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煒 王筱琳
“覺”和“醒”是生命升華的條件。在客觀世界里,我們總是習慣于自我良好的感覺,讓生命“沉睡”不醒,停止了探索和開創(chuàng)的腳步。其實當一個人真正覺醒時,才能打開二元世界的帷幕,去喚醒生命,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找回生命真正的意義,找回心與世界共舞的和諧。于是,“為生命而舞”的思考成為“為生命而舞—首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以下簡稱“大展”)的精神內核。“為人民而舞,為大眾而舞,為人生而舞”是著名舞蹈藝術理論家、舞蹈教育家吳曉邦先生為中國新舞蹈事業(yè)的發(fā)展開辟嶄新道路的座右銘,這一座右銘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給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工作者以深刻的啟迪。此次“大展”的目的即是為了喚醒生命、謳歌生命,向為生命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中國舞蹈人致敬!
作為“大展”策展人的郭煒,在舞臺視覺藝術領域實踐多年,看到了太多的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的一部部舞臺藝術作品,在拉上大幕時,觀眾們意猶未盡,帶著對作品深度了解的希望和與藝術家對話的渴求遺憾地離場;太多的舞蹈藝術家、理論家傾其一生,默默用生命撐起中國舞蹈的大廈而不為人知;太多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中國城市化飛速發(fā)展的進程中像流星雨一樣隕落—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活態(tài)的消失;太多的舞蹈前輩呼吁“關注舞蹈生態(tài)猶如關注地球的空氣、水和植物環(huán)保一樣”的聲音被湮沒在喧鬧的名利角逐之中;太多優(yōu)秀的年輕人帶著對藝術的憧憬和人生的理想步入殿堂,卻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被無情的現實逼迫為“藝術民工”;太多的作品自言自語,未能真正地走進人們的心里,讓渴望享受美好藝術大餐的觀眾們昏睡于座席,甚至逃離劇場,從此再不邁進劇院的大門……因而,他和“大展”團隊的成員認識到:舞蹈文化新事業(yè)需要大家去努力、去拼搏、去開創(chuàng)!因此,本次展覽是一次舞蹈藝術的跨界行走,集舞蹈門內和門外人、政府和民間機構共同打造的文化交流平臺,亦是集文物、作品、圖書、影像、實物、田野、生態(tài)、參與體驗、藝術裝置、手工DIY于一體,將大數據、數字科技、人機互動影像捕捉、互聯(lián)網傳播等現代科技手段和舞蹈產業(yè)開發(fā)等有機整合,營造簡約而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空間,以穿越時空的對話,讓舞蹈藝術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同時,探索關于藝術傳播形式、觀演關系、時間和空間、讀解與溝通、參與和體驗、文化自覺和自信,以及如何在已經到來的5G時代用舞蹈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如何用展覽藝術形式來闡釋舞蹈?如何用舞蹈來講述中國故事?當動態(tài)的舞蹈藝術與沉浸式、數字化、互動性的展覽形式相結合時,究竟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經過策展團隊376天的苦心探索和精心策展,終于給出了滿意的答案!“為生命而舞—首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如期開幕。作為一次數字科技與舞蹈藝術融合創(chuàng)新,時尚與文化互動體驗的多媒體沉浸式舞蹈藝術主題展,借助數字科技融合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新手段,讓廣大觀眾在1 200米的展廳內便可以一窺中國舞蹈從古至今的浩瀚與博大,以及中國舞蹈人在當代取得的輝煌成就。
中國舞蹈文化穿越5 000年時空變換,斗轉星移,在人類文明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閃爍著中華文明的灼灼之光。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常被人們稱作藝術之母。因此,“大展”翻開塵封已久的歷史,探尋中華古老舞蹈文化的根源,展示了從最早記載著中國舞蹈圖像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五人聯(lián)手舞蹈紋彩陶盆到明清流傳下來現今仍在表演中使用的麒麟舞道具,以及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舞蹈理論成就與藝術實踐成果,不僅呈現了中華文明浩瀚歷史長河中一幅幅壯美的舞蹈文化藝術畫卷,更是一次中國舞蹈文化藝術創(chuàng)新性表達與傳承的嘗試。
