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甫全
我是1978級的大學生,從大學本科畢業(yè)到今天整整有40年了。從40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中,我積累了一些特別的經驗,這些經驗概括起來就是:恪盡教師天職。今天,我借此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對教師天職這一主題的思考和實踐。
一、教師天職是什么
教師天職這一概念,源自我的恩師王逢賢先生對我的引導和教育。王逢賢先生是我國當代教育學界從事德育理論研究的權威專家,這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加拿大有位著名的比較教育專家,名叫許美德(Ruth Hayhoe),她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教育通”。她曾經寫過《當代中國著名教育家群像》一書,有11人入選該書,我的導師就位列其中。跟隨著這樣一位名師學習,即使今天我同樣獲得了“名師”這個稱號,也感到自愧不如。因為要論真正的名師,應該說我的恩師才是真正的名師。
雖然他已經去世了,但是我依然在受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隨時都是課堂。比如,我到他家吃飯,其實是一邊吃飯,一邊聽課。記得我1991年跟隨他讀博,他給我上的“開學第一課”,至今仍然震撼著我的心。他說:“小黃,你口口聲聲說要跟我學做教育學學問。那我現在告訴你,教育學是沒有什么學問可做的!”當時我一聽就說:“不可能啊!教育學怎么可能沒有學問可做?您不是做了很好的學問嗎?”他反問我:“我哪里做了學問啊?”我答道:“我讀過您的很多論文,寫得很好,學問就是做得很好嘛!”他立即說:“不是,那不是我做的學問!”我問:“那……是什么?”他說:“那只是我比別人多讀的一點書而已。我讀書時,喜歡把好的思想記下來,同時也把自己的一點感想記下來?!比缓笾钢艺f:“你們這些人,雖然不想讀書,但是又想知道,所以我就寫給你們看。”我當時聽后覺得他說的這些話雖然很詼諧,但確實是事實,于是若有所思。正當我滿臉疑惑時,他話鋒一轉,說道:“其實,教育學是有學問可做的!不過,我告訴你,這個學問太大了,我們凡夫俗子做不了!”他接著說:“你看,我們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可是有幾個人做了教育學學問的?可以掰著指頭算,孔子、孟子、朱熹、陶行知!除此之外,還有誰呢?還有誰能算呢?不要看今天有很多人被稱為教育家,將來他是不是教育家還不好說。要等很久以后,比如過了一百年之后,我們還在實踐他的思想,那才是真正做了學問的教育家!”我一聽,有道理??!這時,他又詼諧地說:“五千年出四個人,一千多年才出一個,比毛澤東還毛澤東!為什么呢?因為毛主席當年也只是被稱為五百年才出一個的天才?!?/p>
他這么一講,頓時把我講得很氣餒。我想:我是辭掉副處長不干,一心來學習教育學學問的。當時心里很是忐忑。我的恩師自然看出來了,笑道:“小黃,你也不要著急。你既然考進來了,還是有東西跟我學的?!蔽揖蛦枺骸澳菍W啥子呢?”他就問我說:“你今后想干什么工作?”我答道:“我肯定想到大學里面當個老師啊。”他說:“好!那你就向我好好學習怎么當老師?!蔽耶敃r一聽,脫口而出:“當老師還要學嗎?拿到博士學位,我自然就能到大學里面當老師了,還要學當老師嗎?”他擺擺手說:“不!當這個老師是要學的,可不是你所以為的這樣。”我不以為然,辯解說:“拿到博士學位肯定就可以到大學當老師噻!”
他盯著我說:“好,那我就問你一個問題,看你能不能答上來?”我說:“好,你問!”他頓了頓,問我:“教師的天職是什么?”聽了這個問題,我一下愣住了。因為回想過去讀過的論文和書籍,我好像沒見過談“教師天職”這個概念的。他看出來了,說道:“就像你們當兵一樣,當兵的天職是服從命令,教師也有天職的?!蔽揖托⌒募郊降貑枺骸澳敲矗處煹奶炻毷鞘裁茨??”他吐了口氣,很嚴肅但很輕聲地告訴我:“教師的天職是帶好學生!”
這句話一下子震撼了我的心靈。從那以后,很多時候,我都在回味和思考他的這句教導?!敖處煹奶炻毷菐Ш脤W生”,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可里面蘊含著很深的內涵。究竟這個內涵是什么?就我的理解和踐行而言,教師天職的內涵有四個。
一是神圣性。帶好學生是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是上天賦予我們的。我們要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為每一個家庭,當好教師、帶好學生!
二是規(guī)律性。帶好學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要不教師何以為師呢?因為教師是要教人學習的,所以教師這個詞本來就含有教學的意思。教學干什么?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帶好。教師帶好學生,里面有規(guī)律。我們應該探討、遵循、應用這些規(guī)律。
三是道德性,即帶好學生是教師應該恪守的義務。我的恩師經常對我說:“當老師,一定要有‘飯碗意識?!彼^“飯碗”意識,是指教師時刻都要清楚自己是以教為生的。既然吃的是教師這行飯,我們就要感謝教師這個職業(yè),感謝的方法就是要把學生帶好。
四是專業(yè)性,即帶好學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yè)能力。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把學生帶好,那我們能說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師嗎?能說自己肩負起了上天賦予的天職嗎?能對得起教師這一稱謂嗎?
二、怎么恪盡教師天職?
