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田 博
時常想,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這塊“蛋糕”,學(xué)生究竟能切分多少?在一定程度上,這取決于師生復(fù)習(xí)的理念。筆者認為,語文老師要有一雙慧眼,能發(fā)現(xiàn)文本的“亮點”,通過多角度設(shè)題、一文多練,力求物盡其用,文盡其“彩”。
不由想到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可謂殺得痛快至極。其實,高考文學(xué)類文本復(fù)習(xí)亦是如此,通過一文多練,讓學(xué)生走進文本,品味構(gòu)成文本的各元素——字形、詞義、句式、層次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手法、語言意蘊、文化內(nèi)涵等。旋即走出文本,意猶未盡,再走入。如此周而復(fù)始,直到品味個透徹痛快。
筆者實施的“一文多練”,遵循以下原則:
(1)還原高考現(xiàn)場答題的程序,首先讀懂文本,知道文本“寫了什么”,否則一切答題技巧都成了無本之木;然后設(shè)置題目,引導(dǎo)學(xué)生從“藝術(shù)形式”方面明確其“怎么寫的”;最后是“讀懂”題目要求,圈定答題區(qū)域,進而擬定答案。
(2)一文多練時,要強化文體意識,散文“形散神聚”,往往是遵循“緣起”——“描述”——“聯(lián)想”——“感悟”這一順序。很多散文,不讀至最后幾段,很難確定文本的主旨。筆者一般把一文多練的關(guān)注點集中在篇末段,或理解關(guān)鍵句,或分析作者情感,還可以賞析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而小說不同,小說是在講故事,作者很少跳出來談“聯(lián)想”,寫“感悟”。小說的“一文多練”多集中在“人物”和“情節(jié)”上,如:詞語的選用和表達效果,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情節(jié)的契合,文本的文化味及拓展寫作等??傊?,要練出文體的特點。
(3)引入文本之外的教學(xué)資源,促進對文本的深入理解?!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遍喿x教學(xué)需要引入“活水”來透析文本。
下面以楊絳先生《干校六記》之一的《“小趨”記情》為例,來具體說明。
“小趨”記情
楊 絳
我們菜園班的那位詩人從磚窯里抱回一頭小黃狗。詩人姓區(qū)。偶有人把姓氏的“區(qū)”讀如“趨”,阿香就為小狗命名“小趨”。詩人的報復(fù)很妙:他不為小狗命名“小香”,卻要它和阿香排行,叫它“阿趨”。可是“小趨”叫來比“阿趨”順口,就叫開了。
默存每到我們的菜園來,總拿些帶毛的硬肉皮或帶筋的骨頭來喂小趨。我獨自一人看園的時候,小趨總和我一同等候默存。它遠遠看見默存從磚窯北面跑來,就迎上前去,跳呀、蹦呀、叫呀、拼命搖尾巴呀,還不足以表達它的歡欣,特又饒上個打滾兒;一打完一滾,又起來搖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個滾兒。默存大概一輩子也沒受到這么熱烈的歡迎。他簡直無法向前邁步,得我喊著小趨讓開路,我們?nèi)齻€才一同來到菜地。
我有一位同事常對我講他的寶貝孫子。據(jù)說他那個三歲的孫子迎接爺爺回家,歡呼跳躍之余,竟倒地打了個滾兒。他講完笑個不了。我也覺得孩子可愛,只是不敢把他的孫子和小趨相比。但我常想:是狗有人性呢?還是人有狗樣兒?或者小娃娃不論是人是狗,都有相似處?
我到默存處吃飯,怕菜園沒人看守,經(jīng)常在“威虎山”坡下某連食堂買飯。那兒離菜園只六、七分鐘的路。小趨來作客,我得招待它吃飯。平時我吃半份飯和菜,那天我買了正常的一份,和小趨分吃。食堂到菜園的路雖不遠,一路的風(fēng)很冷。兩手捧住飯碗也擋不了寒,飯菜總吹得冰涼,得細嚼緩?fù)蹋米炖锏呐瘹鈦砑訙?。小趨哪里等得及我吃完了再喂它呢,不停地只顧蹦跳著討吃。我得把飯碗一手高高擎起,舀一匙飯和菜倒在自己嘴里,再舀一匙倒在紙上,送與小趨;不然它就不客氣要來舔我的碗匙了。
小趨天天陪我巡夜,每使我記起清華“三反”時每晚接我回家的小貓“花花兒”。我本來是個膽小鬼;不問有鬼無鬼,反正就是怕鬼。晚上別說黑地里,便是燈光雪亮的地方,忽然間也會膽怯,不敢從東屋走到西屋。可是“三反”中整個人徹底變了,忽然不再怕什么鬼。系里每晚開會到十一二點,我獨自一人從清華的西北角走回東南角的宿舍,花花兒每晚在半路上的樹叢里等著我回去。它也像小趨那樣輕輕地“嗚”一聲,就躥到我腳邊,兩只前腳在我腳踝上輕輕一抱,然后往前躥一丈路,又回來迎我,又往前躥,直到回家,才坐在門口仰頭看我掏鑰匙開門。小趨比花花兒馴服,只緊緊地跟在腳邊。
不久,忽然消息傳來,干校要大搬家了,領(lǐng)導(dǎo)說,各連養(yǎng)的狗一律不準帶走。我們搬家前已有一隊解放軍駐在“中心點”上,阿香和我?guī)е≮吶ニ徒o他們,求他們照應(yīng)。解放軍戰(zhàn)士說:“放心,我們會養(yǎng)活它;我們很多人愛小牲口?!卑⑾愫臀腋嬖V他,小狗名“小趨”,還特意叫了幾聲“小趨”,讓解放軍知道該怎么稱呼。
我們搬到明港后,有人到“中心點”去料理些未了的事,回來轉(zhuǎn)述那邊人的話:“你們的小狗不肯吃食,來回來回的跑,又跑又叫,滿處尋找?!毙≮呎椅覇??找默存嗎?找我們連里所有關(guān)心它的人嗎?
