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清晨,你躺在床上,無論如何也不愿把雙手從溫暖的被窩中抽出來。迷迷糊糊地過了幾分鐘后,你終于咬著牙把自己從床上拖起來,胡亂套上外衣,出門上班去。來到辦公桌前,你茫然地盯著電腦屏幕,不知從何入手。
剛參加工作的自己可不是這樣,職業(yè)、高效。每日出門前必定會精心打扮一番,自信地朝鏡子里的自己豎起“V”字手。元氣滿滿地坐在辦公桌前,應對工作中的挑戰(zhàn),讓你得到巨大的滿足感。但如今曾經(jīng)激勵你的樂觀精神早已不復存在,唯一能讓你精神一振的,就只剩每個月發(fā)工資的那一天了。
雖然所處行業(yè)不同,職場倦怠的具體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但上述的這種狀態(tài)就是倦怠的本質。它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使工作效率變低,曾經(jīng)健康、快樂的生活也將因此不復存在。鑒于我們清醒時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職場倦怠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威脅,它甚至可以毀掉我們的整個生活。
你只是單純的疲憊
即便是機器,也要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檢修、保養(yǎng)。一個人在經(jīng)歷長期葆有激情的工作強度后,無論從精神上還是身體上,一定會感到疲勞,這時,就會減少對工作的投入,盡管這并非自己所愿。這樣一來,你完成的工作量會比以前少,你就會因此感到工作不如以前有效率。
林斌回憶起剛參加工作的前幾年,每次都會因為自己熬幾個通宵做出一個方案感到無比滿足,尤其是方案得到領導贊賞以后,那種滿足感讓自己幸福不已。然而工作幾年后,相同的工作已不再給自己帶來相同的心理報酬,而是越來越覺得自己得到的遠遠不如自己付出的多,于是他開始懷疑自己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疲憊、無效感、懷疑,這一系列的情緒相互刺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加深了職業(yè)倦怠感。
林斌經(jīng)常想一走了之,可是換一份工作,一段時間后還會出現(xiàn)相似的問題,離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職場倦怠。要想重獲元氣,我們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認識職場倦怠。幾十年來的心理研究已經(jīng)為職場人士揭示了職場倦怠的許多真相。
首先,要摒棄倦怠源自個人失敗的看法。感到倦怠的人并不是因為缺少成功所需的特質,例如職業(yè)道德、精力快速恢復的能力和自信,而是只有當所有事情進展順利時,我們才會更有激情地投入工作,并引以為傲。
職場倦怠的出現(xiàn),意味著這些可貴的品質受到了侵蝕。許多研究都表明,拙劣的管理和工作安排是引起職業(yè)倦怠的主要原因。主管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沒有讓雇員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從事新媒體行業(yè)的楊小林坦言,自己并不想輕易離職,但是上級主管的工作作風實在與自己無法合拍。新媒體雖然是快消費品,可是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視質量。主管急功近利,只看點擊率,沒有點擊率內容再好也要扣獎金,弄得楊小林疲憊不堪。本來新媒體小編就是24小時隨時在線,還要應付主管的施壓,楊小林不得不遞交了辭職申請。
如果職場倦怠發(fā)生在你身上,你和工作之間的關系就已經(jīng)變質了。關系是一種很復雜的東西,要想修復一段關系,并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簡單的解決方法。
不過,只要擁有自信的品質和樂觀的精神,任何人都能找到重新投入工作的方法。研究者發(fā)現(xiàn),察覺到工作中存在偏袒、欺騙或其他不平等狀況的人,更可能表現(xiàn)出倦怠。
被澆滅的熱情
20世紀70年代,職場倦怠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在那些從事公共事業(yè)的工作人員中。心理學家赫伯特·弗羅伊登伯格曾描述了在衛(wèi)生保健和社會福利部門,滿懷理想的年輕專業(yè)人士往往承擔著過多的工作。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讓他們做好工作,他們常常感到氣餒。這些年輕人覺得自己不是在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是在功能失調的系統(tǒng)中消磨時光。
時至今日,心理學家對于職場倦怠的認識已經(jīng)擴展到所有工作以及多種行業(yè)。造成職場倦怠最為人熟知的原因是工作過度勞累,缺乏足夠休息所引起的疲憊。但單純的勞累并不會導致倦怠,也不是造成倦怠的唯一原因。
當職場新員工的工作與其所抱持的價值觀不相符時,就會覺得所有希望都破滅了。而處于職業(yè)生涯中期的職員則可能會因為他們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感到失望。服務行業(yè)的工作人員較容易發(fā)生職場倦怠,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單調且缺乏靈活性。所以,我們在超市排隊結賬時,總是面對著冰塊臉似的服務員。多項研究證實,倦怠有三個主要癥狀:疲憊、懷疑和無效率。
當職員只感受到三者之中的一個時,它只是一個風險因子,但會產(chǎn)生一個癥狀的工作場所也很可能產(chǎn)生另外兩個癥狀,將人推向真正的倦怠。這三種感受通常是相互關聯(lián)的,例如,你不會長期處于懷疑的狀態(tài),你要么會開始感到疲憊、沒效率,要么就是發(fā)生了某些事,讓你從懷疑中走出來,重新投入工作。
其實職場倦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個人與其工作不匹配而造成的。你或許沒有所需的資源,又或許你的老板希望你完成任務的方式與你的原則矛盾。
