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優(yōu)游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里說:我們領(lǐng)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這句話,用來應對社會人,也挺合適。
“確認過眼神,都是社會人?!币欢螘r間以來,這句話成了社會人的識別暗號。他們的年齡從二十到三十多歲之間,也就是我們所謂的80后與90后這兩代人,甚至還包括一部分的00后。這是一個新生世代。他們初涉社會,或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數(shù)年,卻仍感惶惑。
他們以社會人自況,既是一種反諷,也是一種疑懼。
社會人這一稱呼,其實也是個矛盾詞匯。人未出生之前,就已處于社會框架之內(nèi)。他們在娘胎之中,就被賦予一種社會身份,人生來注定就是社會人。這些新生世代并非不明白這一點,但為何他們會特意將社會人身份強調(diào)出來呢?
本來,人從家庭、從學校走入社會是一種必然。他們之前世代的人,即將踏入社會之時,或許還帶著許多的期待。但社會環(huán)境必然不同于家庭與學校,那是一種狼性的環(huán)境,有著更多的競爭與惡意。新生世代大多生長于相對優(yōu)渥的環(huán)境。多為獨生子女,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當時幾無饑饉之虞,物質(zhì)已是相對豐裕,他們是在父母關(guān)愛目光之下長大的。不過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比起父輩來說,也更加復雜壓力也更大。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瞬息更新,房價高企,負擔沉重。環(huán)境對于他們相當?shù)牟挥押?。因此,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zhuǎn)變,在他們中許多人看來,可謂艱難萬分。
與新生世代不同,前幾世代之人在家庭與社會之間,并不存在著一條鴻溝。他們打小時起,實際上就已經(jīng)在社會中打滾。時世的艱難,已經(jīng)將家庭、學校與社會完全貫通起來。在家庭之中,他們得承擔很多的家務(wù)勞動,有的甚至得去賺錢糊口。而且家里一般都有好幾個兄弟姐妹,他們之間為爭奪父母之愛,為爭奪果腹之物,也會有激烈競爭。在學校中,當時也并非封閉的象牙塔,與社會的聯(lián)系渠道更為廣泛,與社會的接觸也更多。這樣成長起來的社會人,自然狼性十足,且有一種不妥協(xié)的精神。新世代人在踏入社會之時,整個的社會情形丕變,家庭與學校的環(huán)境對他們更友好,但社會的環(huán)境卻更富競爭性,環(huán)境也似乎變得更為惡劣。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反差,也讓新世代對于未來并不抱持希望,總是以抗拒的目光打量著前方之路。
對于被高速運轉(zhuǎn)的社會弄得頭暈目眩的新生世代們來說,成為社會人真是很艱辛。他們無疑是矛盾的,身上既暗含一種膽怯,也顯出一種自我嬌寵,還暴露一種拒絕長大的情愫。這一代的社會人,與上一代飽經(jīng)風霜的社會人相比,沒有他們的堅韌與頑強,也缺少理想主義精神,更害怕承擔責任。他們對社會政治興趣寥寥,退縮到內(nèi)心更關(guān)注自我,處事態(tài)度更加圓融,且逃避矛盾。遇事絕不會硬頂甚至死嗑,而是采取更加迂回靈活的方式。一旦在現(xiàn)實中受挫,就退縮到幻想世界之中,躲在角落里獨自暫憩療傷。
當然,兩個世代之間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也許,在當今的社會中,新社會人的方式可能讓世界更少沖突吧。而且,在當代社會中,需要更具競爭性,但給予新世代的機會也更多,而且隨著世界各地相互交往的不斷增多,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變化,見識也更為寬廣,眼界也更高。他們也會有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手段來應付眼前的社會。新社會人在經(jīng)歷初識社會短暫的震撼之外,他們也許會比其父輩更容易與社會水乳交融了。當然,新社會人對于社會也非一味地妥協(xié),也有一些反抗,只不過這種反抗已經(jīng)被柔化。他們采取一種非主流的方式,以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將自己藏在可愛的動畫形象后面,表達著自己的不滿。這些年所謂喪文化的流行,其緣由亦在此。
同時,社會人還有另一層意思,也就是混社會的那類人。以前稱之為道上的,或者叫走江湖的,直截了當一點,就是黑社會。其傳統(tǒng)形象自然是叛道離經(jīng)的,觀感大多極其不佳。那為何新鮮社會人想把掌聲送給他們呢?黑社會人士在新鮮社會人眼中,應該是一種無所事事混街頭,不守社會規(guī)則到哪都吃得開,當黑老大當然是威風八面,做小弟跟著大哥也吃香喝辣。既然不存在佩奇般的玻璃城堡,那么做這樣的社會人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他們將兇神惡煞的形象柔化了,可愛化了,黑社會人抹掉黑字成為社會人,而他們渾身張牙舞爪的刺青,也變成了可愛的小豬佩奇。
他們在叛道離經(jīng)與循規(guī)蹈矩成家立業(yè)之間,圓滑而又犬儒地為自己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黑社會變身社會人,既不違反社會規(guī)范被人人喊打,又能從惡意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透出一口氣,不用理會每天的柴米油鹽朝九晚五,豈不快哉!只是做這種社會人,因為沒有實力,認慫二字則是他們生存的精髓。達時豪氣干云,弱時立馬認慫。一位極北省人的廣西之旅,就為這種認慫精神做出了極好注腳。他在偷摘香蕉被人指摘時,就露出了渾身刺青,拿出砍刀抖威風。當看到對方人多勢眾之后,卻又認慫溜之乎。好漢不吃眼前虧,原本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新社會人當然一學就會。這樣的認慫精神,以前有著更多的負面意味,現(xiàn)在新社會人加以自嘲口吻,反而讓人容易接受了。
社會社會,生存需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