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余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近年來,隨著水墨設計的興起,當代關于水墨設計的研究與探討也逐漸地增多,深度與廣度也在不斷地拓展。在水墨設計的興起與研究的背景下,則體現了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偉大復興。當代水墨設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指傳統水墨語言在設計作品中的具體應用。本文所關注的重點,在于傳統水墨語言的表現形式和當代水墨設計的人文與商業(yè)價值,通過對中國當代水墨設計的現狀以及所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提出了相關建議。
在當代,研究傳統水墨語言的范疇主要包含兩部分,其一是中國傳統繪畫和近代水墨畫,其二是中國的文字,包括書法本身與其所承載的文字內容。
傳統水墨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傳統繪畫以及現代水墨中的水墨表現形式。中國傳統繪畫以紙、絲、筆、墨等為基本材料,通過焦墨、濃墨、淡墨、濕墨等技法,從而達到不同層次的水墨效果。水墨畫在中國歷代藝術家和文人士大夫的繼承與發(fā)展之下,形成了一個風格多樣、技法眾多的畫種,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文人繪畫價值觀的需求,使繪畫逐漸從單純的技術層面升華為承載人文精神需求的新的范疇[1]。
另外一種傳統的水墨語言的表現形式是書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法本身與其所承載的文字內容,都是水墨語言的表現形式。
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水墨語言的兩種形式:繪畫和書法,兩者之間也存在著聯系。無論是從文人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考古學證據來看,“書”與“畫”都是歷史演變的結果,最后文人將其融合。二者共同構成了傳統水墨語言的表現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經濟社會的推動,我國本土文化的回歸是當今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與反思正在逐步升溫。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本土藝術風格,水墨語言以其自然、生動、樸實的特點被人們所重視,成為中國設計師的最佳選擇素材。設計師在繼承中國傳統水墨語言的基礎上融合現代設計理念,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底蘊、審美品格和形式美感的設計作品,加快了傳統水墨語言走向多元化、國際化的步伐,促使傳統水墨語言不斷地適應著商業(yè)設計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傳統水墨語言的傳播和應用,為商業(yè)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并涌起一股水墨設計的浪潮,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以后,一部《小蝌蚪找媽媽》的誕生,推動了中國水墨動畫的發(fā)展,也激發(fā)了許多設計師的設計靈感。此后,水墨元素被廣泛地應用于諸多領域的商業(yè)設計中,并顯示出了巨大的影響力。近年來,國內外眾多設計師通過大量的探索和實踐,將中國傳統水墨語言形式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具有典型中國特征的作品,并掀起了設計界的中國風潮。
作為當今華人設計界的領軍人物,靳埭強先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運用自己的理解把水墨語言與設計語言結合在了一起。他大量的設計作品中都體現了水墨元素的影子。融中國水墨情懷與當代設計理念為一體,格調立意雋永、儒雅,散發(fā)著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靳埭強先生水墨設計作品的成功在當代設計界樹立了典范,讓亞洲和西方各國領略到中華文化的意蘊與精妙,傳播了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2]。
傳統水墨語言與設計的結合,掀起了一陣水墨設計的熱潮,營造出了一種獨具本土地域特色的視覺感受與文化魅力,在彰顯民族特點的同時,也使設計作品流露出更多的文化底蘊。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一種熟悉、親和的設計語言觸動了人們的興趣,令華夏兒女產生共鳴,極大地滿足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
水墨設計作品以尊重與繼承中國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為前提,鏈接傳統的人文價值觀與現代商業(yè)價值觀。
水墨設計是設計師的個性和情感的宣泄。通過這種獨特的水墨表達形式與西方的現代形式相制衡,既要保持兩種體系間的距離,以顯示不同文化的差異,也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顯示世界文化的大融合[3]。
“以人為本”是一種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審美情懷,體現了文化、風土人情的傳承。同時,關注人性,尊重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對建設人文精神、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全面發(fā)展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4]。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階段,人們都倡導以不同的文學和藝術形式來體現人類的價值,表現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當代中國的水墨設計無疑承擔起了展現人文價值這一歷史責任,并煥發(fā)出新時代的氣息。