例如,在心理專家所進行的調查問卷中,衛(wèi)生保健工作人員經(jīng)常會提到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雖然他們想要為病患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但很多現(xiàn)實的因素,例如,人手不足以及工作強度過大,令他們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工作量雖然是引發(fā)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真正的麻煩卻是由于職員對自己工作表現(xiàn)的認知所產(chǎn)生的。
另一種不匹配源自職員對工作缺乏掌控感。讓人們自己決定如何安排工作時間,是一種對健康非常重要的合理安排,但這種掌控感很容易被破壞。如果管理人員給職員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就會讓職員失去這種掌控感。endprint
同事之間缺乏交流也會造成這種情況。每個人的工作都與其他人息息相關,溝通不良會讓員工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難以預料。當人們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工作時,就特別容易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失去工作效率。建筑設計師馬瑩抱怨說,老板總是在快要下班的時候給我們安排一大堆工作,每天早上都會開例會,為什么不在例會上把工作全部安排完呢?不知道什么時候又加壓,這種感覺真的太不爽了。
如果老板對下屬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賞識,也會讓員工降低工作效率。實際上,下屬與上司的關系不良,會增加其倦怠的傾向。然而并非所有的贊賞都是平等的。通過對一個組織的研究表明,員工就很厭惡他們單位的“年度最佳雇員獎”。普通員工覺得只有那些得獎的人才是公司領導青睞的對象,而其他人對老板而言則是無足輕重。那些看似不公平的升遷也會損害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比如員工很難接受升職的隨機性,無法理解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升遷而另一些人則沒有。這真的會澆熄你所有的工作熱忱。
預防職場倦怠
這種職場倦怠所引起的情緒困擾可以持續(xù)數(shù)年。由于它可以轉變成慢性的,我們非常想搞清楚,能否預測并預防職場倦怠的發(fā)生。
在一所大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預測倦怠發(fā)生的指標:職場公平性。在研究對象中,那些察覺工作中存在偏袒、欺騙或其他不平等狀況的人,更可能表現(xiàn)出倦怠。
相反,那些認為工作環(huán)境公平的職員則更易積極投入工作。調查人員發(fā)現(xiàn),這所大學的行政部門的一些職員存在偷盜行為。我們做第二次問卷調查時,正好有些職員被抓并解職,于是我們有機會評估這一事件到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被抓職員的偷盜行為破壞了同事之間的信任,使大家的安全感下降,從而加重了他們倦怠的程度。
在對超過4000名林業(yè)工人進行的后續(xù)研究中,其他因素也可能誘發(fā)職場倦怠。如果那些對自己能力感到懷疑的工人(但仍保持原有的精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覺得他們的組織與自己溝通良好,并讓其及時知曉重要的工作進展,他們就更可能重新投入工作。而那些沒有獲得這種待遇的工人,則會變得疲憊不堪,倦怠加重。
對于那些覺得工作效率變低的工人,重要的影響因素是,他們能否施展多種能力,以及他們的工作是否具有可預測性。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職場倦怠的“處方”并非只有一種。工作場所的氛圍或團隊文化是影響它的重要因素。
進一步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倦怠癥狀。在研究中,我們還收集了受訪者購買精神治療藥物(大多是抗抑郁藥物)的情況。那些倦怠癥狀加重的工人,更可能在接下來的10年中使用這些藥物。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長期懷疑自己的能力,疲憊不堪或工作效率低下,那么你就應該仔細想想你的工作狀態(tài)。或許已經(jīng)是時候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了。你需要涉獵其他方面,除了工作之外,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例如體育運動,文化活動,閱讀,樂高積木,社交活動,釣魚,烘焙,攝影等。如果你總是持續(xù)做一件事,總有一天你會不可避免地心力交瘁。所以,做一些看似無關但實際可以重新點燃激情的工作,這些工作或許還能激發(fā)你新的想法和思路,就像那位傳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學習板擺動一樣。
世上并沒有治愈職業(yè)倦怠的仙丹妙藥,而且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我們需要時間來培養(yǎng)新的習慣,但是吃得好,睡得香,鍛煉和好好照顧自己,能讓你感覺更好,從而幫助你在完成工作的時候做得更好,并保持對工作的熱愛。所以,不要強迫自己必須每天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6天。科學證明,輸出一定數(shù)量聚精會神的工作小時后,注意力會急劇下降。因此,上班時間集中注意力高效地工作,下班之后就主動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責編/齊向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