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傳承現狀

      2018-01-24 14:27:52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民族音樂 2018年1期
      關鍵詞:通海彝族文化

      ■艾 雪 (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文獻資料中,甚少有通海彝族五山腔音樂的記載,雖陸續(xù)有學者對通海彝族五山腔進行過田野調查,但多年來,自身的傳承發(fā)展態(tài)勢在“四大腔”中相較滯后,對于其傳承和發(fā)展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隨著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滇南四大腔的相關研究至今,人們對“海菜腔”“山悠腔”“四腔”的重視在逐年上升,而“五山腔”卻面臨尷尬的局面:“五山腔”的歷史傳承與發(fā)展之路在哪里?民間“通海彝族五山腔歌手能演唱滇南彝族的海菜腔、山悠腔、四腔,并常與歌手對歌賽曲,會唱其他腔的人不一定會唱五山腔,而能唱五山腔的人肯定會唱其它聲腔,而外地歌手卻很難掌握五山腔”①??梢姟拔迳角弧痹谘莩记缮嫌泻芨叩臉藴剩哂袠O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

      誠然,民族音樂的沿襲,多由口述方式代際傳承所支撐,滇南四大腔那完美的唱腔無疑靠的也是口述方式。據此,筆者將“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傳承現狀”研究的方法轉向口述歷史,調查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現狀問題。

      ■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人文生境

      彝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通海彝語屬以石屏彝語為代表的南部方言,尼蘇支系。里山、高大、四寨的彝語基本相同。

      根據口述人的口述史料來看,現在通海彝族中只有少數“貝瑪”[1]知曉使用。現今,多數“貝瑪”已不能確認彝文中某字讀某音,是何意,只能當作彝經誦念,彝文家譜村寨中楊姓、李姓、龍姓等還分別保存著。彝族相信自然界中萬物有靈,祭龍山、祭密林、祭溝頭溝尾、青苗會等都是多神崇拜的反映。

      通海彝族依女子頭飾和服飾進行分支劃分,男子服飾大同小異。里山鄉(xiāng)的象平、芭蕉、里山村和高大鄉(xiāng)的路南、觀音、高寨等地婦女頭飾為“三道紅”,也稱“四平頭”,青藍大襟衣,扭襠褲?!叭兰t”彝族歌曲主要有五山腔、四腔、三腔、茄子(茄即曲,曲子)、白話。舞蹈稱手鼓舞,又稱霸王鞭。高大鄉(xiāng)的手鼓舞顯得開朗奔放,里山鄉(xiāng)跳得含蓄而柔和。

      水塘、團田、四街鎮(zhèn)等地婦女頭戴一頂形似喜鵲的黑色小帽,因名“喜鵲帽”,穿粉色短袖衫外罩翠藍開襟褂。這里的彝族歌舞統(tǒng)稱“團樂”,外界稱為“跳樂”?!皥F樂”的基本步伐是走,或以圓圈來回走,以走帶跳,唱跳兼有?!皥F樂”仍然分正調和雜調。正調是“團樂”的引子,跳完“六腳”系列才轉入雜調。雜調以唱為主,對唱時變化多端,時而山悠拌海菜,時而四腔夾五腔。

      四寨村彝族婦女將發(fā)辮盤于頭頂,罩黑色紗帕,名為“黑包頭”,黑藍色大面襟衣,寬腳褲?!昂诎^”的歌舞屬于“團樂”類,由于四寨所在位置與興蒙蒙古族接近,所以四寨“黑包頭”的歌舞音樂風格顯得粗獷大方,所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較大。

      ■通海彝族五山腔“口述史”

      “口述史”在國際上是一門專門學科,是一種搜集歷史的途徑,該類歷史資料源自人的記憶,由歷史學家、學者、記者、學生等訪問曾經親身生活于歷史現場的見證人,以筆錄、錄音或錄影的方式記錄,之后,作為學術分析的史料和依據[2]。2010年開始,對中國音樂的研究逐漸引用口述史方法,這一新興研究方法的運用標志著當代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視野從單純的音響、文獻求證轉向社會、民間資料的發(fā)掘。

      (一)口述:通海彝族的五山腔

      我們這邊五山腔、三腔、四腔、三拌四都經常唱。華寧的五三腔,我想是可以唱三句,也可以唱五句,就叫五三腔,但也不是他們的那種解釋。“五個部分三段白話叫五三”②,也沒有這種說法。