當代,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水墨語言認知的提高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渴求,一些設計作品引注了中國傳統水墨語言的意境,給設計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是對傳統水墨畫的新嘗試,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商業(yè)價值。例如,在茶葉的包裝中應用水墨設計,既符合本土民族風格,也為包裝設計所表現的效果提供了更好的視覺體驗。以某“西湖龍井”的一款茶葉禮盒包裝設計為例,整個禮盒就像是一本藏書,包裝的表面是一幅大面積留白的山水畫與毛筆書寫的副品牌名“茶亦清心”,畫面空靈、典雅,伴有中國藍的底色、白色梅花圖案與“西湖龍井”的內嵌,整體描繪細膩、富有傳統文化的內涵,既有民族特性又不失現代感。
水墨設計不僅弘揚了中國傳統水墨語言的精神,同時也體現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精髓,具有廣泛的認知市場。這個市場具有巨大的商業(yè)價值,這便是其擁有商業(yè)價值的秘密所在。
當代水墨設計方興未艾,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在這繁榮的背后,還存在不少顯而易見的問題,現總結一二,并提出自己的建議,供專家探討。
1.水墨設計尚未成熟
中國當代水墨設計將中國傳統水墨語言與西方設計語言相融合,是符合當代發(fā)展的一個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當代水墨設計所包含的內容還可以指水墨語言在當代的形式特征,即中國傳統水墨語言中最基本的水墨元素、材質與表現形式。它既有傳統水墨語言的要素,又包含了當代的審美情趣與取向。雖然以傳統水墨語言為載體來表現文化傳統和感情抒發(fā)在歷史上造就了很多的藝術大師,但是在社會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如果拘泥于以往的水墨語言的表達方式,往往會被甩在歷史的車輪后面??梢哉f當代中國的水墨設計正處于繪畫與設計之間的創(chuàng)新實踐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成熟,有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空間。
2.水墨設計內涵的缺乏
隨著水墨設計的興起,水墨設計作品在各媒體、網絡、展覽會、商業(yè)廣告等平臺中日益風靡,水墨設計作品的種種問題也逐漸地顯露了出來。通過欣賞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師往往缺乏對傳統水墨語言的理解。為了達到一定的視覺沖擊,許多水墨設計作品表現形式單一、空洞、庸俗,缺乏甚至根本沒有文化內涵。
3.水墨設計錯誤的應用
是否能準確地判斷標底是否適合使用水墨設計也是當前設計領域的問題之一,有的設計者為了水墨設計而設計水墨,將傳統水墨元素不合實際地、機械地、強硬地塞進設計中,這樣的設計往往顯得呆板生硬,味同嚼蠟,毫無審美可言。
針對當前水墨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本人經過思考,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對傳統水墨語言的研究與探索
現代水墨設計是傳統水墨語言的發(fā)展與延伸。當代水墨藝術的發(fā)展必然要對中國傳統水墨語言進行突破與探索。近年來,通過設計師們不斷地創(chuàng)新與探索,現代水墨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的絢麗多彩。新思維、新視野、新語境開拓了水墨設計的新世界,彰顯了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嶄新的水墨語言韻味。這種在繼承民族文化氣質的同時又具備世界文化視野的水墨設計可以在中國現代化文化潮流中獨當一面,從而影響全球多元化的藝術海洋。因此,加強對傳統水墨語言的研究與探索在此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2.提升現代水墨設計藝術的內涵
在日趨多元化的設計界,如何有效地避免外觀同質化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設計師更要立足本土傳統文化,才能設計出具有文化底蘊的優(yōu)秀作品。
運用中國水墨語言藝術來表達當代思想和美學是當代水墨設計的一種趨勢。因此,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設計人才。在當代藝術的比較分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許多設計師學會了整合和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劣勢,并通過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增加揭示性功能的設計,讓整幅設計作品更有中國韻味與文化意境。
3.注重傳統水墨語言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當代水墨設計也同樣經歷著傳統與時代的契合與交觸,水墨設計的產物也越來越多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已成為中國設計師追求的硬指標。對于中國設計師來說,對中國古典書評、繪畫、書法、詩歌、曲藝、雕塑和建筑等都必須深入研究。只有充分地了解中國的思想文化與精神內涵,才能更好地推動現代水墨藝術的發(fā)展。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語境的變化,傳統的水墨表現形式已經與現代藝術環(huán)境、審美思維相融合,成為當代的語言的一部分,中國的水墨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巍然屹立,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是一種方式。二者的融合既能體現出作品的當代性,又展現了傳統的文化底蘊,因此,注重傳統水墨語言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當代水墨設計已逐漸成熟。水墨設計不是把中國符號“硬塞”給設計作品,也不是將西方設計理念“強加”在中國水墨語言上。無論是在傳統水墨語言的繼承上還是在西方文化借鑒上,都要加以重視并做好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工作,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5]。將水墨元素加以轉變,成為自己的語言。設計師只有將本土文化與審美理念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自然而生動的現代水墨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