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
經濟增長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廣泛關注的問題,但是因為各國經濟增長速度和發(fā)展異質性長期存在,導致各國經濟處于不同的發(fā)展水平。隨著國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和質量尤為重要,而技術進步是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以及國家對自主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視,當前我國自主研發(fā)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對國外的技術引進依賴程度減小。對于處在經濟轉型期的中國而言,有偏技術進步以及要素替代彈性是衡量市場對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參數(shù)(韓彪,2016)。目前,針對技術進步偏向性的相關理論研究頗多,技術進步可分為中性技術進步、勞動增進型和資本增進型三類。最早對技術進步有偏性進行詳細說明的是1932年Hicks的《工資理論》,其根據(jù)技術進步對資本和勞動投入的邊際產出比的影響,來劃分技術進步的方向。Acemoglu(2002)對技術進步偏向性的定義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說明,在高度概括了Hicks對技術進步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當兩種要素互補時,技術進步會在價格效應的影響下偏向稀缺要素;當兩種要素相互替代時,技術進步會在市場規(guī)模效應影響下偏向富足要素。
早期由于技術進步偏向性基于理論上的不足,當時的研究對象是以中性技術進步為主流。隨著1998年Acemoglu將技術創(chuàng)新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經濟增長理論當中,研究其內生性及其影響因素,技術進步有偏性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通過對美國技術型勞動力需求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對技術型勞動力需求的增加,技術要素在工資中的占比也隨之增加,表明了技術進步偏向性的存在性(Acemoglu,2001)。之后又從技術偏向的角度分析了國際貿易中其對技能溢價的影響以及從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角度來研究對技術進步偏向性的影響(Acemoglu,2003)。通過對有偏技術進步的理論分析,各國經濟學家根據(jù)本國國情開始對技術進步方向進行研究。美國經濟學家通過使用CES生產函數(shù),得出美國的技術進步更偏向于資本增加型(David,1965),德國、歐元區(qū)經濟學家也得出了本國技術進步更偏向于資本增加型的結論(Willman,2002)。之后針對有偏技術進步方向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展開,經濟學家采用“標準化供給面系統(tǒng)法”對美國和日本、美國和歐盟的數(shù)據(jù)進行測算,得出這些國家的技術進步偏向于資本增長型。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間段的經濟增長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我國技術進步方向卻大體一致,大都指向資本偏向型(戴天仕,2010)。
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生產要素和技術進步,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雖然對生產要素做了具體分析,但并沒有提出技術進步偏向性,技術進步單純只作為一種外生變量。Solow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也是建立在中性技術進步基礎之上的,此時資本對勞動的要素替代彈性以相等的要素投入比為前提。然而技術進步并非是獨自作用于經濟增長的,也需要與外部資本相互配合共同影響經濟增長。
隨著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嶄露頭角,開始將技術進步內生化到要素替代的理論框架之中,來研究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個思想較早是在1989年由“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提出的,之后為了驗證“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的正確性,要素替代彈性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經過對日本和韓國經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亞洲部分國家經濟增長率的快速提升,資本和勞動要素彈性在其中發(fā)揮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Yuhn,1991)。同時,經過對82個國家的數(shù)據(jù)研究,拒絕了經濟增長模型多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產生的假設,確定了CES生產函數(shù)的規(guī)范地位以及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彈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Duffy,2000),并且通過使用CES生產函數(shù)對90個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檢驗,驗證了在生產函數(shù)中資本和勞動力要素彈性的相似性越大,收益遞減速度就越慢(Mallick,2012),驗證了“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的正確性。但也有研究表明該假說并不成立,在OLG模型框架下,認為資本和勞動力是相對可替代的,一個具有較大替代彈性的國家在穩(wěn)定狀態(tài)下的人均產出增長率較低,高效的要素彈性并不能對經濟的高速增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Miyagiwa,2003)。同時在連續(xù)時間條件的戴爾蒙德模型框架下,較高的要素彈性對經濟增長起到消極作用的結論再一次得到驗證(Irmen,2003)。因此,要素替代彈性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主要取決于它身處的模型框架。
為了保持經濟穩(wěn)定持續(xù)增長,發(fā)掘新的經濟增長動能顯得尤為重要,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重要措施。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還不完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直接影響了全要素生產率。國內的眾多學者對資源錯配進行了深入研究,也了解到要素配置結構和要素配置效率對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過合理配置物資、人力和勞動力資本,將減少資源的浪費和提高資本的合理利用效率(楊爽,2010)。因此,資源錯配會降低全要素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當前中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技術進步也不斷朝著資本方向偏移,通過資本密集型要素配置結構與技術進步方向相適配共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變得至關重要(董直慶,2016)。
本文主要以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為背景,從技術進步對經濟發(fā)展重要性的視角出發(fā),引出技術進步具有偏向性的特征。接著從技術進步偏向性的理論研究著手,闡述了技術進步的類型和技術進步偏向性的具體內涵,通過論證技術進步偏向性的存在性和影響力,進一步說明其重要地位,并通過不同國家和生產函數(shù)框架探討了技術進步的總體方向,得出了總體上技術進步方向為資本增長型的結論。之后,隨著將技術進步內生化到要素替代彈性分析框架中,對“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正確性進行探討,得出“德拉格蘭德維爾”假說是符合我國區(qū)域經濟增長適用性的結論,打破了??怂怪行约夹g進步的假設,指出技術進步的偏向性對資本——勞動要素生產效率和要素投入比例的重要影響。最后通過說明對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開發(fā),國家需要通過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合理調整資源錯配,才可以進一步提高全要素增長率,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通過對有偏技術進步的文獻總結,發(fā)現(xiàn)國內主要從技術進步有偏性視角對要素替代彈性進行估算,來測度技術進步的方向性特征(郝楓,2016),而從有偏技術進步視角下對要素替代彈性的分配效應研究較少。而且針對生產要素替代關系大小的估算也主要集中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對其他類型的要素和資源分析較少。同時對于經濟增長過程中,要素彈性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路徑說明較少,對不同產業(yè)和區(qū)域的要素彈性估算的研究較少,主要包括對工業(yè)、制造業(yè)和物流業(yè)的要素彈性估算(韓彪,2017)。而對要素彈性方法的研究方面,多數(shù)學者采用標準化的 CD、CES 、超越對數(shù)生產函數(shù),由于技術進步假設、函數(shù)和模型選擇的不同,使得研究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要素彈性估算結果也存在偏誤。因此,考慮到以上各種因素以及要素替代彈性的時變性特征,將對要素替代彈性的效率效應研究視角過渡到分配效應視角,來處理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在中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對收入分配的扭曲狀況,分析在技術偏向性視角下要素替代彈性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以及技術進步偏向性對資源、投資合理性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等方面的影響。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參考文獻】
[1]韓彪,王云霞,汪行東,段杰鑫.中國物流產業(yè)要素替代及技術進步偏向選擇[J].軟科學,2017,31(10).
[2] 戴天仕.中國的技術進步方向[J].世界經濟,2010(11).
[3]董直慶,趙景.不同技術來源、技術進步偏向性與能源強度[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05).
[4]郝楓,盛衛(wèi)燕.中國要素替代彈性估計[J].統(tǒng)計研究,2014,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