      我們唱的五山腔,是三句可以唱,五句也可以唱,可以唱白話,茄子只能四句唱③。先是“舍腔”(舍念shēi)④與拘腔,唱完后是煙茄,就是遞煙筒,遞了煙筒可以唱白話腔,唱完白話又遞煙筒,唱煙茄,唱完喜歡唱什么腔就唱什么腔,也可以唱茄子,唱茄子前要唱完四句腔,唱四句腔(頭、二、三、四腔),四六句分了就可以唱正茄(正曲),唱十合小茄、十盆花,最后大家唱了,不唱了就收腔結束。我們通海的五山腔有小茄和大茄,我們老古老歸的五山腔就是大山的“山”字。

      (二)口述:通海五山腔的傳承

      五山腔的歌手從小就要學習唱,我是13歲就開始學習,我的父親教的我,五山腔傳到我這代是第六代了,都是祖輩傳下來的。前面6月份,我們還辦了培訓班,就在里山鄉(xiāng)辦,年年都是在這里辦的。這樣搞對五山腔(傳承)有很大作用,多少年的傳承了,到今天有這樣的培訓班來搞,對我們也是一種精神支柱。

      但是,五山腔傳承的問題難度有點大,農村人要忙農活,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來長時間的學,個別的學生也會自動找我學,但是也是忙于田地和家務,時間上很是不能保證。如果大家能夠長時間的集中起來,就會更好點咯。

      石素蘭在里山小學教了3年,教那些學生唱。學生更難的難度是有些唱腔他們嗓子很打不開,唱不下去。

      我們年輕的時候,“玩小姑娘小伙子”是一晚上都又唱又跳,山悠腔、海菜腔、四腔都要唱,別個村的小伙子來接,唱到很晚才送來,聽得見一直在唱?,F在能唱的都是五六十歲呢,唱不動了,很不興玩了。年輕的又很不喜歡學,也都不唱了。

      ■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傳承現狀與傳承范式的反思

      (一)五山腔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

      文化的傳承需要具備“教”與“學”的條件。通海彝族五山腔同樣面臨著斷代的危機,這在口述史料中也得到證實。筆者做過初步統(tǒng)計,現今通海里山縣彝族歌舞師傅的年齡在50~60歲之間,10人左右,這是“教”的問題。而“學”的問題也是讓師傅們最為棘手,嗓音條件好的學生通常半途而廢,究其原因也是忙于生計和照顧家庭的原因。另外,從口述史料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目前通海彝族五山腔多樣傳承模式,在文化傳承的漫長道路中,都有所利弊,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政府干預定點傳承與學校教育式傳承

      口述史料中,龍成富老師說起每年由縣文化部門組辦的“里山彝族歌舞培訓班”顯得格外精神。據了解,在市一級相關文化部門的大力倡導和督辦下,通??h近幾年均頻繁舉辦通海民間藝術文化展演與傳承活動,每年6月份和12月份都開班招生,每期學員平均55人。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傳承在政府的干預下得以延存,為民間藝人和學習者提供了交流平臺,使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有了新的推動力。

      學校是最系統(tǒng)的知識聚集地,雖然文化的傳承一直就以各種形式進行,學校教育式傳承確有一定優(yōu)勢。在做田野調查時了解到,里山鄉(xiāng)“里山小學”常年有當地掌握彝族歌舞的藝人就彝族歌舞文化進行專門授課,口述史料中也了解到,石素蘭、普家發(fā)等藝人在當地小學都進行了彝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彝族煙盒舞的改編推廣,在學校慶典時還請民間藝人進行彝族歌舞的展演與傳授的傳承活動。

      2.師徒崇拜式與表演完場式傳承

      富有“曲子師傅”美稱的龍成富,每次訪談閑暇總會隨口問他:“收到好徒弟了嗎?”師徒傳承模式自古至今都存在,而且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許多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最脫離不了的是“師徒關系”,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師徒傳承真正追求的是“浮事新人換舊人”筆者認為,對于五山腔文化的傳承,這種傳承模式是有利的。

      根據田野調查的資料和口述史料分析,目前的通海彝族僅在一般性的活動聚會中演唱五山腔,但僅將五山腔中便于演唱,或難度不高的部分進行展演,人為破壞了五山腔藝術的整體性。即便如此,表演完場式的傳承仍然是傳承主體進行五山腔文化傳承的自身內在調適機制的表現,是五山腔文化傳承的基本語境,應該積極營造和恢復。

