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策劃|陶晨
生死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關于生死觀,是個千古話題,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崩畎自娫啤吧邽檫^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倍急磉_了古人的生死觀。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死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人們常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好死不如賴活著”等話語都是對生死看法的一種表達。
中國人把人的出生看成是喜事,而人的死亡則為喪事,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悲苦的一件事情。平時忌諱言死,健康長壽是吉慶之言,對人的咒詛也莫過于“不得好死”。生死問題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大部分宗教的重要內容。
事實上,送別一個生命與迎接一個生命同等重要,然而生命的終點就像未知的遠方,讓人產生恐懼。所有人都知道總有一死,只是早晚,但這似乎和自己并沒有太多的聯系,好像是別人家的故事,也就在平日里不去思索這個問題。正因如此,當醫(yī)生給出生存期還有半年或一年的預估時,會被驚嚇到腦中一片空白,屈指可數的時間,直接聯想到了死亡,從此籠罩在這樣的陰影中,一直到最后。
遇到腫瘤晚期病人,很多醫(yī)生會這么說:“現在開始,想吃啥就吃啥,想干啥便干啥?!边@句話沒有錯,只是根本進不到心里,無論是得病的人還是家屬,在自己的世界被顛覆的時候,怎么可能簡單地用吃喝來解決內心各種洶涌的心情?但這句話又是有道理的,它的意思是,從此刻開始,我們要珍惜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用來追悔。如果生命的長度是上天給的舞臺,那么謝幕的一刻,是心滿意足還是唏噓清冷,這是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也只有自己可以決定。
是的,我們不害怕。出生和離世,同樣應獲得呵護,而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忙碌一生的人生終點,更值得尊敬。在臨終安寧領域中,每個正在經歷的家庭并不是孤獨的。臨終關懷,讓生命“走”得更溫暖。
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6個月或更少)的病人進行心理和靈性等關懷,并輔以適當的醫(yī)院或家庭的醫(yī)療及護理,以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fā)展的醫(yī)療護理。
臨終關懷并非一種治愈療法,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臨終安寧照護(Hospice & Palliative Care)的定義是一種改善面臨威脅生命疾病的病人及其親人的生活質量的方法,具體包括:以病人為中心;提供緩解疼痛和其他痛苦癥狀;肯定生命,視死亡為一個正常的過程;主張既不加速也不推遲死亡;融入對病人心理及靈性層面的照顧;提供一個支持系統(tǒng),幫助病人盡可能積極地生活,直至死亡;提供一個支持系統(tǒng),幫助家庭應對病人的疾病和家屬自身的喪親哀傷;運用團隊的方法來解決病人和家屬的需要;提升生活質量。
臨終關懷是一項符合人類利益的崇高事業(yè),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生命的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開人生歷程的第一頁一樣,合上人生歷程的最后一頁,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以便讓病人在死亡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讓家屬在病人死亡后不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第二,臨終關懷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每個人都希望生得順利,死得安詳。臨終關懷正是為了讓病人有尊嚴、舒適地到達人生彼岸而開展的一項社會公共事業(yè),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第三,臨終關懷體現了醫(yī)護職業(yè)道德的崇高。醫(yī)護職業(yè)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病人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臨終關懷則通過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病人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階段。醫(y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充分體現了以提高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為服務宗旨的高尚醫(yī)護職業(yè)道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