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王淦生
【原題呈現】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紐帶是能夠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等都需要紐帶。
請以“說紐帶”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②題與本文無關,故省略)
【題目簡析】
作文導語由三句話組成。第一句話對“紐帶”一詞的定義做出了準確明晰的詮釋:“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明乎此,就知道這篇作文的議論對象是某種“人”或某類“事物”。第二句話“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則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紐帶”的作用——凝聚人心,匯集力量。第三句話“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的交流、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等都需要紐帶”屬于任務要求性導語。第一個要求是限定“當今時代”,要求考生密切關注現實;第二個要求是從“全球、文化、歷史、社會、校園”等角度,給考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當然,考生也可以選擇其他角度進行寫作,但寫作的著力點應當放在“需要”一詞上。
【考場原作】
說紐帶
北京一考生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有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未來。(借余秋雨的名言導入論題——文化在“牽系個人、歷史、未來”中的作用。入題快,開口小)
顯而易見的是,文化之紐帶作用對社會每個個體都有影響?!断惹刂T子選讀》序言中說道:一個忽略了“善教”——良好道德教化的民族,其所獲得的發(fā)展也一定飽含被發(fā)展了的破壞力、傷害力。而阻止這破壞、傷害的善教,正是文化。仁愛、惻隱之心,讓我們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伸出援手。言必信、行必果,讓我們能堅守對朋友的承諾??酌先宓郎钊胄闹?,讓我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相逢時能意識到我們都是同宗同源的中華兒女。(文章既然以“文化”為論題,就必須對文化作一個詮釋,畢竟“文化”是一個外延甚廣的概念,籠而統(tǒng)之地議論會顯得過于空泛,欠缺深度)
自然,文化的紐帶不是形成于某個特定的時代,而是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綿延五千年踏時空而來。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所言:解決文化之紐帶的秘密,也許正在于,承載著古代文化的藝術作品中的情理結構和今人的心理結構有著某種同構關系和影響。打個比喻,就是文化之所以能如紐帶一般牽系著今人古人,是因為我們的腦海中都有相同的“掛鉤”,使我們能彼此相連。這紐帶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自在逍遙,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恣意豪邁,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熱血……這樣的一條條紐帶,讓我們跨越時空,與先哲對話。(論述中華文化的“內聚力”。在選擇論據進行論證的過程中,作者太過偏向于古代,偏向于“名言警句”,忽略了題目要求中的“當今時代”四個字,事實論據也顯不足)
我自信地想,文化紐帶不僅一端連著社會個體、歷史,它的另一頭,一定還牽系著未來。駝鈴悠揚的絲綢之路幻化為一列列疾馳的高鐵,駛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孔子學院,如今學中文也成了熱門;太極、中醫(yī),京劇……一系列帶有鮮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事物正在走向歐洲、美洲……(論述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此段的選材稍稍彌補了上文在“當今時代”和事實論據方面的不足)
個人、歷史、未來,都被一條名為文化的紐帶緊緊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和許多如我一般的普通人,站在世界的東方,一手牽著歷史,一手系著未來,眺望遠方……
(結尾呼應開頭,再度強調了文化的紐帶作用,言簡意賅,主旨突出)
【升格設想】
文章在三個方面存在著不足:一是未能對文章的論述對象“文化”做一個闡釋,有立論寬泛之嫌;二是論據較為單調,大量使用了“名言警句”,而對事實性論據使用偏少;三是對作文題干中的“當今時代”扣得不緊,文章現實感較差。
針對文章不足之處,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對“文化”作一個詮釋或例釋,明確文章議題的具體內涵;二是充實論據的內容,適當添補事實性論據;三是在論證過程中注意多聯系現實,關注文化在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紐帶作用,使文章更貼近現實,適應要求。