      3.代際傳承

      據口述史料分析,代際傳承是傳統(tǒng)五山腔固有的傳承模式。這一傳承模式的延續(xù)有其客觀原因:其一是基因的客觀因素,五山腔需要具備完善的嗓音條件,而基因的遺傳性在家族中形成了傳承的紐帶;其二代際傳承的最有利之處是生活中就可耳聞目睹、耳濡目染父輩甚至是祖輩的文化傳承活動,這樣有意識或無意識狀態(tài)下潛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傳承,這種傳承模式極其自然,也最具有啟發(fā)性。

      (二)對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傳承范式的反思

      據彝族五山腔傳承的口述史料分析,都顯現出了政府干預、學校教育、師徒關系、表演完場式和代際式的傳承模式。至此,筆者思考,目前的傳承現狀更凸顯出一種對文化傳播的關照,這是一種橫向的文化推廣。政府干預定點和學校教育式傳承可打開彝族五山腔的知名度和提高一定影響力,可以形成一種文化傳播的攻略。師徒傳承與代際傳承是傳統(tǒng)的傳承過程的體現,雙方具有雙向選擇性,是較為合理的傳承模式。表演完場式傳承模式是需要將文化傳承融入生活與實踐,這一傳承模式能真正體現“活態(tài)”的傳承[3]。

      對于某一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研究者的心情都是一般無二,總是懷著萬般焦慮的心情掀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護遺產運動”。但是,是否要提倡外力干預保護?外力的干預,會缺乏文化遺產自身的“主體性思考”[4]的保護思路。筆者認為,從傳承主體立場出發(fā),以“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的角度[5],把握住彝族五山腔生存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空間的變遷視角,保真彝族“對歌”風俗與彝族民俗儀式的傳承所共同構成的整體傳承過程,正視傳承語境的變遷,直面?zhèn)鞒腥藢ξ幕z產的再創(chuàng)造是文化傳承的“活性”體現這一問題,讓我們再造彝族五山腔賴以棲息的“玩場表演”的“活”情境,那么,五山腔文化傳承的生命力和價值就會不斷豐富和更新。

      ■結 語

      通海彝族五山腔伴隨著彝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人民歷代祖輩的智慧結晶,承載著彝族人民的文化特質,肩負著彝族文化傳承的重任。探討其傳承發(fā)展之路,應全面關照五山腔文化的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播的完整態(tài)勢,從而更好地促進彝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良性傳承與發(fā)展。

      注釋:

      ①對原通海縣文化館館長李景泰的訪談。

      ②玉溪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傳統(tǒng)音樂名錄》 (民歌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③四句:四個樂句組成一個樂段。

      ④舍腔:拘腔之前,均為禮讓恭敬之意。

      參考文獻:

      [1]云南省通??h史志工作委員會.通??h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口述歷史[K/OL].http://baike.so.com/doc/5406137.html),2013-12-16

      [3]侯松,陳茁.行動與反思———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研究:政策、實踐和理論反思”國際研討會綜述[J].文化藝術研究,2012(2).

      [4]李榮啟.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原則與方法[J].廣西民族研究,2008(2):185~190.

      [5]左玉河.中國口述史研究現狀與口述歷史學科建設[J].史學理論研究,2004 (4):61~67.

      猜你喜歡
      通海彝族文化
      春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彝族海菜腔
      心聲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通海古城綴記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5:10
      彝族養(yǎng)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學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誰遠誰近?
      我家通海
      民族音樂(2018年3期)2018-07-19 00:54:58
      杭锦旗| 江津市| 凤凰县| 嘉峪关市| 洱源县| 和田市| 文安县| 车险| 九寨沟县| 三河市| 廊坊市| 深州市| 哈尔滨市| 攀枝花市| 峨眉山市| 阜新| 延津县| 长阳| 双流县| 平利县| 宜州市| 北宁市| 长沙市| 襄汾县| 阳山县| 伊金霍洛旗| 景德镇市| 大埔区| 潮安县| 台北市| 乐清市| 成武县| 威远县| 康马县| 永年县| 池州市| 原阳县| 元朗区| 淅川县| 常德市|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