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黃山市歙縣林業(yè)局,安徽 歙縣 245200)
掌葉覆盆子(RubuschingiiHu)又名懸鉤子、覆盆莓、樹莓、麥泡、山莓、牛奶母,為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木本植物,屬落葉灌木。果實是一種聚合果(聚生果),有紅色、金色和黑色,味道酸甜可口。掌葉覆盆子的未成熟果實,作為傳統(tǒng)的中藥,尤其是5裂和7裂掌葉的其藥效為最佳,擁有益腎、固精與縮尿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腎虛遺尿、陽痿早泄、小便頻數(shù)、遺精滑精等癥狀。近幾年,掌葉覆盆子的相關研究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它還含有豐富的水楊酸、酚酸等物質。水楊酸被稱為“天然阿斯匹林”,廣泛用于鎮(zhèn)痛解熱,抗血凝,能有效預防血栓。長期食用能有效地保護心臟,預防高血壓、血管壁粥樣硬化、心腦血管脆化破裂等心腦血管疾病。掌葉覆盆子也是天然的減肥良方,含有烯酮素,能夠加速脂肪的代謝燃燒,效果比辣椒素強三倍,比平常進食加快5倍脂肪代謝燃燒,其美膚美顏之功效,也日益深受大家歡迎。
近年來,歙縣通過廣泛調研、科學論證、宣傳發(fā)動、組織培訓學習等措施,把具有因其投資小、見效快、發(fā)展速度快等特點的覆盆子種植,作為該縣發(fā)展中藥材產業(yè)的主導品種。目前全縣覆盆子種植面積已經達3000余畝,其中規(guī)模種植面積1500余畝。覆盆子畝均產250kg,2016年市場價格40元/kg,2017年市場價格達80元/kg,每666.67m2均效益突破2萬元。2017年全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種植覆盆子有近200戶,面積達170余畝,覆盆子已成為全縣扶貧攻堅工作中適應性最廣的特色種植產業(yè)。
歙縣為進一步落實好覆盆子產業(yè)發(fā)展的各項工作,縣林業(yè)局牽頭制定了全縣具體的實施意見;財政、農業(yè)、林業(yè)、扶貧等部門將覆盆子產業(yè)納入特色產業(yè)扶貧的重要內容,加大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持力度,涉農資金和項目向覆盆子產業(yè)傾斜;縣擔保公司創(chuàng)新機制,積極開展覆盆子發(fā)展資金擔保工作;各鄉(xiāng)鎮(zhèn)也成立相應的組織,將此項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確保各項工作抓緊抓實。與此同時,積極抓好宣傳引導、加強技術服務和試點示范,力促全縣覆盆子產業(yè)快速健康發(fā)展。
掌葉覆盆子植株的枝干上長有倒鉤刺,新枝略帶蔓性,紫褐色,幼枝綠色,被白粉,有少數(shù)倒刺。葉互生,近圓形,掌狀有5裂,有7裂,邊緣具不整齊鋸齒,兩面脈上被白色短柔毛;葉柄散生細刺,托葉線形?;▎紊谥Χ巳~腋;萼片5片,卵形或長橢圓形,被灰白色柔毛;花瓣5瓣,近圓形,白色;雄蕊多數(shù)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下垂,小核果密,被淡黃白色短柔毛。皖南地區(qū)花期4月,果期在5~6月。
覆盆子生長在山地雜木林邊、灌叢或荒野,海拔300~2000m,在300~500m左右的產量為最高。在山坡、路邊陽處或陰處灌木叢中常見。通常生于山區(qū)、半山區(qū)的溪旁、山坡灌叢、林邊及亂石堆中,在荒坡上或燒山后在油桐、油茶林下生長茂盛,性喜溫暖濕潤,要求光照良好的散射光,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應性強,但以土壤肥沃、保水保肥力強及排水良好,pH 6.5左右的中性砂壤土及紅壤、紫色土等較好。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山塢田不宜栽種。
