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振彥
北京人講究吃,那是出了名的,一年四季的講究還各用不同呢。冬天寒冷,對要"貓冬"的老北京來說,秋后就開始做準(zhǔn)備了,過去是買冬儲大白菜、大蔥,還有要腌菜用的雪里蕻和水疙瘩,現(xiàn)在只有少數(shù)的家庭還有這個習(xí)慣,但也是象征性的做一點兒,為了找找老味道,讓年輕人嘗嘗而已。
現(xiàn)如今的北京,冬天好吃的美食越來越多,但是,火鍋、烤肉、鹵煮仍然是北京人最為鐘愛的。
過去,老北京吃的火鍋是銅火鍋,這火鍋也稱九九鍋或者九九酒火鍋,這最后一個酒指的就是白酒,當(dāng)然是著名的北京二鍋頭,數(shù)九寒天,咋著也得吃上幾頓??救饽?,老北京有一種傳統(tǒng)吃法,叫炙子烤肉。以前的人們喜歡在爐子上放一塊燒熱的鐵板,下面松枝旺燒,羊肉在鐵板上嗞嗞作響,全家人圍爐而坐,美滋滋兒地一邊吃一邊烤?,F(xiàn)在北京人多去烤肉餐廳里尋覓烤肉的味道,炙子烤肉分文吃和武吃。文吃,就是餐桌上吃后廚師傅烤好的肉,吃法斯文。武吃,就是自烤自吃,咋高興咋來,講究的是個豪爽、熱鬧、痛快。而北京的鹵煮,在冬季也很受歡迎,其緣由一則是忘不掉的情懷;二則,那是北京的老味道。
在這個冬季,北京東來順的涮肉和門框胡同百年鹵煮又上了北京的美食地圖,喜愛美食的人又該大快朵頤了。
來到東來順,那幾句話就能帶給你冬天里的溫暖,“能來咱鋪子里站一站的人,那是緣分人:能來咱鋪子里坐一坐的人,那是瞧得起咱的人:能來咱鋪子里吃飯的人,那是照顧咱的人”。我不敢說這話是當(dāng)年來自河北滄州的創(chuàng)始人丁德山說的,但是,我可以相信,一個百年老店由當(dāng)初的一家粥棚成長為名揚海內(nèi)外的京城老字號,一定有著獨到之處。
東來順的歷史傳承
“東來順”的創(chuàng)始人名叫丁德山,字子清,河北滄州人,早年以往城里送黃土賣苦力為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丁德山全家搬到東直門外二里莊,蓋了幾間土房住了下來。丁德山每日拉黃土往城里送,都要路過老東安市場。當(dāng)時的東安市場人來馬往,熱鬧非凡。他看準(zhǔn)了東安市場這塊兒風(fēng)水寶地,把靠往城里送黃土賣苦力攢下的積蓄全部投入,在東安市場北門,搭了一個棚子,掛上“丁記粥攤”的牌子,賣些豆汁兒、扒糕、涼粉兒等大眾吃食。后來顧客漸多,又加上全家苦心經(jīng)營,誠信待客,受到廣大吃客的認可,小粥攤已不能應(yīng)付越來越多的食客。接老母親來了以后,老人家看了又看,流著眼淚說:“咱們是從東直門外來到這兒的,現(xiàn)在買賣雖然小,可是生意做得挺好,咱們但求這買賣能順順當(dāng)當(dāng)?shù)模艺f就起名叫‘東來順粥棚吧!”這就是老字號“東來順飯莊”字號的最初起源。1912年,東安市場失火,粥棚也被焚。當(dāng)時經(jīng)常光顧粥攤的宮內(nèi)太監(jiān)魏延出面張羅,并拿出了若干銀兩,幫助丁德山重建了三間瓦房,起了字號為“東來順羊肉館”。開始,只是做一些羊湯、羊雜碎等,后來又把“涮羊肉”引進了店堂。
涮羊肉引進店鋪后,丁德山經(jīng)過細心琢磨,發(fā)現(xiàn)涮羊肉肉嫩、味美,主要仗著選料精、加工細、佐料全。于是他用重金從前門外正陽樓飯莊挖來一位刀工精湛的名廚,幫工傳藝。這位切羊肉的高手對羊的產(chǎn)地、用肉的部位、切肉的手法做了規(guī)范性的整治。切出的羊肉片,鋪在青花瓷盤里,透過肉能隱約看到盤上的花紋,形成了看東來順師傅切肉是一景,吃東來順涮肉是一種享受,東來順由此而享譽京城?!皷|來順羊肉館”不僅成了尋常百姓常去的場所,就連一些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經(jīng)常出入,前來品嘗涮羊肉的特色風(fēng)味。這樣,使“東來順羊肉館”的規(guī)模又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名聲也進一步地擴大,后更名為“東來順飯莊”。