因為X1≥rhX2,則有FX1(t)FX2(w(u)-u+t))≥FX2(t)FX1(w(u)-u+t))。那么[FX1(t)FX2(w(u)-u+t)-FX2(t)FX1(w(u)-u+t)]dFY(h(1-α)u)≥0,又FX1(t)FX2(g(α)u)≥FX2(t)FX1(g(α)u),且Y服從指數分布,類似定理1.1的證明可知為增函數,那么
作為以“中國舞蹈藝術”為題的藝術展,歷史是重要的主線。受“漢唐舞”“敦煌舞”等名稱的啟發(fā),結合國家大劇院東展廳的空間條件,“大展”做出了簡約藝術風格的空間營造設計方案。方案設計從現場勘測到設備選用再到安裝點位、光線控制、角度測試等和最初判斷的沒有絲毫偏離,自然與策展人常年從事視覺藝術實踐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文物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巫允明老師等專家的指導下,選取了9個朝代中的9件代表性的文物及與其相關的同時代的珍貴文物圖片資料進行專業(yè)文物復制和數字多媒體影像創(chuàng)作、制作。當代舞蹈影像則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部汪遇星老師和策展團隊的大力支持下,選取了當代學者研究或創(chuàng)作的古典風格的舞蹈作品,如孫穎教授創(chuàng)作的《銅雀伎》《楚腰》、劉健教授關于漢畫舞蹈實驗的作品等。還選取了根據古代文學或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孔子》《杜甫》《昭君出塞》等,以舞蹈作品形式與相應歷史時期的文物資料,配合數字多媒體影像技術形成文物實物與虛擬影像,使得穿越時空、跨界融合的舞蹈影像藝術作品穿越中華五千年文明,與歷史對話,讓今日廣大觀眾走上了解中國舞蹈文化的啟蒙之旅。
33天,“大展”向觀眾展出了千百位藝術家及其成果,匯集了展品2 743件。在展線上劃分為“歷史的舞步”“中國舞蹈地圖”“風起田野”“理論與藝術成就”“嗨舞!”五大板塊,包括《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數字活化2 095個舞蹈視頻、483部當代各省優(yōu)秀舞蹈作品影像、56幅原創(chuàng)民族插畫、1部(榮獲“山花獎”的)原生態(tài)舞蹈紀實影像、2 000冊當代舞蹈理論書籍、63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經典舞蹈作品影像、69幅舞蹈服裝設計手稿、9件舞劇舞美作品模型、6套舞劇角色服裝實物、6件舞劇角色頭飾實物。另外展覽還介紹了中國舞蹈界榮獲的各大獎項、舞蹈領域的國有和民營機構……可見,蘊含著豐富精彩內容的“大展”是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中國舞蹈綿延發(fā)展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并以與高科技、數字化融合創(chuàng)新的形式而使其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與風姿。在呈現、講述、傳播中國舞蹈的過程中,讓中華舞蹈文化藝術精髓根植于觀眾的心中。
首次被“數字活化”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與483部當代中國優(yōu)秀舞蹈作品影像內容成了“大展”中最吸引眼球的亮點,而這些亮點被點燃,則經過了曲折漫長的思考和探索過程?!按笳埂辈邉潓嵤┻^程雖然歷經一年多的時間,但是要在國家大劇院亮相,因時間、人力、財力、物力等嚴重不足而使之成為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同時來自周邊的各種壓力也蜂擁而至。為了找到打開中國舞蹈文化之門的那把神秘的鑰匙,整個策展團隊經歷了長達3個月的摸索。直到有一天,策殿人郭煒打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躍然紙上的舞蹈概述、音樂記譜、人物造型、服飾、道具、隊形調度、舞步跳法及場記說明,還有傳承人簡介讓他豁然開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蘊含著強大的精神氣場和無窮的文化魅力,一種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他當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數字活化這部文獻!