默存和我想起小趨,常說:“小趨不知怎樣了?”
默存說:“也許已經(jīng)給人吃掉了。”
我說:“給人吃了也罷。也許變成一只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yǎng)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
(有刪改)
文本簡析
這是一篇有歷史背景的散文。作者的敘事語言是平淡的,但內(nèi)心的陰晴隱于其中。敘事語言中偶爾透露些許心跡,“菜園班”、清華“三反”、干校、“中心點”,自己原本“膽小”,“三反”后不再怕鬼??赡苁且姂T了“人變鬼”,變得習(xí)以為常。作者沒有刻意渲染那個特殊的時代,而是選擇淡化,正如女子的淡妝,不能說濃烈,但它如晨炊一般飄散著??梢宰寣W(xué)生“篩選信息”,推斷時代背景,并以此為基礎(chǔ),更好地理解“人與狗”的真摯感情。
這是一篇有溫度的散文。人人自危的時代,唯有動物可與“我”抱團取暖,一場人生困境,一次狗對人的陪伴,一段內(nèi)心彌足珍貴的記憶,構(gòu)成了全部內(nèi)容。小趨迎接默存,作者聯(lián)想到孫子迎接爺爺;“我”喂小趨吃飯,簡直像對待一個嘴急的孩子。作者寫得極富生活情趣,找出來,可以讓學(xué)生賞析品味。
這是一篇有情懷的散文。在人與人之間難以建立互信的日子里,小狗的可愛,成為“我”的心靈慰藉,小貓“花花兒”與小趨的對比,更顯小趨的馴服忠誠,當(dāng)然也換來了作者對小趨的喜愛與念念難忘。“小趨找我嗎?找默存嗎?找我們連里所有關(guān)心它的人嗎”“小趨不知怎樣了”,文末幾段,無奈離開小趨后的掛念之情,灑滿字里行間。那個年代,人尚難自保,即便有心,又怎能保住一條狗呢?人與狗的境況何其相似!文章愈到文末,個人情懷愈發(fā)溢滿字里行間。
擬定試題
一、文言、文化常識題(參考答案略)
1.翻譯下面文言語句。
①《觸龍說趙太后》:
入而徐趨。
②《論語·季氏》:
(孔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2.引入其他文化禮節(jié),加以區(qū)分。
①項王按劍而跽
②(荊軻)箕踞以罵
③沛公奉卮酒為壽
二、閱讀題
1.第五段,作者記起清華“三反”時每晚接“我”回家的小貓“花花兒”,試分析作者插敘小貓“花花兒”故事的用意。
2.根據(jù)內(nèi)容推斷,文章講述“小趨”的故事發(fā)生在何時(什么時期)?文中表達了作者哪些感情?請加以概括說明。
3.請賞析下面句子的表達特色及效果。
(小趨見默存來了)特又饒上個打滾兒;一打完一滾,又起來搖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個滾兒。
4.文章結(jié)尾,作者夫妻惦念小趨。試探究下述作者話語的深刻內(nèi)涵。
默存(錢鐘書)說:“也許已經(jīng)給人吃掉了?!?/p>
我(楊絳)說:“給人吃了也罷。也許變成一只老母狗,揀些糞吃過日子,還要養(yǎng)活一窩又一窩的小狗……”
三、讀寫共生——“寵物情深”(參考答案略)
老舍和小麻雀,巴金和小狗包弟,鄭振鐸和貓,作家的筆下總少不了可愛的小生靈,你看到過或養(yǎng)過哪種小動物?請仿照本文某一片段,寫一段話,表現(xiàn)它的可愛之處。(2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二、1.借此交代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和斗爭的激烈化。在人變鬼的時代里,只能在動物身上找到久違的溫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深深的感慨。和小貓“花花兒”相比,進一步凸顯出“小趨”的可愛,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2.文章寫于“文革”(“文化大革命”)期間。作者夫妻下放至“五七”干校勞動。在那個年代,給予人心靈安慰的,竟然是一只無以自保的小狗。作者借此表達了對小趨的珍視和感激之情,在不直接表露情感的平淡敘事中,體現(xiàn)了作者面對苦難時寧靜豁達、堅韌包容的性情,向讀者展現(xiàn)了對世態(tài)炎涼的別樣解讀,一種淡定從容的情懷。
3.運用動作細節(jié)描寫、反復(fù)修辭手法,描寫準確,貼近動物的特性,寫出小趨見到默存后的極度歡欣,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小趨的乖巧。通過其向默存示好,再現(xiàn)了人與動物關(guān)系極其和諧的場景。
4.與其不幸悲慘地活著,還不如“被吃”。作者的話語中體現(xiàn)了生存的艱辛與不易,借此表現(xiàn)了人在生活重壓下的無奈和感傷,只能被動地接受命運的擺布,這是當(dāng)時的生存現(xiàn)狀給作者帶來的深深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