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梅,葉 焰
(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廣州 510130)
麻杏石甘湯即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簡稱,首見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關于定喘湯的原始出處,一直以來均稱其出自張時徹的《攝生眾妙方》。其實早于《攝生眾妙方》20年初刊吳旻撰寫的《扶壽精方》中就已經有關于定喘湯的記載,該書現(xiàn)僅有《珍本醫(yī)書集成》[1]本。對比兩書的記載,其方名、組成、藥物用量、用法等完全一致,因此定喘湯的原始出處應該變更為吳旻的《扶壽精方》。后世對于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的描述及應用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在此結合中醫(yī)各家的主要觀點,從病機、方證、方藥、臨床應用等4個方面對麻杏石甘湯、定喘湯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明確二者的臨床應用范圍。
《傷寒論》中提及麻杏石甘湯的原文有兩條。第63條:“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兩條原文基本相同,后世醫(yī)家多合并闡述,如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卷二·太陽救逆法第四》曰:此兩條“雖汗下不同,其為邪入肺中則一,故其治亦同”。由以上條文辨證中可知,麻杏石甘湯的病機為太陽病誤汗、誤下后,表邪入里化熱,邪熱內陷,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外感風寒,風寒之邪失于及時疏散而逐漸入里化熱,邪熱壅于肺中,因此麻杏石甘湯的基本病機為“外邪入里,邪熱壅肺?!?/p>
《扶壽精方》原文記載:“定喘湯專治齁喘,取效甚速?!倍鳌抢ピ谄渌夺t(yī)方考》中提到定喘湯時曰:“寒束于表,陽氣不得泄越。”清·汪昂《醫(yī)方集解》認為,“定喘湯,治肺虛感寒……而作哮喘?!笔芊街杏盟幝辄S及吳昆的影響,后世大多方書包括目前所用的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方劑學》亦是如此,均認為定喘湯的病機為素體多痰又感風寒,肺氣壅閉不得宣降、郁而化熱所致。然而通過對定喘湯的原書記載、藥物配伍、服用方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認為定喘湯的基本病機僅為“痰熱郁肺”而無“風寒外束”[2]。
從上述病機分析可知,麻杏石甘湯與定喘湯均可用于治療邪熱壅肺之肺熱證。雖同為治療邪熱壅肺證的方劑,不同的是麻杏石甘湯證為“外寒內熱”之肺熱證,其證治的邪氣為外感風寒之邪及內郁之熱邪;而定喘湯證為“內熱”之肺熱證,其證治的邪氣主要為痰邪及熱邪。麻杏石甘湯主治外感風寒、邪熱壅肺證,癥見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定喘湯主治痰熱內蘊證,癥見咳喘氣急,痰多質稠色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麻杏石甘湯與定喘湯均為治療咳喘的代表方劑,因兩方的病機不盡相同,故所治之咳喘的具體表現(xiàn)亦有細微的不同。肺葉嬌嫩,肺有“嬌臟”之稱,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麻杏石甘湯證的咳喘是由外感風寒、表邪不解或治療不當致外邪內陷,逐漸從皮毛內傳入肺化熱,里熱漸漸加重,熱壅肺內、肺氣失于宣發(fā)肅降、肺氣上逆所致。因外有風寒,內有郁熱,邪熱束縛于肺,故其咳喘聲較低沉,病程短時尚無痰液形成,可無痰鳴音。《類聚方廣義》中記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喘咳不止……大息呻吟,聲如拽鋸。”從“大息呻吟”亦可看出,其聲音低沉的表現(xiàn)。定喘湯證“專治齁喘”,是后世用于治療熱哮的代表方。元·朱丹溪首以“哮喘”為病名,并闡明其病機“專注于痰”。定喘湯證的咳喘是由素體多痰導致肺氣壅閉、痰郁而化熱、痰熱閉塞,肺氣更加不得宣發(fā)肅降、肺氣上逆所致。因素體有痰內伏且無表邪外束,故其咳喘聲音較響亮,??陕犚姾碇杏刑跌Q音。明·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定喘湯,治哮吼喘急。”清·俞根初《重訂通俗傷寒論》更是詳細闡述了定喘湯所治之癥:“咳逆氣粗,咯痰稠黏,甚則目突如脫,喉間轆轆有聲?!睆摹昂稹薄皻獯帧薄稗A轆有聲”等字眼均可看出其聲音響亮、喉中痰鳴的表現(xiàn)。除治療咳喘,麻杏石甘湯證還可治療癥見身熱煩渴等邪熱充斥內外的癥狀。