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是在20世紀80—90年代,由中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組織開展的重大工程,1萬多人參與編寫,近10萬人進行普查,普查涉及千萬人,花費了20年時間,完成30卷(41冊),查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17 600多個,記錄傳統(tǒng)舞蹈2 078個,文字總量達到4 500萬字。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與努力,打造了中國舞蹈史上絕無僅有的鴻篇巨制。而今,當年參與項目工作的前輩們有些已經離開了我們。如同人的生命一般,在互聯(lián)網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也逐漸黯淡了往日的光芒,靜靜地躺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又因其龐大笨重、翻閱及攜帶不便而罕人問津。在互聯(lián)網數字閱讀成風的年代里、在無紙化辦公的綠色經濟時代里、在大量的紙質媒體和印刷品讀物被電子化、數字化取代的今天,承載著民族文化使命和民族精神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需要與時代同步!這部浩瀚的民族文化寶藏需要用數字科技的技術手段再次激活,使之迸發(fā)出中華民族5 000年的智慧之光!讓舞蹈界前輩們的開創(chuàng)精神之光永遠照亮我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道路!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數字活化”工程首先從技術分析、測算工作量開始著手,我們兩周之內組建起了一個文案整理工作團隊—從全國各地聞訊而來的舞蹈學碩士、博士20余人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聯(lián)絡管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分頭作戰(zhàn),對4 500多萬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進行整理;隨后組建了由中國傳媒大學優(yōu)秀主持人組成的配音團隊(6人)、由音樂工作者組成的音樂制作團隊(5人),由影視職業(yè)學院指導教師帶隊的動畫數字多媒體工作團隊(30余人),項目配置最先進的影像編輯設備。經過長達6個月的埋頭苦干,最終在展覽中呈現了2 065個民間舞蹈及3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地區(qū)舞蹈綜述、300多萬字的舞種介紹文字、時長4 500多分鐘的舞種介紹配音,再現舞蹈音樂1 800多分鐘,活化舞蹈動作和隊形圖案、服飾道具圖片資料共計20多萬張,動畫特效348分鐘……形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數字動畫影像”14 665分鐘(約244個小時)—一整部數字化的、生動的、活態(tài)的、可以點擊互動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如期在“大展”中呈現于17米寬的投影畫面上。這一工程的完成,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共同筑成“中國舞蹈地圖”的是483部從全國各地搜集的當代優(yōu)秀舞蹈作品影像。這些中國優(yōu)秀舞蹈作品影像,將歷史的時間拉回到當代,關注當代舞蹈人的藝術成果,集中展現1949年后全國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策劃團隊最初策劃與選取的過程中是經過反復考量的,更是策劃團隊與300多位各省、市、自治區(qū)負責人反復協(xié)商后選取的,以期能夠呈現各地最佳的舞蹈綜合發(fā)展概況,為“大展”總體呈現中國當代舞蹈藝術作品的全貌提供條件。然而在以省為基本單位進行作品搜集的過程中我們驚訝地發(fā)現,由于團體改制、領導變更、條件限制以及時間久遠,舞蹈影像及資料的留存與保護工作呈現出極不平衡的狀態(tài),甚至有些省份舞蹈資料的留存出現為零的狀態(tài)。我們在遺憾之中也得到了某種警示:舞蹈藝術的瞬時之美、動態(tài)之美需要借助更多的技術支持、研發(fā)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來進行保護和傳播,要讓資料保存創(chuàng)造財富而不是成為負擔,未來的舞蹈事業(yè)和舞蹈產業(yè)之路還需要更多的人用智慧和情懷開拓創(chuàng)新。
“中國舞蹈地圖”是對中國舞蹈的一次大數據的梳理,但僅是走出了小小的第一步,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會繼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模式,為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發(fā)揚光大中國舞蹈文化而努力奮斗!
