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蓮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導向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3—0104—0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情感的投入,沒有情感的閱讀猶如白開水一樣沒有味道。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語言文字的含義因情感的滲透而更為豐富。早晨行走在教室過道里,可以聽得到朗朗的讀書聲,甚至有的班級學生因為比賽朗讀,聲音震天,幾乎是把一篇文章“喊”完的,而毫不關心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很多學生只要領到“朗讀”的指令,就放開聲音“大聲讀”,文中很多悲傷凄涼的語句也讀得鏗鏘有力,這樣的朗讀只是在“順文字”,從思想情感方面評價就是“無效閱讀”。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情感導向,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作者傳達的感情。
一、營造情感氛圍,誘發(fā)情感共鳴
情感氛圍的渲染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閱讀境界,使學生與文本角色、文本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過程需要有恰當?shù)恼Z境,才會更加和諧深入,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根據(jù)具體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恰當?shù)拈喿x情境,為學生的閱讀活動奠定感情基調(diào),引導學生帶著情感走進文本。尤其是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更大,需要教師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學生走進“時光隧道”去理解歷史作品,與文本作者溝通交流,達成共鳴。如,人教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屬于描寫戰(zhàn)爭的文章,學生只有通過影視短片來了解戰(zhàn)爭的場面,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開課之初,教師可為學生播放1941年侵華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瘋狂“掃蕩”的紀錄片,再現(xiàn)“五壯士”在彈盡糧絕時的英勇反抗場景。同時教師介紹文中人物原型,讓學生充分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然后再讀課文,尤其精讀“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段落,大聲朗讀跳崖時喊的口號。學生在教師渲染的悲壯氣氛中可以醞釀情感,帶著敬畏英雄的感情閱讀文本,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英雄的精神力量。
二、體驗語音變化,領會情感導向
一篇文章的情感變化往往體現(xiàn)在詞句的語音變化中,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引導學生運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文本,便可以充分體會文章語句蘊含的情感。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標點符號的變化,根據(jù)標點恰當把握句子的語調(diào)。當然,在一個句子中為了強調(diào)思想感情還要注意詞語重音的變化、句子節(jié)奏的劃分等技巧。學生只要能夠讀準句讀,把握重音,就可以準確讀出句子感情。當然,這需要多種句式的朗讀訓練,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語音變化生成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子》一課,文中有很多對話,標點符號富有變化,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讀出“父親”挖廢墟的焦急和救到兒子以后的驚喜。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來阻擋他。”中間用的是“逗號”,閱讀時停頓的時間要稍微長一點,語音要越來越低沉,從中體會“父親”堅持挖掘的時間之長,以及在挖掘時希望越來越渺茫的心情,與下文聽到“兒子”聲音后形成情感反差。下文中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連用兩個嘆號,表達了父親找到兒子之后巨大的驚喜之情,朗讀時語速要快,語音要重,情感要強烈。教師稍作指導,學生就可以運用語音的變化感受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文本角色對話,感悟情感意蘊
學生只有親自“讀”,才能體會文章傳達的基本信息,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感悟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劃分文章結構,概括段落大意,歸納思想感情,把一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學生在懵懵懂懂中記筆記、背主題,無法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目的,更不可能領會文章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朗讀文章何來感情?因此,閱讀是不可替代的體驗過程,需要學生在反復閱讀實踐中領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學生可以模仿文本角色進行閱讀對話,身臨其境地體會角色心理和情感,實現(xiàn)文本“深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的《半截蠟燭》就是以“劇本”的形式呈現(xiàn)的,學生在充分閱讀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杰克”和“杰奎琳”這兩個懂事的孩子怎樣運用自己的智慧去保護“半截蠟燭”?!敖芸恕北砻娴娜魺o其事掩蓋的是內(nèi)心焦急的心情?!敖芸铡痹谀米郀T臺前打哈欠、與少?!傲奶臁钡然顒有枰鯓拥男睦硭刭|(zhì)。如果燭臺的“秘密”敗露就有生命危險,面對“敵軍”需要臨危不亂智勇雙全。學生在閱讀時要走進文本,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才可以真正體會文章的情感主旨。
“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景”,學生才可理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