在東來順吃涮肉,要的就是那份“講究”,“清真”的特色本身就是講究。一是從店堂布置到一碗一具,全給人以素雅潔凈、清新大方的感受。二是用具獨特,不同一般。銅火鍋,鍋身高,炭膛大,火力旺,鍋里的湯總能保持沸騰不低落,這也是最可以滿足老北京人回味的那份心境。觀一觀古樸的紫銅火鍋,賞一賞紅白相間的羊肉片,聞一聞香濃清淡的口蘑湯,不禁提起筷子涮上一涮,蘸上可口的調(diào)料,吃起來鮮嫩爽口,食而不膩,極好的口感和肉質(zhì)的細嫩,真真正正的忘不掉。這里所用碗盤,均系從景德鎮(zhèn)專門定做的青花細瓷,個個精美如工藝品。10余種調(diào)料,分別放置在10多個小碗中,五色紛呈,真正達到色、香、味各具其美,可謂為“美食美器,一菜成席”。
東來順的涮鍋好吃,是百年來的積淀,在秉承傳統(tǒng)的同時,博采眾長、精益求精,形成了風(fēng)味涮肉的獨有的風(fēng)味特點
涮鍋的主材是羊肉,東來順?biāo)醚蛉膺x自內(nèi)蒙古,由定點采羊基地采購。東來順?biāo)醚蛉舛冀?jīng)過嚴(yán)格篩選,從羊的種類、產(chǎn)地、年齡、性別、宰前檢疫、屠宰方式、部位肉精、宰后檢驗、排酸等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出成率僅為一只羊凈肉的40%。東來順是清真企業(yè),屠宰方式嚴(yán)格按清真規(guī)范執(zhí)行,都由阿訇以真主名義下刀,一刀斷三管,保證了羊肉的干凈度。東來順只選用身上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五個部位的肉,制出的羊肉紅白相間,肉質(zhì)細嫩、色澤鮮艷、形狀整齊、厚度均勻,薄如紙,型如帕。放到鍋里,一涮即熟,久涮不老,口感綿軟,不膻不膩,味道鮮美。
刀工也是關(guān)鍵,東來順切肉師傅的功夫歷來都是京城一絕,當(dāng)年在東來順門前十幾位師傅一字排開,當(dāng)眾操持的場景,至今還停留在許多老北京的記憶當(dāng)中。精美的刀工,切出的肉片鋪在青花瓷盤上,羊肉紅白相間,外形整齊美觀,堪稱一絕。
精選的羊肉,經(jīng)過精致的刀工,還有鮮香的底湯,再配上銅火鍋的炙熱的旺火,保證入口的肉質(zhì)。東來順的火鍋由紫銅制造,由丁德山本人首創(chuàng)。該鍋中間盛炭火的爐膛比一般火鍋大,具有爐膛大、放炭多、開鍋快、通風(fēng)口合理、燃燒時間長的特點。為保護環(huán)境,東來順已全部選用環(huán)保型機制炭,無煙、耐燒、火旺。十來個人就餐,兩小時之內(nèi)火鍋保持湯水滾開,中途不用添炭。而使用的清湯也有著傳統(tǒng)特色,現(xiàn)在東來順火鍋底料包括海米、蔥花、姜片、口蘑湯??谀I養(yǎng)豐富,用開水浸泡后,產(chǎn)生醇厚的香味,與海米結(jié)合,使火鍋湯味道鮮美。endprint
當(dāng)然,蘸料香不香,對不對食客的口兒,也至關(guān)重要。東來順涮肉調(diào)料很有講究,勾兌蘸料有它獨到之處。一般是由7種原料調(diào)制而成,使用時以麻醬、醬油為主,韭菜花、醬豆腐為輔,蝦油、料酒,辣椒油隨意。在傳統(tǒng)調(diào)料配方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辛、辣、鹵、糟、鮮的獨特口味。
與涮火鍋配伍的糖蒜脆,也是這道美食不能缺少的搭檔。糖蒜作為東來順涮羊肉主要配料之一,對工藝要求極其嚴(yán)格,從大蒜收購的產(chǎn)地、品種、收購的季節(jié)、時辰到糖蒜腌制等10道工序,100天精心腌制而成。由于東來順一直沿用傳統(tǒng)加工工藝生產(chǎn),不加任何添加劑,保持了糖蒜原有的滋味,吃時口感脆而甜香,除膻解膩,生津開胃。
再有就是配料和輔料了,與涮肉調(diào)料同時上桌的還有幾樣配料,如蔥花、香菜、雪里蕻、腌韭菜……也一定要精細,而輔料講究的是一個“全”字,輔料品種豐富是東來順涮羊肉火鍋又一顯著特點,各種蔬菜符合營養(yǎng)配餐的要求,有根、莖、葉、果不同系列的菜品,面點精美味全,符合葷素搭配 、酸堿中和、營養(yǎng)互補的要求。
吃法上,更多的是食客自定了,東來順涮羊肉的吃法也很講究,在經(jīng)過百年文化積淀,東來順還形成了兩種獨特的涮羊肉吃法:
文場涮:講究一次吃多少,就用筷子夾多少羊肉片到火鍋里,涮肉時“左三右四”,等肉變了色,就可以夾出來放在小碟內(nèi),用佐料攪拌一下再吃。
武場涮:把盤里的生羊肉片一下子全都撥到火鍋里,待涮好后,把肉撈到佐料碗里,攪拌好就可以吃了,充分體現(xiàn)了北方男兒的豪放之風(fēng)。
