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顯?。ㄗ窳x師范學院 563006)
經(jīng)常會聽到或者看到畫界、藝術(shù)評論界的負有盛名的老先生品評一幅中國畫作品之妙時會用到“潤”這一字眼,潤就是此幅作品給人一種水淋淋的滋潤之感,沁人肺腑。不論作品放置多久,再打開給人欣賞時,還像剛剛畫完一樣,墨色都沒干似的。而欲達到此種效果,必與繪畫過程中水的妙用脫不了干系。水分掌握適量加之作者崇高的人品,就會使畫面“潤”,而如果繪畫技法中缺水,則會使畫面凸顯燥氣,易生“火”。所以水的運用是否得當,是關(guān)系一幅作品好壞的關(guān)鍵因素。
黃賓虹先生曾說過:“自古畫者筑基于筆,建勛于墨,而使筆之變化于無窮者,在蘸水耳?!秉S老先生的意思是說,自古至今凡是作畫,筆是骨架,是地基,是撐起畫面使畫面有骨力有精神的關(guān)鍵;墨是用來豐富畫面,形成各自畫風的基礎(chǔ)。而使用筆畫出的線條富有無窮變化的是用水。的確,一顆線條,甚至放大到整幅作品的筆墨,其濃、淡、干、濕、焦、潑、破、積等表現(xiàn)手法都離不開水調(diào)墨。
有位先生曾說,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shù),我覺得這句話講得極是。中國畫之靜,體現(xiàn)在畫家的心境,進而表現(xiàn)于畫境中,一幅作品能夠給觀眾一種靜謐和諧之感勝于任何撫慰心靈燥氣的途徑。如果一幅作品有靜氣,會讓讀者愈發(fā)愛看,甚至于畫境中流連忘返,與畫面融為一體,此是最“養(yǎng)”人也。而“慢”則體現(xiàn)在畫之用筆緩,行筆慢才有充分的思考時間,筆力也沉得下去,線條力透紙背,墨與宣紙充分融合才可以使得畫面顯得有精氣神兒,立得住。慢才靜,快易浮易燥,因而用筆,行必慢也。中國畫三美中之“淡”,指的是畫面色調(diào)淡,亦是指作品所體現(xiàn)的意境、趣味之淡然。這樣的作品往往格調(diào)比較高,也彰顯出作者的高尚品格與情懷,而其中這色調(diào)的淡則離不開水的運用。用水調(diào)墨調(diào)色彩,水分的多少決定著墨與色的濃淡,色之淡易顯作品格調(diào)高雅,色之濃易出艷麗之俗。所以說,水之妙用是凸顯畫面高格調(diào)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國畫從繪畫技法上分為兩大類,即工筆和寫意。寫意畫講求書寫性,重在表達胸中之意,不過分追求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而工筆畫,亦稱“細筆畫”,與寫意畫相比崇尚寫實,追求形似,講求制作性。繪畫技法工整嚴謹。兩類畫法除去講究用筆用墨之不同,都離不開用水。其中,中國工筆繪畫中的用水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繪畫過程中需要用水調(diào)墨調(diào)色。工筆畫大多在熟宣或熟絹上作畫,染色基本上用含水分多的羊毫筆,勾線則用挺而有力的狼毫毛筆?;ɑ?、人物皮膚等勾線時需要水分飽滿;勾勒建筑、樹枝、樹干等時筆頭則需少些水分,以符合物象特征。而由于熟宣的特性不易浸潤,所以對于調(diào)墨與色的用水量并沒有像寫意畫要求那么精準,調(diào)出想要的墨色,筆中含水分多一點也關(guān)系不大。但是,如果筆中含水過多,則易形成色漬,需要馬上用分染筆將色漬引開,這樣還是可以補救的。對于用色來講,水分多一點,顏色就淡一些。比如染嬌嫩的花卉,紅潤透亮的少女與嬰兒皮膚,就要求顏色既要淡,毛筆中所含水分又要足,這樣才符合所描繪物體的特征。再如,擦染樹干、樹枝和山石等,就需要筆頭含水分少一些,干一些,擦出來的墨與色,就能表現(xiàn)出想要的效果。又如,點一些花的花蕊,有的就是用很厚的顏料堆上去,那么此時,就要求調(diào)色時盡量少用水或者干脆不加水,這樣點出來的花蕊既有立體感又醒目。
其次,工筆畫工具中有一支不可或缺的水筆貫穿整個繪畫過程,畫家在作畫染顏色時一般手持三支筆,即:色筆、分染筆和水筆。色筆的作用就是調(diào)一筆顏色繪出所描寫對象的固有色,大多畫在物體的結(jié)構(gòu)線上,但一般情況下,也是以淡為佳,反復多染,層次豐富,由薄至“厚”,最后達到顏色薄而厚的理想狀態(tài)。這就要求顏料兌上適量水分,才能厚不致悶,透而亮。分染筆是用一支含水分適中的干凈毛筆將色筆著色后立即往周圍邊緣分染,形成一個自然的顏色過渡帶,使所描繪的對象更加生動形象,不顯刻板呆滯。而水筆就是要求用一支更干凈的毛筆,飽含足量的水分將分染出來的邊緣立即引出消散,直至水筆邊緣看不出色漬,否則,分染邊緣會形成一條水與顏色混合而成的邊緣線,很生硬,很突兀,破壞畫面影響效果,易使所繪對象失真。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色筆、分染筆、水筆應該沒有時間間隔地依次使用,如果其中一項時間停留過長就會導致上述不良情況的發(fā)生,因為水分已經(jīng)蒸發(fā),顏色干透,想要再重新用水筆洗掉是很困難的。
再次,工筆畫較寫意畫而言更傾向?qū)憣嵭?,?chuàng)作過程也需要更長時間,繪畫技法繁瑣,但這其中都離不開水的運用,就算是進入最后的調(diào)整階段,亦離不開水。由于工筆畫染色過程是要不斷地反復地染很多遍顏色,這樣就會導致上色不勻,有的地方堆積,顏色厚些,有點地方薄些,這種情況在花卉或是人物皮膚上尤為突出,使得畫眼不“亮”,所描繪物象失真,此時,就需要用水洗去這些浮色,讓所染顏色更加妥帖,更符合物象的結(jié)構(gòu)特征。
還有一種情況,有時要在墨線勾完稿染色之前用水通鋪一邊,那就是在臨摹或者創(chuàng)作青綠山水等這種需要大量石色的畫種中實行,而后在染石青和石綠這些石色之前,還要用花青或赭石加淡墨兌水,淡淡分染山石,最后反復染石青和石綠,所作這些都是為了讓石色更加均勻一些,使石色沉到紙中而不是浮在山石表面。
水之用法貫穿了整個工筆畫創(chuàng)作過程,從用墨勾白描到染色再到最后的調(diào)整,無一處離得開用水。用水之妙,關(guān)鍵在于掌握火候,此非一時之功,需經(jīng)常摸索,多下功夫,不斷積累實踐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