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jīng)濟、文化、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然而世界上依然存在仇視中國的人,除了意識形態(tài)差異之外,這與西方國家不了解中國的語言、文化、國情密不可分,因此外宣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翻譯為例,從讀者閱讀習(xí)慣、語言特征、源語深層內(nèi)涵、了解中國國情等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為翻譯更好地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中央文獻翻譯;國際形象
【作者簡介】張怡文,北京交通大學(xué)。
一、引言
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在政治、文化、科技等領(lǐng)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guān)注。雖然科技的發(fā)展讓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搜索信息,全方位的了解一個國家,雖然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文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廣,然而從世界格局來看,美國依然是超級大國,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未從根本改變,英語依然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要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外宣翻譯是不可或缺的途徑。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等官方出版物無疑是讓世界認識、了解真實中國的一個窗口,是樹立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外宣翻譯直接影響了中國國際形象的樹立。
二、外宣翻譯原則探析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深入發(fā)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實施,中國與世界的政治和經(jīng)濟關(guān)系越來越緊密,外宣翻譯為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對于占據(jù)重要地位的外宣翻譯,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的張健教授認為:外宣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為目的、以漢語為信息源、以英語等外國語為信息載體、以各種媒體為渠道、以外國民眾(包括境內(nèi)的各類外籍人士)為受眾對象的交際活動(張健&胡興文,2013:101)。
從張健教授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外宣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言語交際活動,最終的受眾是國外民眾,受到國外民眾的認同是外宣翻譯的預(yù)期目標。福州大學(xué)的陳小慰教授曾將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視為實現(xiàn)對外宣傳目的、獲得最終理解的有效保證。東西方文化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社會心理、風(fēng)俗習(xí)慣、語言習(xí)慣等眾多方面有較大差異,因此要引起外國受眾對譯文的興趣和理解、與受眾之間建立起“認同”,是外宣翻譯的根本(陳小蔚,2007:61)。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翻譯的好或不好,最終是看國外民眾是否能夠理解與接受。
根據(jù)外宣翻譯的特點與重要性,黃友義先生在嚴復(fù)先生提出的“信、達、雅”標準之外,提出了“外宣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的發(fā)展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xí)慣。在堅持“三貼近”原則的同時,還須堅持做到: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熟知外國語言習(xí)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黃友義,2004:27-28)??梢?,在做外宣翻譯時,應(yīng)當使用恰當?shù)姆g策略,彌合中外之間的文化差異,引起國外受眾的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才能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筆者認為,在黃友義先生提出的“外宣三貼近”原則下,基于外宣翻譯中的“認同”的建立,可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使用以下策略:
1.尊重(英文)讀者的閱讀習(xí)慣,避免前后同一意群的重復(fù)表達。無論是英文讀者還是中文讀者,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如果某一個詞語、句子或者意群重復(fù)多次重現(xiàn),且沒有進行同義或者近義替換(除非是特意為了強調(diào)突出),不免會讓讀者生出作者或者譯者語言貧乏之感,文章的可讀性及吸引力也會隨之下降。
例如十九大報告的主題及原文中,多次出現(xiàn)“不忘初心”一詞,譯者在翻譯時為避免重復(fù),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1)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The theme of the Congress is: 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keep our mission firmly in mind,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work tirelessl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2)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 and you can accomplish your mission.
(3)……以縣初級以上領(lǐng)導(dǎo)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當更加自覺的為實現(xiàn)新時代黨的使命不懈奮斗。
… We will launch a campaign on the theme of “staying true to our founding mission” to enable all Party members, especially officials at and above the county and director level, to arm themselves with the Partys new theories and become more purposeful in working tirelessly accomplish the Partys historic mission in the new era.