除涮肉外,東來順還經(jīng)營爆烤、多種清真炒菜,其代表菜品有干爆羊肉、芫爆里脊、烤羊肉串、它似蜜、雞茸銀耳、烤羊腿、白湯雜碎、手抓羊肉、炸羊尾及烤鴨等二百余種,奶油炸糕、核桃酪等風(fēng)味小吃也頗有特色。小吃也是一級棒。很多名人在東來順用餐后,走之前都會到小賣部打包一些奶油炸糕、豌豆黃之類的小吃。
在北京,吃過東來順的涮肉多少次,實話說,真記不住了,但是,那份的美味和講究卻始終留在心里,留在對美食美味的記憶中。
鹵煮在老北京小吃里也有年頭了,地道的北京人都好這口兒。記得第一次吃鹵煮是在北京永定門外的一處路邊,時間是過了晚飯點兒,路邊隨便吃點填肚子,誰成想,這一碗鹵煮成了美味的記憶。現(xiàn)如今,北京的鹵煮街頭很難見到了,正規(guī)的店面漸漸多了起來,而被大眾推崇的當(dāng)屬門框胡同百年鹵煮了。
一進門,就是饞人的香味撲鼻而來,隔著玻璃可以看到制作過程。師傅把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面熟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肉香。
百年鹵煮傳承著北京的飲食文化,鹵煮據(jù)說是源于清代宮廷中的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肴。愛新覺羅·溥杰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宮廷》中介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于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愛,后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節(jié)氣不同,用不同的數(shù)量配制。這種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了。后來傳入民間,加入用面粉烙成的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fēng)味小吃了。出售“蘇造肉”的小販清晨在東華門外設(shè)攤,專為進入升平署的官員做早點。民國之后,什剎海一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的景泉居出售“蘇造肉”最有名氣。《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蘇造肉”的詠詩一首:“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v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并注說:“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并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nèi)食之?!蹦悄甏?,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據(jù)說起初是“小腸陳”的創(chuàng)始人陳兆恩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創(chuàng)出了傳世美味。
現(xiàn)在,北京有許多鹵煮店,當(dāng)然,食客的口味也各有不同,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門框胡同百年鹵煮。我想,最講究的還是那老湯,各家鹵煮店的味道略有差異,大多也是因為湯的緣故。門框胡同百年鹵煮,老湯口味比較重,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咸,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兌入湯中,但一定是要吃的時候再稍稍加一點水,不然,口感香味就不一樣了,或者配上一瓶北冰洋汽水,那口感更是到了極致。
除了鹵煮,這家店還有別的北京小吃,炸醬面、麻豆腐、羊肉串、炸咯吱、芥末墩等,也可以嘗到老北京那個味兒。
百年鹵煮,百年傳承,給你忘不掉的美味記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