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榮
久仰古山寨,一睹在金秋。這里所說的古山寨,是指分布在鄂西北南漳縣境內(nèi)、坐落于崇山峻嶺之間的古山寨。
據(jù)介紹,南漳的古山寨就規(guī)模而言,亞洲首屈一指;從建材上看,以巖石為原料就地取材;從結構看,皆以石城墻、石房屋為基本形態(tài);從數(shù)量上看,目前仍無定論。依據(jù)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兩次全國文物普查,南漳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古山寨多達400多座。但也有人推測南漳的古山寨在500座以上。面對如此數(shù)量驚人的古山寨群落,誰不想去一探究竟呢?
我們?nèi)サ氖恰按呵镎?。春秋寨又名陸坪寨、鄧家寨,是南漳最著名的古山寨,位于東鞏鎮(zhèn)陸坪村境內(nèi),距南漳縣城約一小時車程。
來到目的地,下車環(huán)眺,只見群山迤邐,阡陌縱橫,村舍錯落,田畈金黃,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春秋寨坐落在這“世外桃源”的鯉魚山上。我對山名沒太在意,只顧去乘纜車上山。
纜車終點不在鯉魚山,而在其背后的望月山頂。這里分布若干景點,如春秋樓、關帝廟、演兵場等,都是些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重修”之物。匆匆看過我們徒步下山,來到茅坪河邊,乘船涉水,披荊斬棘,終于登上鯉魚山,來到“魚”背上。
這里危崖高聳,壁立陡峭,三面臨水,四無依傍,僅南面有條斷崖山道與山下相通,其險峻一望而知。山寨就建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山脊上。
舉目看去,所謂山寨,其實更像泰山頂上的“天街”。荊棘叢中,石塊鋪就的小道依稀可辨,延綿貫通,路徑兩邊有石房屋百余間,依山抱勢,鱗次櫛比,幾乎全是矩形結構,最大的不到30平方米,小的則不過五六平方米,所有房子的屋頂皆蕩然無存。
從外觀看,房屋造型齊整,多由方塊石料壘筑,條塊規(guī)整,線條勻稱,也有少部分采用后世灰漿勾縫工藝完成,與倉促建成的戰(zhàn)時“急就章”相去甚遠。由此大致可以做出兩點判斷:一是當年施工比較從容,環(huán)境相對太平,顯然不在戰(zhàn)亂年頭;二是并非在同一個時段內(nèi)修建完成。
從功用上看,分工明確,臥室、伙房、倉庫、塾堂(教室)、馬廄等一應俱全。此外,還建有水井和蓄水池等生活設施。有些房屋的后墻甚至還開有瞭望窗口,以及熱兵器時代才有的射擊孔。
所有的建筑物雖說保存相對完整,但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皆已成斷垣殘壁,幾近廢墟。
不難想見,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古代,要在高山之巔修筑如此浩大的工程,該是何等艱難!游客們因此議論紛紛:這古山寨,究竟是何朝何代何人因何而建的呢?
對此,眾說紛紜,誰都難以給出一個權威答案。或許,這正是南漳古山寨的魅力所在吧!
南漳之邑,地理區(qū)位十分特殊:東北有秦嶺,西北有大巴山,南有云夢古澤,三者構成一個大寫意的“Y”字形,南漳正好處于“Y”字中心。秦嶺乃漢中屏障,大巴山為川蜀鎖鑰,云夢古澤系荊楚腹地,因而南漳實為三域互通之咽喉,其重要性(主要是軍事意義)不言而喻。漢中、川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春秋時期,作為古澤大鱷,五霸之一的楚國就對其垂涎不已,攻防進退,焉有不在此布局謀篇之理?
到了戰(zhàn)國時代,烽煙四起,吞并不斷,戰(zhàn)爭的慘烈程度觸目驚心,對諸侯們的國家安全帶來巨大壓力,推行有效的防御管控,逐漸成為關系各國生死存亡的核心任務。而久踞南漳,日漸坐大,亡秦之心過人的楚國,又怎能不備戰(zhàn)于斯?
秦掃六合之后,雖天下歸為一統(tǒng),但心懷異志,覬覦權杖者歷代不絕。因此,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在這條神龍不見首尾的歷史長河中,無論何人以何種身份坐擁南漳,都會在此經(jīng)營一番。
毫無疑問,南漳的古山寨是為興亡服務的,不管這“興亡”是全國性的改朝換代,還是地方性的豪強割據(jù),流寇毛賊為患,總之性質(zhì)都一樣。因此,借用時髦話說,它是一串涂著“興亡”色彩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