要回答“怎么恪盡教師天職”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把學校生活研究清楚。很多人認為,一所學校的完滿生活包括教學生活、科研生活和學習生活,是“一元三面”的立體生活。實際上,這種認識遺漏了一個重要的維度,即管理和領導的維度。一個學校管理和領導是不能少的,而且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就看這所學校的領導與管理工作。不僅要看校長的領導與管理工作,還要看教師的領導與管理工作。這樣,學校的生活實質上是“一元四面”的完整生活。
如此來看,我們生活在學校中,就不僅僅是教書的。如果僅僅是這樣,那我們就沒有融入這個完滿的學校生活之中。我們必須看到,現在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一個共同體時代,一個團隊的領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道理對校長如此,對教師也同樣如此,因為教師也是一個班級的管理者。就此而言,作為新時代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位學習者,其次是一位教授者,再次是一位研究者,最后是一位領導者。
這四種角色對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學習者的角色要求我們把教學做成學習,教授者的角色要求我們把教改落進課堂,研究者的角色要求我們把教學視為研究,而領導者的角色則要求我們把研究化為發(fā)展。
(一)把教學做成學習
一是走出書齋,開展調查。比如說,我們辦小學教育專業(yè),在進行課程體系與培養(yǎng)模式改革時,先去小學進行調查。調查主要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時代變了,學校發(fā)展了,小學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需要具有什么意識、素養(yǎng)與能力?調查過程也是學習過程。通過調查,我們得出了一個新的認識:時代變了,教師需要的能力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與1980年及其以前對中小學教師的要求相比,現在的要求完全變了。調查結束后,我們就總結出了“教師卓越教學關鍵能力體系”(見圖1)。由此可見,只有通過調查學習,我們才能把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定位好。
二是走出校門,相互學習。從2000年第一屆小學教育專業(yè)開始招生時,我就帶著教師團隊深入粵西高州市的部分小學,向一線教師學習。我們學習一線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經驗,并把優(yōu)秀教學經驗中蘊含的知識、理論和規(guī)律整理出來,開發(fā)成專業(yè)課程,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同時,我們也和學校開展合作,比如同學校和教師開展合作研究,提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資源和通道,幫助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提高教育理論水平。
三是追蹤前沿,繼續(xù)學習。因為知識在不斷發(fā)展,所以我們一直在關注并學習國際教學理論發(fā)展的前沿和熱點。比如,學習為本評估(learning oriented assessment)、知識創(chuàng)造學習隱喻(learning metaphor for knowledge creation)這些前沿的教學理論,我們都在追蹤學習。當然,繼續(xù)學習還包括教學理論的深化和創(chuàng)新,比如說,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追蹤德育神經科學的發(fā)展,參與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發(fā),等等。
總的來說,我們努力把我們的教學做成學習。
(二)把教改落進課堂
我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給本科生上課,很開心,很享受。我不是帶著教材去上課,而是去實施課程與教學改革。比如說,我?guī)е芯繄F隊開發(fā)了一套新的培養(yǎng)教學專業(yè)能力的實驗課程,這在全國屬于首創(chuàng),這套課程對學生教學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有效。同時,我們積極改革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式,創(chuàng)生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稱為“整體學習的六步教學法”。這種“整體學習的六步教學法”包括合作規(guī)劃、自主學習、網絡合作學習、課堂自主教學、學習為本評估、自主鞏固學習六個步驟,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混合學習等學習方式進行了有機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把教學視為研究
我給學生上課,其實就是帶著他們一起做研究。通過做研究,我把課堂變成研究型的課堂,真正把研究型學習落到實處,落到課堂上。我從很早開始,就帶著學生一起做行動研究。不管是給研究生上課,還是給本科生上課,都是這樣的。和他們一起上課,把他們的課上成研究型的課。我設法把學生組織起來,充分調動他們自身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開展課題研究并實現自我發(fā)展。實踐證明,這種研究型教學是學生期待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
(四)把研究化為發(fā)展
這里主要包括兩個層面。
一是互惠型院校協作共同體的成立和運行。經過20多年的協作開發(fā),我們已經建成了一支國際化的協同教學團隊,包括國際專家、中國專家,我們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協同單位的小學教師與學生。
二是讓共同體所有成員都得到顯著發(fā)展,也就是說,讓小學生、小學教師、大學生、大學教師都得到相應層次的發(fā)展。比如說,像我們的合作單位東莞市東城區(qū)五小,2006年剛開始和我們合作時,它在全區(qū)綜合測評中只排到第9位;等到合作結束的2009年,它已躍升到第3名。還比如,和我們合作的學校,其教師隊伍發(fā)展得特別好,其中就出了廣東省小學教師隊伍中的第一個博士生,后來還出了廣東省的名校長和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
這其中更重要的是讓大學教師獲得專業(yè)發(fā)展。我們努力為學院的教師提供鍛煉能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帶領他們開展科研攻關?,F在,我們團隊中的80后老師曾文捷,已經成為我校最年輕的文科破格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被評為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成為我們這個團隊的青年領軍人物。
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也得到發(fā)展,這是我們教學改革和教學創(chuàng)新最終的落腳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努力讓學生在三種能力上獲得發(fā)展:一是教學資源開發(fā)能力,二是教學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能力,三是教學心智能力。我們的學生畢業(yè)之時,其卓越教學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發(fā)展,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可能大家能感受到,我一直生活得非常開心。我的學生一直說我生活在理想之中,我的家人經常羨慕我這種狀態(tài)。確實我感覺到很幸福。我感到幸福的原因在于我整天都在當老師。成就這些卓越學生,是我的幸福所在;看著這些卓越學生畢業(yè)后到一所所小學去帶好無數孩子,同樣是我的幸福所在!
(本文由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后陳思宇和碩士研究生楊一格整理)
責任編輯︱趙 庭
讀者熱線:010-62027829
投稿郵箱:zgdy_jiang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