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新
各位作家朋友,各位領導:
今年是《收獲》創(chuàng)刊六十周年,按照中國的老話說是甲子年。六十年前,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本大型文學刊物,從此風雨兼程,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走到了今天。巴金給《收獲》制定的辦刊方針是“出人出作品”。巴老的話都是這樣的簡潔和樸素,比如“講真話”,比如“把心交給讀者”。年輕時不懂事,對這些話語并不過心,隨著年齡增長,才漸悟這些話語中所蘊含的厚重分量。如果把《收獲》比作一棵大樹,賦予它靈魂的無疑就是巴金先生。今天,當我們在為《收獲》慶生的時候,我們格外懷念巴金先生、靳以先生、肖岱先生、吳強先生等一批前輩知識分子,他們身上所展示的接續(xù)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良知、情懷和人格力量,猶如陽光和乳汁,不斷增強和補充我們這些后輩身上的鈣質,我們只有堅守家園,勤奮工作,砥礪奮進,才對得起這些前輩,對得起時代,對得起廣大讀者!
窗外是寒冬的蕭瑟,可我們的心里是暖洋洋的,這么多優(yōu)秀作家可以說是幾代人,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在文學的名義下相聚,讓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大樓熠熠生輝。巴老曾說“作品是刊物的生命”,是作家們總是把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托付給《收獲》,才能使這本雜志長盛不衰,活力永在。所以,作家們就是《收獲》最好的朋友,是像親人一樣的朋友。此刻,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歡迎回家!
寫作,就是回家。
文學,就是家園。
李小林老師說,我們請大家來,就像家人團聚。請大家聊聊美好的過往,展望一下文學的新時代,給我們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們在未來的歲月里思緒更加凝聚,意志更加堅定,腳步更加沉穩(wěn),努力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在今天這個喜慶吉祥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們要感謝作家朋友們長久以來對《收獲》的不離不棄,要感謝各級領導對《收獲》的厚愛和支持。上海市委宣傳部兩次給我們提高稿費補貼,使我們增加了競爭力,讓更多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誕生在上海。我們還要感謝讀者,《收獲》微信公眾號里的粉絲也都是在座各位作家朋友的粉絲,他們對作品的點評留言,認真中肯真誠,水平絲毫不亞于專業(yè)作者。最后我想,應該感謝時代感謝生活,正是時代的一點點進步,正是生活翻天覆地的巨變,作家朋友們的才華和智慧才有機會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展現(xiàn),《收獲》才能歷經(jīng)風雨走到今天!
謝謝大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