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冰
自2004年,中國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歷經多年努力,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上海的非遺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融合古今、交匯東西,呈現鮮明的近現代工商業(yè)文明特征,在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中國非遺體系中獨具特色。
近年來,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關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績。《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于2016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三級名錄體系,現有國家級項目55項(單項63項),市級項目220項目,區(qū)級項目400余項,國家傳承人120名、市級傳承人647名、區(qū)級傳承人800余名;持續(xù)實施搶救性記錄和數字化工程,不斷加強專項資金保障,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和青少年教育,積極探索非遺資源的合理利用。
當前,在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國際間非遺領域合作交流更加頻繁,上海以建設世界卓越城市、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為目標,如何利用好得天獨厚的區(qū)域優(yōu)勢,各方集聚的豐富資源、文創(chuàng)扶持的有力政策和十余年來的保護實踐等良好基礎,更好地做好新時代具有上海特色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我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思考。
非遺的本質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代替的活態(tài)傳承實踐,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一個鄉(xiāng)村乃至一個社區(qū)的生活方式?!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十分強調社區(qū)和非遺持有者在保護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對標《公約》并認真總結上海十余年來的保護歷程,我們意識到:在現代城市環(huán)境中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關鍵,是尊重、保護和支持以人為核心的非遺傳承實踐,回歸其孕育發(fā)展的社區(qū)、回歸當地民眾的生活,使之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傳承。
近年來,上海大力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上海這座城市中,已經形成了涵蓋市、區(qū)、街、鎮(zhèn)以及村居的四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功能完備,每個行政區(qū)都建有1個以上的區(qū)級文化館,全市已經有近220個建成并運營的街鎮(zhèn)級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以及5000多個村居級文化活動室,上海的市民可以非常便捷地享受當地設施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務。
上海這些星羅棋布、形式多樣、功能豐富的公共文化設施就是非遺與民眾產生互動最基本的土壤、最扎實的陣地。過去幾年,各級政府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嘗試,但還不夠扎實。非遺應當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地與優(yōu)質的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和空間結合起來。政府應當通過更科學的規(guī)劃、更完善的機制、更有力的保障,讓非遺的承載者——“傳承人”有權利、有機會、有條件扎根社區(qū)、深耕厚植。因此,上海市文廣局在今年初正式推出“非遺在社區(qū)”項目,計劃通過幾年的時間,引導傳承人扎根社區(qū),培育社區(qū)土壤,常態(tài)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提升社區(qū)知曉度和傳播力,不斷豐富和擴展“社區(qū)”的內涵和外延,最終實現“活動有陣地、資源有供給、管理有機制、推進有保障、社區(qū)有生態(tài)、國際有影響”的目標。
2018年,我們將“扎根當地”“因地制宜”“分步實施”“試點先行”“資源統(tǒng)籌”“納入評估”作為六項基本原則,全年推進全市各級非遺傳承人在市、區(qū)、街、鎮(zhèn)的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6月9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這個保護文化遺產的國家紀念日期間,“非遺在社區(qū)”的成果將全面、集中地呈現,上海的350多名傳承人將在全市250多個文化設施中開展800多場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市民隨意走進一個社區(qū)就能發(fā)現、感知和參與。與此同時,在社區(qū)中,工作室、研習室、培訓班、興趣課等形式將陸續(xù)涌現。展演、展示、講座、沙龍、體驗等內容將日益豐富,傳承人將與社區(qū)產生更多互動,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將更為強烈。
“非遺在社區(qū)”是本市非遺保護工作歷經十余年積累的一次理念突破和舉措推進,我們將努力遵循非遺保護本質性的規(guī)律,嘗試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發(fā)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優(yōu)秀案例。
根據《公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保護非遺根本的是保護傳承實踐,保護傳承能力,保護傳承環(huán)境。保護措施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經過深入調研,原文化部聯(lián)合教育部于2015年啟動了中國非遺保護的一項戰(zhàn)略性和基礎性工作——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非遺傳承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獲得和增強傳承能力,確保非遺的生命力。
上海憑借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加入該計劃。參與的高校包括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上海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同濟大學、東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共8所。截至目前,上海高校已累計承接研培任務43期,培訓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千余名,培訓項目涵蓋刺繡、木雕、苗族銀飾鍛制、琉璃燒制、印泥制作、竹藝、纖維編織、竹柳草棕編、陶瓷燒制、漆器制作、蠟染、緙絲、木偶戲、皮影戲等各種門類。
