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昭軍
【摘要】針對學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本文論述三種策略:針對讀不深入,需要背景“補讀”;針對讀不突出,需要組文“互讀”;針對讀不到位,需要聚焦“比讀”。
【關鍵詞】問題 策略 補讀 互讀 比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91-01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深度對話的主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語句讀不通順、缺乏情感,或者讀得不夠深入,等等。那么,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一、針對讀不深入,需要背景“補讀”
相對而言,部分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經(jīng)歷、體驗相差甚遠,因而無論采取何種形式誦讀,都無法真正做到與作者深度對話。換句話說,也就是學生對文本讀得還不夠深入,還不能通過讀來準確把握文本主題。對此,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補讀”來解決,即讓學生“補讀”相關寫作背景、人物故事等,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拓展課堂內(nèi)容,把文本教“厚”,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讀出情感,繼而讀得更加深入。
以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唐詩為例,如果僅讓學生讀詩,也許他們會讀懂詩句表面的意思,但是無法走近詩人內(nèi)心,讀出詩的意境。因此,需要教師補充張繼落第這一背景,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那種輾轉(zhuǎn)反側(cè),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復雜心境。
“補讀”,重點應在“補”,即圍繞文本主題,結(jié)合學生讀不深入的原因進行補充閱讀,這需要教師在拓展補充過程中認真研讀教材,有所取舍,擇“需”而“補”。如《楓橋夜泊》需要結(jié)合文本“補讀”張繼落第背景,才能推促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把握文本主題。
二、針對讀不突出,需要組文“互讀”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即便面對同一文本,由于閱讀的著力點不同,讀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樣。雖然這符合新課標精神,即倡導個性閱讀,但由于一些內(nèi)容、重點意象讀不突出,一方面導致學生無法與作者深度對話,另一方面則導致學習效果與課堂目標相距甚遠。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圍繞同一意象,精心“互讀”作者的相關詩文,或者“互讀”相同(類似)的文本,以便達到幫助學生理解難點的目的。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首詩為例,學生在初讀后往往能理解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卻無法理解古典詩句中的借“水”傳情。對此,教師可以拓展李白相關古詩進行組文“互讀”,即“唯見長江天際流”中的“江水”與《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的“潭水”進行組文“互讀”,以便理解詩句中用“流水”來寄托意蘊,展現(xiàn)自己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誼與難舍之情。通過組文“互讀”,學生既能了解同一意象在文學中所賦予的內(nèi)涵,還可以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及主題的理解。
組文閱讀是目前教學中的熱點,通過組文閱讀,既可以溝通文本與課外閱讀之間的聯(lián)系,又可以有效拓展閱讀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在組文中,教師也需要注意,即不同文本之間必須要有紐帶,就是圍繞同一主題,或者同一要素進行組文“互讀”。如針對讀不突出這一問題,在組文過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圍繞“不突出”或者容易“忽略”的意象、關鍵語句或者插圖等進行。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讀得更加突出,而且還能節(jié)約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三、針對讀不到位,需要聚焦“比讀”
教材文本從字、詞、語句到段落篇章,教學的著力點有很多,可能是一個關鍵詞語,或者是一個主題,甚至有可能是一個寫作技巧,但如果學生讀不到位,或者無法讀深讀透,就會影響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對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圍繞這個“點”精心組織一些類似或者相反的文本資料,讓學生聚焦“比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辨析,以便加深體驗,推促理解到位。
比如《“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這一課中,針對父母對“我”所寫同一首詩截然相反的評價,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對此,筆者曾引導學生先后圍繞父愛與母愛這一不同點進行比較閱讀,還適當補充一些關于父愛及母愛的文章,比如《父愛陷阱》《母愛的顏色》等,以便讓學生在“比讀”中明白父愛與母愛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雖然“比讀”與“互讀”都需要組文,但其著力點不同,“比讀”是圍繞一著力點進行比較突破,而“互讀”則是突出比較感悟,以便推促理解。針對“比讀”組文,教師一方面需要在選材上圍繞“點”來選擇,做到精心剪裁,而不必全文呈現(xiàn);另一方面在“讀”中也需要聚焦“比”,針對與主題無關的問題,不必在課堂上探討,以便節(jié)約時間,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針對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還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來解決,以達到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及相關主題的理解,增加課外閱讀量,拓展知識面的教學目的。
(責編 黎雪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