“不忘初心”指不要忘記我們最開始出發(fā)時的理想和抱負。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中aspiration英文釋義為a strong desire to have or do sth, 直譯為渴望、抱負、志向。用“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生動詮釋了要對最初的抱負始終如一的含義;在第二次提到“不忘初心”時,為避免單調(diào)的重復(fù),同時充分考慮到受眾的西方文化背景,不一定了解中國及中文的豐富內(nèi)涵,替換表達為“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用詞雖簡單,但卻更為清晰明了地表達出“不忘初心”的具體內(nèi)涵;第三次再提到時,由于與第一次是完全相同的含義,便把第一次提到時的兩個短句合并為一句,意思清晰表達,語言更顯凝練。
2.理解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客觀準確進行翻譯。中央文獻的對外翻譯是為了讓西方國家的民眾更加全面、客觀、清晰地了解中國,以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認識,消除誤解,彌合思想觀念的差異,增進信任,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準確表達原文的含義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如若不然,就會引起誤解,甚至有損于國家形象。
(4)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
All comrades must aim high and look far …
“登高望遠”本意是指登上高處,看得更遠,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在報告中,主要是指具有全局觀、前瞻性,胸懷大志、力爭上游。
在英文譯文中,并沒有按字對字、詞對詞的譯為climb high up,而是譯為aim high。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中aim high英文釋義為try to achieve a lot,直譯為試圖得到更多,但aim: to try or plan or achieve sth作動詞時,意思是力求達到、力爭做到,high本意為高的,可指實實在在的實物之高,也可指抽象事物的高,如:the high wall高墻,high-quality goods 優(yōu)質(zhì)商品,have a high opinion of sb對某人評價很高等。Aim high在這里表示試圖達到更高、更遠大的目標,與中文所要表達的意思恰好切合,用在此處既表達出原文想要表達的意義,又方便讀者理解,甚為妥帖。
3.充分考慮到英語與漢語不同的語言習(xí)慣、特征,進行意義的轉(zhuǎn)換。漢語中,常用四字或八字成語,以突顯文章的文學(xué)性,常用排比等修辭,增加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而英語常常采用平實的語言來進行描述。因此在進行漢語外宣文章英譯過程中,應(yīng)把漢語成語或修辭所要表達的最本質(zhì)的意思用英語表述出來。
(5)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In our Party,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must always breathe the same breath as the people, share the same future, and stay truly connected to them. …
“同呼吸”在此處用了breathe the same breath這一英語中的固定搭配,“共命運”用share the same future來表達,future一詞意指未來,用在這里表示全黨同志和人民群眾一起走向未來,面向未來,迎接未來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風(fēng)雨同舟、和衷共濟,使讀者更能體會到中國共產(chǎn)黨和普通中國民眾之間的魚水之情。“心連心”此處譯為stay truly connected to them, 表明全黨同志時時刻刻與人民保持著血肉聯(lián)系,人民的疾苦裝在黨員心中。
(6)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jié)帶領(lǐng)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All comrades must aim high and look far, be alert to dangers even in times of calm,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reform and break new ground, and never become hardened to change or inactive. We will unite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lead them to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in the drive to secure the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這里以排比的方式用了多個成語及四字詞語,在翻譯時,譯者用最簡單樸實的英語,表達出了源語最本質(zhì)深刻的內(nèi)涵,讓外國讀者清晰地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目標及決心。
以上兩個例子或者用到排比的修辭,或者用到四字成語或詞語,這是中文的行文習(xí)慣,在翻譯時,用直白平實的語言譯出,更符合英文受眾的習(xí)慣,方便讀者理解原文,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立場和態(tài)度。
4.了解中國國情,正確理解原文。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是基于十八大以來對中國共產(chǎn)黨工作的全面總結(jié)以及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規(guī)劃和展望。如果不了解中國的具體國情,就會對政策產(chǎn)生一定的誤讀,那么在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就會造成更多的誤解,無法準確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7)就業(yè)狀況持續(xù)改善,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年均一千三百萬人以上。
Employment has registered steady growth, with an average of over 13 million urban jobs created each year.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失業(yè)率是登記出來,而不完全是統(tǒng)計出來的,即中國的失業(yè)率是登記失業(yè)率,失業(yè)人員去登記之后,可領(lǐng)取失業(yè)保險,并在組織的幫助下重新就業(yè)。一般只包含城鎮(zhèn),不包括農(nóng)村。此外,這里的改善意為穩(wěn)中向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steady用在此處,表示動態(tài)的穩(wěn)固、穩(wěn)定,即在平穩(wěn)的基礎(chǔ)上有向好發(fā)展的趨勢。因此,“持續(xù)改善”用register steady growth來翻譯,極為妥當。
三、結(jié)束語
在全球化一體的大背景下,對外宣傳工作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張健,2013:19)。除了具有豐富的中外文知識、扎實的外語功底外,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尊重讀者閱讀習(xí)慣、語言習(xí)慣、理解譯出語的深層內(nèi)涵、了解中國國情等方面。只有實現(xiàn)了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被受眾“認同”,即接受和理解,才能達到預(yù)期的外宣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小慰.外宣翻譯中“認同”的建立[J].中國翻譯,2007(1):60-65.
[2]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3]張健,胡興文.外宣翻譯的名與實——張健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3(3):100-104.
[4]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xué)(季刊),2013(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