覆盆子是一種先花后果植物,1果1葉柄,一般栽后2年見果,3年豐產,4~5年時產量最高,盛果期較長,畝產達150kg以上。覆盆子根系淺,不耐旱,水分不足會抑制生長和結果,華南地區(qū)花期4月份,結果期為5月初至6月初,土壤水分蒸發(fā)量過大,水分不足,則會影響期產量。覆盆子為喜光樹種,沒有2年半以上的莖,地上部分由1年生枝和2年生枝組成。花芽在新梢葉腋中形成,下面的后備芽發(fā)枝較弱,在主芽死后,后備芽可代替主芽結果,但后備芽的產量少。覆盆子的根系發(fā)達,由根狀莖和側生根組成,根狀莖上長出的側生不定根有多數(shù),不定根的遠端易萌生新的基生枝。
覆盆子性喜陰涼氣候,忌炎熱,喜光忌暴曬。適應性強,一般林地、坡耕地、荒山荒坡、撂荒農田均可栽種,但以土質疏松、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pH 6.5左右的為宜。低海拔地區(qū)土壤瘠薄、陽光暴曬的西坡、西南坡及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板結的不宜栽種。
覆盆子苗木易繁殖,可用根蘗繁殖、扦插繁殖、移株繁殖。根蘗繁殖:根蘗繁殖應保持土壤濕潤、營養(yǎng)充足,選留發(fā)育好的根蘗,保持間距10~15cm,秋后挖起根蘗,挖時宜深,保留較多的側枝,可隨挖隨栽,也可挖后先假植。
扦插繁殖:將粗度1cm左右的側生根挖出 ,選帶芽的根,剪成10左右的要條,于3月中旬進行扦插,開挖10cm深的溝,將根斜插入畦床中。露出四分之一在土外,埋平即可。
移株繁殖:頭年10月中旬到次年3月,挖取植株,剪去地上基生枝,保留50cm長,注意不要操作基部的休眠芽。隨后移植于平整好的大田中。栽后覆土踏實,澆定根水,覆蓋干草等。
在皖南地區(qū)栽植時間以每年的10月下旬(寒露以后)至12月上旬和早春的2月下旬~3月上旬。在植株開始進入休眠期時,進行苗木移栽,成活率達95%以上,華南地區(qū)3月左右土壤開始解凍,氣溫、土溫逐漸升高,苗木由萌芽期開始進入生長期。
為便于管理和采收,成片種植采用寬行距、窄株距方式,每畝200株左右。林地、坡耕地、荒山荒坡宜進行水平帶狀整地,帶間距2.5~3m。帶面墾挖寬0.8~1m,按1.2~1.5m的間距挖種植穴。
農田進行深翻后做高床,溝深25cm以上,四周起深溝排水。寬2.2~2.5m,按1.5m間距挖種植穴。種植穴規(guī)格為:40cm×40cm×40cm,挖穴后及時回填表土20cm。
林下間種栽植密度因地制宜,喬木林下種植應避開林冠,香榧、油茶林套種間距應不小于2.5m
移栽時選用苗木生長健壯、苗徑0.8cm以上、根系完整,長度達15cm以上的根蘗苗種植。苗木宜隨起隨栽,及時做好根部保濕防凍措施。外地運來的苗木,因在長途運輸中失水較多,栽前最好將苗木根系在水中浸泡1~2s,使根系吸足水分再栽植。栽植宜淺不宜深,栽后培土,在距地面30~50cm處剪砧,并澆1遍定根水。如遇苗木根系不好的每穴可種植2株,以確保成活率。
移栽時可下基肥,待新苗長至50cm時(大概在4月中下旬時)要施肥。在田間栽植的要起畦,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積水。
在田地里種植時要成行起畦,利于排水,每畝150~200株較為合適,第1年種植稀疏點有利嫩枝的萌生,肥力充足第2年抽出新株較多,第3年新株就會比較密了,保持每畝400~600株為宜,此時產量也開始盛果期了。林下種植要看林分的疏密度而定。
種植第1年的管理是關鍵。由于掌葉覆盆子為淺根性樹種,中耕除草容易傷及根系。種植第一年中耕除草3~4次,中耕時根際周圍宜淺,遠處稍深,避免傷根,并注意在植株根際培土,將拔除的雜草覆蓋在根盤周圍起到保濕的作用,林間空地可淺除。掌葉覆盆子對除草劑較敏感,應謹慎使用。雨季做好清溝瀝水。
4~5月可結合中耕除草撒司爾特家用肥中的覆盆子專用肥,或是起溝下農家肥,距根際30cm以上,隨著樹冠增大,逐漸增大施肥距離。秋冬季下肥在每年的11~12月份除雜草時下農家肥或覆盆子專用肥。
第2年以后的管理較為簡易,主要是除草、施肥和萌蘗條的留養(yǎng),留養(yǎng)的萌蘗條間距應不小于50cm,每畝留養(yǎng)400~600株即可。
春季應及時剪除2年枝頂端干枯部分,促使留下的枝條發(fā)出強壯的結果枝。當新梢長到40~60cm時可進行摘心,疏去基部過密和有病蟲枝,每株留7~8個2年生枝,保留合理密度,以促進側芽萌發(fā)新枝,增加枝量。利于通風透光,保證高產和穩(wěn)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