三年來,在上海的積極參與下,研培計劃成效顯著,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傳承人群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造性表達、接受教育和培訓、獲得收益的權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傳承人群規(guī)模日益擴大,優(yōu)秀的作品和產品大量涌現,傳承人群的傳承積極性不斷提高。在高質量完成這項國家計劃任務的同時,上海正在并將繼續(xù)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更好地用足高校資源服務全國的非遺保護事業(yè)。
一是讓更多的院校在教學相長中受益,研培計劃實施的過程,其實是傳承人群與高校、社區(qū)互動的過程。高校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從傳承人群中獲得豐富營養(yǎng)。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聚焦少數民族地區(qū)學員,對學校開展跨學科的科學、技術和藝術研究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邀德稻大師工作室服裝及產品設計大師授課,國外專家也在與中國藝術家交流中獲得了大量設計靈感,還舉辦了“非遺走進時尚生活”傳統(tǒng)工藝對話系列活動。未來,我們會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的要求,重點增加非遺項目相關原理的教學,讓傳承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進一步豐富大學的學術和科研積累,密切大學與社區(qū)的互動,增強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能力,帶動自身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
二是讓更多的成果在社會展示中共享。隨著每期研培班的結業(yè),參訓學員都會結合所學所思,創(chuàng)作大量新作品,許多學校還會舉辦結業(yè)展覽,作品之豐富、情感之涌動、創(chuàng)意之精彩,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都曾舉辦專題展覽向公眾開放,東華大學還將展覽舉辦到英國,和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合作舉辦貴州研培學員的刺繡作品展。兩天前,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研培計劃上海專題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開幕,上海戲劇學院奉獻了非常精彩的木偶和皮影演出。這是研培計劃首次為一個省市單獨舉辦展覽,首展就交給了上海。今年7月,在完成北京的展示任務后,這個展覽將移師上海大世界繼續(xù)展出。未來我們將努力把更多、更好的研培作品展示出來。
未來,我們將努力把更好的研培作品展示出來,讓更多市民領略、體驗和享受傳統(tǒng)文化轉化發(fā)展的成果。
三是讓更多項目在跨界融合中拓展,我們特別鼓勵院校、傳承人群通過研培平臺,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拓展項目,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上海大學與有關企業(yè)合作,創(chuàng)辦“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2015年起連續(xù)3年成功舉辦,受到市民尤其是親子家庭的極大歡迎,展覽現場摩肩接踵。上海大學還將研培平臺積累的緙絲、顧繡、蘇繡、蜀繡、苗銀鍛造等非遺項目與舞美設計和刀具制作結合,與知名導演合作編創(chuàng)音樂劇《白蛇驚變》,極大豐富了傳統(tǒng)題材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可以說,跨界融合是研培計劃帶給上海非遺保護工作最可貴的資源紅利。未來,我們還將在這一領域開展更多探索,包括繼續(xù)支持舉辦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提升品牌價值;指導各地傳承人群以“用”字為引領,與高校和相關企業(yè)合作,共同開發(fā)衍生產品;廣泛舉辦各地非遺項目,尤其是傳統(tǒng)工藝類項目與本市動漫、游戲、設計、戲劇界企業(yè)和機構的對話活動,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結合“中華創(chuàng)世神話”題材,開展專題創(chuàng)作活動等。
上海非遺保護工作的國際交流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和良好的基礎。國際傳統(tǒng)藝術邀請展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國際論壇也成功辦到了第六屆。政府非常關注和支持這兩項活動,逐年提升和擴大活動的規(guī)格和規(guī)模。此外,民間的非遺展示、演出、研究、合作也非?;钴S,上海的非遺項目已經走到了世界許多地方。上海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做好非遺保護工作,必須堅持世界眼光,搭建國際合作的新平臺,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廣泛吸納各國非遺來上海展示。我們正在醞釀,探索創(chuàng)辦一個以“傳統(tǒng)工藝”為主題的國際性博覽會,將本市現有的、成熟的品牌化展覽資源囊括其中,甚至在理念上可以突破傳統(tǒng)展覽在時間、場地上的限制。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希望廣泛吸納“一帶一路”乃至世界各國的非遺資源來到上海,參與非遺展示活動。
二是大力推動上海非遺資源走出去。在埃及亞歷山大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8月,上海市文廣局將在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舉辦“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屆時將展出金山農民畫、海派絨繡、戲曲服飾、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銀細工制作等上海市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相關的120余件展品。這也是市文廣局首次出境主辦非遺專題展覽,意義深遠。隨著這項工作的推進,我們將有更好的機制和更多的渠道,不斷加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各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和互鑒。
三是積極開展專題項目的交流合作。我們將探索推動上海的非遺保護機構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qū)的非遺保護機構密切溝通、交流合作的新機制和新平臺,也衷心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的專業(yè)機構參與其中,成員不斷壯大,積極開展專題項目的合作交流。比如剛才介紹的“非遺在社區(qū)”“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等項目,我們特別需要傾聽世界各國同行們的意見和建議,也很期待學習到各方的成功做法和經驗。
當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非遺,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將立足上海定位,發(fā)揮上海優(yōu)勢,以扎根社區(qū)、提升水平、搭建平臺為主要抓手,努力構建新時代具有上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為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守護人類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園,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