麻杏石甘湯的組成為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定喘湯的組成為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黃芩、制半夏,兩方中均含有麻黃、杏仁、甘草3味藥物。麻黃治喘,古人贊譽很高,稱之為“平喘之圣藥”,兩方中的麻黃均有宣肺平喘之功效。此外,麻杏石甘湯中的麻黃尚有發(fā)汗解表的功效。麻黃主入肺經,味辛而輕清上浮,外開皮毛腠理,以解表寒之郁閉;內能宣暢肺氣,以復肺宣發(fā)之性。古代醫(yī)家藥用麻黃時常常配伍生姜或服用時以“溫服”“溫覆”的方法來增強其散寒發(fā)汗之功。但定喘湯原方中的用法強調“不用姜”,且言明“不拘時候,徐徐服”,方中配伍白果之收斂,桑白皮之瀉肺,蘇子、杏仁、制半夏之降氣,則麻黃發(fā)汗解表之力受到抑制,而宣肺平喘之功上升為第一位。因此,通過對定喘湯配伍禁忌及配伍用藥的探析,認為方中用麻黃之意不在于發(fā)汗解表,而主要在于宣肺平喘[3]。而麻杏石甘湯原方條文中的用法表明需“溫服”,由此可見方中麻黃兼有宣肺平喘和發(fā)汗解表的功效?!渡褶r本草經》謂杏仁“主咳逆上氣”。杏仁亦主入肺經,味苦降泄,肅降兼宣發(fā)肺氣而能止咳平喘,為治咳喘之要藥,隨證配伍可用于治療多種咳喘病證?!睹t(yī)別錄》謂甘草“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解百藥毒”。甘草可以調和諸藥的性味,隨證配伍亦可用于治療多種咳喘??偠灾?,兩方中的麻黃、杏仁、甘草均為治療咳喘之品,此外甘草尚可調和藥性,麻杏石甘湯中的麻黃尚可發(fā)汗解表。
麻杏石甘湯中還含有石膏,《本草集要》曰:“石膏主中風寒熱。”石膏性大寒,入肺經,可清熱瀉火,善清肺經實熱。麻杏石甘湯中麻黃與石膏相配,為治療肺熱之經典“對藥”。
定喘湯中還含有白果、蘇子、款冬花、桑白皮、黃芩、制半夏。白果性澀而收歸肺經,能斂肺定喘且兼有一定的化痰功效,喘咳日久痰多者多用。《本草綱目》謂:“其氣薄味厚,性澀而收,色白屬金,故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薄端幤坊x》中記載:“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降而且散,故專利郁痰?!碧K子性主降,長于降肺氣、化痰涎,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疃ㄐ翜囟鴿櫍袧櫡蜗職?、止咳化痰的功效,為古代治療咳嗽的首選藥物。桑白皮甘寒滑潤,清肺熱瀉肺氣而不傷肺陰,善治肺熱咳喘。黃芩苦寒,主入肺經,善清瀉肺火及上焦實熱,用于治療肺熱壅遏所致咳嗽痰稠,《本草正義》謂其“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咳”。生半夏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制半夏溫性則較弱,常與黃芩配伍使用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者。
麻杏石甘湯具有發(fā)汗解表、清肺平喘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邪熱壅肺證,癥見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其病機為太陽病誤汗、誤下后,表邪入里化熱,邪熱內陷,壅遏于肺,肺失宣降;定喘湯有宣降肺氣、清熱化痰之功,臨床常用于治療痰熱內蘊證,癥見咳喘氣急,痰多質稠色黃,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其病機為素體多痰,郁而化熱,肺氣壅閉不得宣降。
由上可知,麻杏石甘湯證和定喘湯證均有肺氣宣發(fā)肅降的失調,故現(xiàn)代臨床麻杏石甘湯和定喘湯多用于治療邪熱壅肺之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麻杏石甘湯治療流行性感冒[4]、咳嗽變異型哮喘[5]、肺炎[6]等,定喘湯治療支氣管哮喘[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肺源性心臟病[9]等。此外,麻杏石甘湯可用于治療過敏性皮炎、尋常型銀屑病等皮膚病[10]和腎病綜合征[11]等。因此筆者認為,臨床上麻杏石甘湯的應用范圍相對于定喘湯更廣。
總之,麻杏石甘湯和定喘湯均可用于治療肺氣宣降異常類疾病,如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等。雖然兩方的主證相同,均為邪熱壅肺證,但實則二者的邪氣是有區(qū)別的。麻杏石甘湯之“邪”為外邪,是風寒之邪,而定喘湯之“邪”為內邪,是痰邪。且二者的病機也不相同,兩方的病機因素均有邪熱閉塞于肺,但不同點在于麻杏石甘湯的病機因素還有感受外邪,而定喘湯則無。故在臨床應用時,我們需要根據(jù)疾病的具體病機,辨證使用二方,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