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阿司匹林誕生于1899年,因具有抗炎、鎮(zhèn)痛和減少血栓的作用,直到現(xiàn)在仍被廣泛使用。
阿司匹林雖常見,但是并不普通。在我眼中它更像一把雙刃劍,雖鋒利卻也有其兩面性,舞好了披荊斬棘,舞不好走火入魔,只有充分權(quán)衡選擇適宜的人群才能發(fā)揮功效。
一名48歲的普通高血壓患者,為了控制血壓,長時間吃降壓藥和阿司匹林,因出現(xiàn)胃灼熱、惡心等胃腸不適癥狀入院就診。經(jīng)過全面檢查之后,我保留了降壓藥,取消阿司匹林。后來這位患者的血壓比較穩(wěn)定,胃腸功能也基本恢復正常。
該患者的病程,無意間被另一位搭過支架、有陳舊性心梗的患者“偷師學藝”。這位仁兄因擔心服用阿司匹林導致胃腸道出血,便私自停服。結(jié)果倒是真沒出現(xiàn)什么胃腸不適,直接心肌梗死了!
為什么停用阿司匹林,就險些釀成慘劇呢?主要問題出在了大家對其藥理作用理解不夠透徹。
阿司匹林確實能夠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突然停藥容易使血小板活性在短時間內(nèi)“反跳性”加強,好比被禁錮的山洪突然失去堤壩的束縛而一瀉千里,血栓風險也隨之陡增。
高血壓患者尚屬一級預防階段,血栓風險相對較低,即使服用阿司匹林凈獲益也很少。而為了防止胃腸道出血,遂決定直接停服阿司匹林;而心?;颊咭呀?jīng)發(fā)生過心肌梗死,處于二級預防階段。由于血栓風險很高,阿司匹林必須堅持服用。而擅自停藥且沒有替代藥品及時跟進,只會導致更嚴重的血栓。
對于大部分僅是血壓偏高、不合并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阿司匹林可以不吃;若伴有抽煙、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素,則需要通過醫(yī)生充分評估血栓風險和出血風險,確保獲益再做決定。
心腦血管疾病中的高危人群,特別是既往搭過心臟支架、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腦卒中經(jīng)歷的患者,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應該堅持服用。
俗話說得好,針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風。像阿司匹林這般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例子在臨床上挺常見的,有些患者沒有明確藥物本身的效力及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僅憑個人理解或與其他患者參照就盲目決斷吃或不吃,其實很容易擦槍走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