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黎 楊琳惜
中國古典詩歌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不少關于廉政話題。
“廉政是我們今天提出的概念,在古代,詩人們創(chuàng)作詩歌鞭撻現(xiàn)實,并沒有這個意識?!闭憬I(y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肖瑞峰說。
廉政詩歌對于現(xiàn)實的觀照意義,更為突出。“品讀這類詩歌,既可以從中得到思想層面的感悟,也可以從中得到藝術層面的熏陶,收獲將是雙重的?!彼J為,加強當下的廉政文化建設,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準繩,但同時也有必要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古典詩歌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碩鼠》是最早的反腐倡廉作品
廉政詩歌這個名字,是后人給它命名的,如果我們追溯-下這些詩歌的源頭,你可能會想到一首從小就讀過的詩一一《詩經(jīng)·魏風>中的《碩鼠》。
肖瑞峰說,這是最早的反腐倡廉作品,矛頭直接指向貪官污吏。為什么“碩鼠”對應的就是統(tǒng)治者?中國古代詩歌理論著作《毛詩序》里講道:“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毙と鸱逭f,戰(zhàn)國中后期,統(tǒng)治者們橫征暴斂,對百姓的剝削越發(fā)沉重,竊取底層人民的勞動成果,把自己喂得肥肥的。這不就跟偷吃糧食的老鼠—樣嗎?因此,把統(tǒng)治者比作“碩鼠”,指斥他們憑借權勢“竊占”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碩鼠”對后世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白居易的《黑潭龍》,“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曹鄴的《官倉鼠》,“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
《碩鼠》這首詩還第一次點出了“誰養(yǎng)活誰”的問題?!叭龤q貫女,莫我肯顧”,意思是說我照顧了你那么多年,到頭來我卻得不到任何回報。肖瑞峰認為這不僅是經(jīng)濟利益上巧取豪奪,而且在精神層面也帶來了嚴重摧傷,“筆觸直抵人陛深處”。
“當然,它還僅僅涉足于反腐的邊緣,或者說,還只是意味著廉政詩歌的萌芽?!毙と鸱逭f。
詩人用不同方式直指現(xiàn)實
肖瑞峰把古代廉政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點,分成三類:剖白心志、托古諷今、指陳時弊。
當朝政深陷腐敗,有氣節(jié)的文人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寫詩表明心跡,顯示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是為“剖白心志”。比如,王昌齡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
肖瑞峰說,它以“一片冰心在玉壺”比喻此時此刻的自己,實際上是告知親友自己始終保持著冰清玉潔的本性,表里澄澈,純潔無瑕,通體透明?!艾F(xiàn)在,我們要抒寫自己廉潔的情懷,依然可以借用這一雋永的詩句?!?/p>
批評朝政是有風險的,但讀書人所受的教育又要求他們“整肅朝綱、匡扶社稷”,便有了委婉曲折的“托古諷今”。
晚唐詩人李商隱《詠史》中有一句經(jīng)典論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反對奢侈之風是中國古代所有有識之士都共同主張的,這句話也多次被領導人在講話中引用?!昂雾氱攴綖檎恚M得真珠始是車?”李商隱把矛頭直指奢靡之風?!昂雾氱攴綖檎怼保f明當時有些官員很會享受,枕頭都要琥珀做的?!柏M得真珠始是車”,車本來是代步的,為什么一定要鑲嵌滿珍珠呢?詩的題目是《詠史》,但實際上矛頭所向卻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追求奢侈生活的腐敗分子。
“指陳時弊”則直接將鏡頭對準現(xiàn)實生活中的腐敗現(xiàn)象。杜甫就是代言人。他的《石壕吏》,直接聚焦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肖瑞峰說,杜甫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不僅寫入民的苦難,也寫統(tǒng)治者的腐敗。他有3首詩分別叫《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都記錄了官僚的腐敗,還有《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揭示的是百姓的苦難。他曾經(jīng)把貧富懸殊、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概括為令人驚心動魄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p>
一封“朝奏”差點要了韓愈的命
“在中國歷史上,所有堅持正道的官員對腐敗現(xiàn)象和行為都是深惡痛絕的。但受制于歷史局限,他們認識不到制度本身的腐敗,也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制度的意識和勇氣。不過,當看到這種腐敗行為有可能危及政權的穩(wěn)定及損害民眾利益時,還是會奮不顧身地揭露腐敗現(xiàn)象,甚至不惜為此付出生命代價?!毙と鸱逭f。
他舉了一個例子,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p>
韓愈是大文豪,但因為給皇帝上書要求革除弊政,觸怒了皇帝,遭到貶官。古代貴右賤左,左遷就是貶官。韓愈貶官來到距離京城八千里遠的藍關,寫了這首詩給他的侄孫韓湘。 這封“朝奏”就是著名的《論佛骨表》。據(jù)《舊唐書》記載,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功德使上書給唐憲宗:長安附近的鳳翔法門寺有一座護國真身塔,這個塔每隔三十年開一次,開塔就會保佑大唐國泰民安。
憲宗一聽這話,趕緊安排下去,舉行各種盛大的“祭祀”典禮,從上到下,一派“瘋狂”。韓愈就寫了這篇言辭激烈的“朝奏”,憲宗暴跳如雷,要處死韓愈,虧裴度、崔群等一些大臣出來求情。韓愈保住一命,但當晚就被貶往蠻荒之地當刺史。赴任的途中,女兒還死在了路上,“殯之層峰驛旁山下”。這一年,韓愈已經(jīng)51歲,他在仕途宦海中幾經(jīng)浮沉,時任刑部侍郎,按理說只要安安心心等退休就行了。但是當他看到勞民傷財?shù)谋渍?,危害到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沒有妥協(xié),“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于謙的兩袖清風影響了后世的很多官員
杭州人于謙是明朝名臣,官至兵部尚書、少保、太子太傅,都是正二品、從一品的高級職位,卻一生清廉。
“制度本身的腐朽,決定了官員很難保持廉潔。于謙和包拯、海瑞都是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清官?!毙と鸱逭f。 一說到廉政,“兩袖清風”一詞,會是第一個被很多人想到的詞,它與“為官清廉”直接掛鉤,這便來自于謙的《入京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p>
明代都穆所著的《都公譚纂》記載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于少保嘗為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其還京日,一物不持?!?/p>
當時,于謙還是任職兵部侍郎,主管河南。按照慣例,在外當官的每年年底都要入京述職,下屬們都覺得這是一個“跑官要官”的絕佳機會,便建議他帶些絹帕、蘑菇與線香作為公關用的“伴手禮”。于謙卻斷然拒絕,認為這些土產(chǎn)應當“資于民用”,不能用來行賄,敗壞官場風氣,所以他說:我去朝見天子什么都不帶,免得老百姓說閑話。
古人的衣服袖子寬大,不僅可以用來掩面擦汗,還跟百寶箱—樣很能裝,手帕、錢包、書信都可以放在里面。于謙進京,“一物不持”,自然就是兩袖空空,只留清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