中國56個民族的舞蹈文化如天空中最絢麗的彩虹,是各族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絢麗多彩的舞蹈文化深深吸引著熱愛舞蹈、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一位母親作為業(yè)余插畫師用生動的畫筆記錄了女兒自3歲開始學習民族舞蹈的美好時刻,形成了56幅中國民族舞蹈畫卷,在參觀現場激起觀眾熱情參與,亦紛紛拿起畫筆傳遞一份濃濃的對民族和祖國的愛。在展覽現場的環(huán)境裝置中,有一處用青草坡堆、石頭、攝影機、三腳架、軍用水壺等設備構成的場景,再現了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工作者們深入田野調查、跋山涉水采集民間原生舞蹈風貌的艱辛。其中,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民俗影像“土家族傳統(tǒng)祭祀儀式《跳於菟》”是巫允明老師自拍、自導并自己剪輯、配音的作品,展現了藝術根源于生活的不朽真理。巫允明指出,今天因為青年勞動力的流失、社會的商業(yè)化趨勢,加之天氣寒冷,這一傳統(tǒng)的祭祀儀式已鮮有表演。從而映射出當下民間舞蹈傳承與推廣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因而“大展”呼吁社會關注與保護舞蹈生態(tài),讓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悄然消失在我們身邊的舞蹈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中國當代舞蹈理論與藝術實踐成果是新中國一代代舞蹈人繼往開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是中國舞蹈人繼承傳統(tǒng)、放眼世界、開拓創(chuàng)新的智慧和勤奮勞動的結晶?!逗苫ㄎ琛贰都t色娘子軍》《白毛女》《絲路花雨》《扇舞丹青》《踏歌》等經典舞劇、舞蹈作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舞蹈史》《舞蹈生態(tài)學》等優(yōu)秀成果讓我們今天擁有歷史和理論建設的階梯。吳曉邦、戴愛蓮、賈作光、資華筠、孫景琛、王克芬、彭松、董錫玖等前輩們,是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的卓越的舞蹈藝術家和理論家,他們讓我們今天的舞蹈事業(yè)建設基石穩(wěn)固。
由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為核心的、象征中國舞蹈理論輝煌成就的2 000冊舞蹈理論著作組成的書籍藝術裝置,是“大展”中最醒目的陳列。而舞蹈人物墻則立體醒目地向觀眾展示了當代舞蹈領域杰出的舞蹈家、舞蹈教育家和舞蹈理論家?!按笳埂边€展出了中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們的舞劇服裝設計手稿、藝術裝置、舞美模型、服裝實物、角色頭飾。參展作品涉及的著名藝術家有: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和著名舞臺美術設計師及布拉格舞美榮譽獎獲得者劉杏林先生、著名舞美設計師劉科棟先生、張繼文先生、任東升先生、龔勛先生;著名服裝設計師、舞蹈學院教授韓春啟先生;著名舞臺服裝設計師宋立女士、李銳丁先生、阿寬先生、陽東霖先生……老中青幾代人實力雄厚、陣容強大,顯現了中國舞蹈藝術江山輩有新人出。
互聯(lián)網時代,“大展”中的網絡互動體驗亦成為亮點。因為舞蹈的種類繁多,所以舞蹈行業(yè)之外的人很難弄清其精深細微的專業(yè)知識。但是,舞蹈是人的天性,為了滿足觀眾的各種需求,豐富展覽的形式,我們巧妙地把影像捕捉技術和學舞蹈、跳舞蹈結合起來,讓觀眾現場參與進行體驗,通過紅外線影像捕捉與多媒體融合,采用高科技數字技術,讓觀眾可以跟隨展廳內提供的線上教學視頻課件學舞、起舞,舞動的影像同時呈現在展廳現場的屏幕上,讓觀眾在生動有趣的體驗中了解并掌握舞蹈的知識—展覽最后一個板塊的設計即是互聯(lián)網現場線上線下互動的“嗨舞!”。
這次展覽得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江東先生的鼎力支持及其指導下的研究生們的積極參與,他們勤奮的工作讓“大展”有了實質的進展;還有全國各地聞訊而來、不問報酬的業(yè)界同仁們無私的奉獻,使得“大展”成了策展團隊和志愿者們追求夢想的過程,我們一同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受到了業(yè)內專家的高度贊譽和大眾的好評,被認為是“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中華舞史五千年,大型展覽第一回”……我們將把這些美好的贊譽當作未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在新時代繼續(xù)開創(chuàng)中國舞蹈的未來!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靈魂的體現,我們將繼續(xù)努力向社會呈現舞蹈、講述舞蹈、傳播中國舞蹈文化,讓中華舞蹈文化精髓根植于大眾的心中,以民族文化自信,共同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