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玲
記憶里最令人難忘的夏夜,當(dāng)數(shù)村里放露天電影的日子。那個年代,精神生活相對匱乏,村里只有幾臺電視機,大多還是黑白的。要是哪天鎮(zhèn)上有人來放電影,那真是一個十足的“開葷日”。
這樣的好消息,村里一般會提前通過大喇叭通知大家。當(dāng)那—天真正到來時,整條大街上都炸開了鍋。跟著父母在地里干農(nóng)活的小伙伴三番五次催著早點收工,收工晚了的孩子,—邊埋怨著父母,—邊抱著凳子,拿起一塊火燒或干餅就匆匆地向村委門口奔去。遠(yuǎn)遠(yuǎn)望去,那塊方方正正的電影幕布隨著微風(fēng)輕輕飄動,好像在向孩子們招手,召集大家快點來。早早就在幕布前找好最佳位置的孩子興奮得手舞足蹈,那種開心,是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的純粹的激動和盼望。時不時地,從街道兩側(cè)會傳來大人們呼喊自家娃的聲音,什么“大剛”“亮子”“小妮”,一聲接一聲——這幾個一定是迫不及待就來看電影了,連晚飯都沒吃呢!
等到那塊白色的幕布上星星點點地出現(xiàn)字幕時,喧鬧的大街終于安靜了下來。剛才還東張西望、東跑西顛的孩子,這時都整整齊齊地坐下,齊刷刷地望著熒幕——我可是連電影正式開演前的字幕也不會錯過的。整個放映期間,現(xiàn)場一直是靜悄悄的,偶爾傳來幾聲驚呼,那一定是電影放到了緊張之處,大家不由自主發(fā)出的聲音。電影終了,我覺得又失落又沮喪:怎么這么快就演完了呢?很不過癮,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拖著小板凳,和同行的伙伴慢騰騰地走回家。臨睡前,我躺在炕上,望著窗外的月亮,把電影又在腦海中過了一遍,細(xì)細(xì)咂摸了半天,才意猶未盡地睡去。
不過,像放露天電影這樣的“開葷日”并不多,—個月也才一次。若是農(nóng)忙時節(jié),可能連一次也沒有。父親打聽到鄰村放電影的日子,便不顧路遠(yuǎn),拉著我和妹妹去看。平時覺得頗為遙遠(yuǎn)的幾里山路,這時也不覺得遠(yuǎn)了,連腳步也變得輕盈了。黑漆漆的夜色中,拿著手電筒的父女三人走在鄉(xiāng)間窄窄的土路上,那個場景,至今回憶起來依然覺得溫暖于心。
沒有電影可看的夏夜該如何度過呢?吃過晚飯后,街上的孩子就多了起來,大家拿著寬寬窄窄的涼席,找塊平整的地面鋪下,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躺在一起“嘰嘰喳喳”,這個說自己下午放羊的時候逮了一只蟈蟈,那個說自己在水邊打了個漂亮的水漂,還有的說自己在小樹林里粘了一袋子蟬。再過一陣,收拾好碗筷的大人們也慢騰騰地?fù)u著蒲扇、搬著板凳走出家門,爺爺們還叼著煙斗,那煙火在黑暗里,一閃一閃的。我和幾個小伙伴喜歡圍在爺爺身邊,聽他的開場白“銅鑼一敲”,然后各路神仙登場。我們望著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星星,想象著那里住著的各方神圣……
光陰倏忽,歲月流轉(zhuǎn),待我長成再回首,那鄉(xiāng)村的夏夜、蟬鳴,那夏夜里的露天電影、神仙故事,都化作了一幅幅帶有濃濃鄉(xiāng)愁氣息的風(fēng)景畫,深深烙在我這個遠(yuǎn)行人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