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遼陽市乾誠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我國屬于高發(fā)乙型肝炎病癥國家,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攜帶率和乙型肝炎發(fā)病率達到100%[1]。根據研究數(shù)據表明[2],在乙型肝炎患者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衍變?yōu)楦斡不“Y,作為肝硬化晚期病癥最多見的臨床并發(fā)癥之一,腹水占據極大概率[3]。所以,對乙型肝炎患者進行相關病癥的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主要應用利尿劑對腹水排放,或對白蛋白進行輸注,腹腔頸內靜脈分流以及靜脈肝內門體分流等方式進行肝硬化腹水癥狀的治療。但考慮到治療方式的不同和有所限制,如果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不及時治療將引發(fā)肝腎功能病癥、肝臟性腦病等,從而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當前,作為全國甚至世界所關注的重點,肝硬化治療方式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針對于此,本文將以中醫(yī)治療方法為基準,探究將其應用于肝硬化腹水病癥中的效果。
1.1 臨床數(shù)據: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共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66例,應用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實驗組(n=33)和參照組(n=33)。實驗組中,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26歲,中位年齡(47.2±3.1)歲;參照組中,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25歲,中位年齡(47.1±3.0)歲。入選的66例患者均符合如下標準:①抗原抗體呈現(xiàn)為陽性狀態(tài);②腹水存在;③肝功能異常損害,行生化檢測,其ALB呈現(xiàn)下降趨勢,GLB呈現(xiàn)為上升趨勢。其肝性面容以及月經失調不良反應存在;④脾功能亢進。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數(shù)據如組別、最大年齡、最小年齡以及中位年齡比較,P>0.05,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實驗組患者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主要以中醫(yī)為主。行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湯治療,選取20 g綿芪、茯苓、牛至;15 g白參、大腹皮、云母草、鱉甲;以及10 g白術、陳皮、赤芍和澤瀉、10 g山慈菇、10 g水紅花子、10 g馬鞭草、10 g生牡蠣、10 g蒲黃、10 g四逆散。如果腹部腫脹過于嚴重的患者則加用木香、蘆菔子、厚樸;對于淤血現(xiàn)象較為明顯的患者加用ā藥、三棱;對于胃腸道出血的患者則加用田三七粉、地螺絲、大黃、生蒲黃、減丹參、赤芍;對于納差患者加用山里果、雞食皮、湘曲、大麥蘗;對于腎陽虛患者加用玉桂、川附子;對于有濕熱明顯的患者應去除藥材中的白參、加山梔和虎杖。并根據每一例患者的個人情況加用利尿劑。其中對于西藥利尿劑的應用可以為氫氯噻嗪以及速尿,并且每日應對KCI進行補充。其中將中藥進行水煎,一劑服用2次,早晚各1次。以治療半個月為1個周期。參照組患者行基礎治療,對其進行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以及常規(guī)用藥處理。
1.3 效果判定標準:患者的所有臨床不良反應均消失,且肝功能測定恢復正常,其中腹水下降,判定為治療有效;臨床不良反應有所緩解,經過肝功能測定顯著改善,腹水減退率達到50%;臨床反應依然存在,肝功能測定無有效緩解,腹水未呈現(xiàn)消退趨勢,判定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進行研究的6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所有數(shù)據均行SPSS17.0軟件處理,其中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α=0.05作為數(shù)據的檢驗標準,當數(shù)據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差異性時,判定為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判定分析,其中實驗組患者中,治療有效25例(75.8%),好轉7例(21.2%),無效1例(3%);參照組患者中,有效22例(66.7%),好轉7例(21.2%),無效4例(12.1%);組間對比χ2=4.1797,P=0.0001。
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癥歸屬于中醫(yī)的“蜘蛛鼓、脹”、“痞塊”范圍[4],其中有臟氣內虛,功能失調,外邪浸入以及七情內傷的特征[5]。該病癥導致濕毒、熱度進入到人體內部,從而造成肝臟、腎臟以及脾臟功能的失衡,導致其氣滯、血滯以及水飲相互結合在腹部中。也就是說,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病癥為虛實結合。因此,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癥進行治療主要以中醫(yī)方式為主,兼用西藥治療,以此達到有效治療效果。
在本文研究中,我院應用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湯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其中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湯能夠對結締組織進行分解和吸收,以此對異常增生進行有效控制。另外,它能夠對肝細胞進行保護,強化機體免疫效果,對結締組織代謝程度進行調控。在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湯的組成方中,有綿芪、茯苓、牛至、白參、大腹皮、云母草、鱉甲、白術、陳皮、赤芍和澤瀉。其中性味甘微溫,歸肺、脾、肝臟和腎經。黃芪又可稱之為綿芪,具有保肝利尿、抗衰老以及抗應激的效果;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效果;牛至別名奧勒岡草(Origanum vulgare),具有解表以及理氣止痛的功效;白參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大腹皮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益母草利尿消種,收縮子宮。將這幾種藥草同時煎熬成為益氣健脾活血利水湯,能夠有效治療其病癥,具有藥用實踐價值。
將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分型,可分成六大種類,其中患病類型最多為脾虛水濕,治療方法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潤養(yǎng)肝腎、清利濕熱為主。另外,每一種類都兼含瘀血證,因此同時需要在原有藥材中加入2~4味的活血化瘀藥物。其中脾虛濕盛、肝腎陰虛,濕熱內盛、脾腎陽虛水濕、氣陰兩虛水濕四種類型均屬于虛中帶實,患者大多都出現(xiàn)腹水時久的表現(xiàn),采用常規(guī)利尿劑無法對腹水進行有效治療可稱為難治性腹水。其中氣滯水濕、濕熱蘊結屬于偏實型,患者為早期腹水病癥,斜實明顯,但是如果腹水現(xiàn)象逐漸減輕或者消失,則虛象將會呈現(xiàn)。所以,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病癥主要進行滋補,當腹水逐漸消失后,一旦水濕停留現(xiàn)象不存在,但是進行辨證處方時,需要加入2~3味的利水藥。
本文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實驗組患者總有效例數(shù)為32例(97%),參照組患者總有效例數(shù)為29例(87.9%),組間對比χ2=4.1797,P=0.0001。另外,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并未出現(xiàn)食道靜脈破裂出血的情況,但是出現(xiàn)牙齦出血的病癥,經過西藥的利尿以及蛋白質補充,癥狀有所好轉。綜上所述,對于此病癥的治療應采取攻補法結合,以此有效對患者治療,本文研究的相關論斷和劉日媛[6]以及尹艷雅[7]學者的數(shù)據相符,具有臨床可參考價值。
[1]王平軍.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中醫(yī)為主治療臨床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2):8-9.
[2]錢靜燕.健脾化瘀利水方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110例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4,9(12):1609-1611.
[3]徐雙林.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3,35(2):14-15.
[4]劉彥晶,李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32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14):74-75.
[5]艾力江,買買提艾山.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的臨床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5,34(1):52-53.
[6]劉日媛.乙肝后肝硬化腹水中醫(yī)為主治療臨床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2):45-46.
[7]尹艷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乙肝后肝硬化腹水54例療效觀察[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9):1270-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