【升格之作】
說紐帶
北京一考生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有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未來。
所謂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總和,如語言、道德、民俗、禁忌,等等。它像黏合劑,將一個個獨立個體黏合成一個群體;它像紐帶,將遙遠的過去和無限的未來維系在一起;它像尺子,規(guī)范著群體當中的每個個體的言行使之形成巨大的合力……(添加上這一段之后,讓讀者對“文化”的概念和作用有了一個明晰的了解,并且使“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之間有了一個自然的過渡)
顯而易見的是,文化之紐帶作用對社會每個個體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断惹刂T子選讀》一書的序言中寫道:一個忽略了“善教”——良好道德教化的民族,其所獲得的發(fā)展也一定飽含被發(fā)展了的破壞力、傷害力。而阻止這種破壞、傷害的“善教”,正是文化。文化是仁愛、惻隱之心,讓我們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伸出援手;文化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信義,讓我們能堅守對別人許下的承諾;文化是尊老愛幼、彬彬有禮,讓我們在任何人面前不失禮儀之邦的國民的風度……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中華文化讓我們凝聚在一起,讓我們即便在異國他鄉(xiāng)相逢也能意識到我們都是同宗同源的中華兒女。(對這段內容作了適當的補充,使“文化”的內涵更加豐滿,作用體現更加明顯,讀起來更有氣勢)
自然,文化的紐帶不是形成于某個特定的時代,而是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綿延五千年踏時空而來。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所言:解決文化之紐帶的秘密,也許正在于,承載著古代文化的藝術作品中的情理結構和今人的心理結構有著某種同構關系和影響。打個比喻,就是文化之所以能如紐帶一般牽系著今人古人,是因為我們的腦海中都有相同的“掛鉤”,使我們能彼此相連。我們都會贊岳飛的精忠報國,斥秦檜的賣國求榮;我們都會褒林黛玉的純真癡情,貶薛寶釵的費盡心機;我們都會揚白嘉軒的勤勞正直,抑鹿子霖的虛偽自私……這完全是中華文化的紐帶將每個中華兒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聯系在了一起。這紐帶,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自在逍遙,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恣意豪邁,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熱血……這樣的一條條紐帶,讓每一位華夏子民都能夠跨越時空,與先哲對話。(借古今中華兒女對忠與奸、誠與偽、正與邪等概念的界定和褒貶的統(tǒng)一性,證明了同一種文化對我們這個民族的“三觀”的影響,說明了文化“紐帶”的作用巨大)
我自信地想,文化紐帶一端連著社會個體、歷史,它的另一頭,一定還牽系著人類的未來。駝鈴悠揚的絲綢之路幻化為一列列疾馳的高鐵,駛出國門;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孔子學院,如今學中文也成了熱門;太極、中醫(yī),京劇……一系列帶有鮮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事物正在走向歐洲、美洲,走向世界各地……璀璨的中華文化,將會讓更多人、更多民族、更多國家聯系在一起?。▋热萆宰鞒鋵?,更凸顯出新時期文化的紐帶作用——對中華民族,乃至對全球文化發(fā)展、世界民族團結都起到了巨大的紐帶作用)
個人、歷史、未來、中國、世界,都被一條名為文化的紐帶緊緊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和許多如我一般的普通人,站在世界的東方,一手牽著歷史,一手系著未來,眺望遠方……
【前后對比】
升格之作與考場原作相比,一是對作為“紐帶”的“文化”作了言簡意明的闡述,讓讀者明晰“紐帶”的內涵,也是對文章涉及的議題范圍作了一個限定,避免了內容空泛、話題過寬;二是充實了一些事實論據,避免了原文論據的單一和內容的單薄,也使得文章的“文化味”更濃;三是語言上稍作潤色,特別是段落層次之間的過渡更為自然、圓合,避免了很多考生作文中出現的思維跳躍、結構“硬轉”的毛病,使文章思路順暢,渾然一體。
【升格感受】
升格后的作文,對于文章的議題中心(文化)的內涵作了簡要的例釋,并就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民族心理和道德標準)的“紐帶”作用做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內容充實,事理結合,由古到今,由中國到世界,逐層深入,展示了中華文化對本民族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對外民族的巨大影響力。論述緊扣論題,層層推進,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