樣的論述:“難道我們可以抹殺大自然的功績,否定我們在樂曲中利用了美麗宏偉的自然景色嗎?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壯麗的海洋景象,春回人間、大地蘇醒的宜人景色,這一切難道音樂沒有向我們描寫嗎?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沒有普遍意義的現(xiàn)象,也會賦予音樂一種可變的、具體而形象化的性質(zhì),使得我們不由不驚訝,音樂能反映這么多的事物。例如有位作曲家對我說,當他創(chuàng)作某首作品時,眼前浮現(xiàn)了一只蝴蝶歇在葉子上順著小溪的流水漂浮。這個形象使他的小曲帶有一種異常柔和而天真爛漫的風味,使聽眾當真產(chǎn)生了和這幅圖景相符合的印象。”5可以看出,音樂通過聲音來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甚至包括人的主觀感受,能把高山、大海的形象,轉化為“高大威猛”的“交響曲”,如德彪西的《大?!罚聿榈?施特勞斯的交響詩《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等。如此一來,便在理解者或欣賞者頭腦中產(chǎn)生與表現(xiàn)對象相符合的形象。同樣還有俄籍作曲家穆索爾斯基依據(jù)哈爾德曼的繪畫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后經(jīng)拉威爾和柴可夫斯基改編為管弦樂曲。其中,用技術手段描繪不同的形象,如《侏儒》運用起伏的線條與緩慢的速度結合,塑造了一個步履蹣跚的人。
通過音樂音響來表現(xiàn)畫境,讓欣賞者心生畫面感不是源于繪畫形象,而是通過旋律、節(jié)奏等因素的有序設計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以聽覺喚起視覺,增強對音樂形象的理解。音響和色彩是不同但相通的,用聲音“聽”色彩或用色彩“看”聲音,達到聲色相通,正如佛家所言:“耳中見色,眼中聞聲?!?/p>
通感可以是一種認知方式,也可以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音樂理解的方式之一。黑格爾說:“藝術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視聽兩個認識性的感覺,至于嗅覺、味覺和觸覺則完全與藝術欣賞無關。”6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黑格爾的論斷可能適用于西方思維方式,當然這只是斷想。因為每一種認識都有其歷史局限性,不能因為這樣的認識就說他完全錯誤,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
審美活動中需要通感,它是理解者與理解對象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音樂理解是“以耳聽樂”到“以心觀樂”,這也是人認識事物的必然路徑。通感現(xiàn)象的研究將為人類理解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在音樂理解中,通感以審美體驗為基礎,是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產(chǎn)物。理解者唯有在大腦中存儲豐富的信息,才能在音樂理解實踐活動中對音樂現(xiàn)象產(chǎn)生通感,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現(xiàn)象。反之,存儲的信息量少且單一,產(chǎn)生通感則相對較困難。借助通感的方式來理解音樂現(xiàn)象,從多層感覺的融合最終達到理性認知,讓理解者的理解更深刻,充分體現(xiàn)出通感的優(yōu)越性??梢姡畔⒘看鎯Φ亩嗌贈Q定著通感程度和效果。
包括聽覺、視覺等在內(nèi)相互交織的通感現(xiàn)象在音樂理解中是一種全息的方式,這與黑格爾的觀點不一致,因為通過音樂可感知的審美意象以及音樂內(nèi)容遠超過音樂音響本身,即理解者的意向存在要大于音響的現(xiàn)實存在。既有形而下的聲音和聲音概念,還有形而上的審美意向與生命體驗。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作為音樂理解的方式之一,通感有其優(yōu)越性但也不能忽略它的局限性。不是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能產(chǎn)生通感,也不是一部作品的所有段落和樂句都能產(chǎn)生通感,在理解的過程中,不必一定要產(chǎn)生通感才能理解音樂作品;產(chǎn)生通感的音樂作品我們也許能理解它但未必會認同它。音樂理解方式是多元的,可以運用任何一種理解方式,但不同理解方式的有效性是有限的。也就是說,沒有完美的理解,只有合式的理解。
注釋:
1.[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1頁.
2.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頁.
3.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卷1)[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頁.
4.佩特.文藝復興:藝術與詩的特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
5.[德]羅伯特?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年版,第82頁.
6.[德]黑格爾.美學(卷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