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琳瑩
【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zhì),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是進行德育的一種間接方式,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zhì)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門科學。但社會現(xiàn)狀重智育輕德育,特別是在美術這樣的“副課”中,教師對德育視若無睹,使得學生道德缺失。如何在美術課中滲透德育,這給我們美術教育者提出了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育;德育
一、中學美術課堂中迫切需要滲透德育的現(xiàn)狀
片段一:執(zhí)教浙美版七下《紅色記憶》:在欣賞體會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出示作品《母親》,輕輕的讀起畫上的文章。引導學生思考作品描繪了什么故事,這位母親在面臨著什么?懷中的孩子又在經(jīng)歷什么?剛開始看到作品時,他們有的沒有任何反應,有的低著頭不回答,或竊竊私語,有的說“一個媽媽在喂奶”……
片段二:執(zhí)教浙美版八上《巧用身邊的材料》:教師在引導完后,提出創(chuàng)作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自己小組所帶的廢舊材料,集體完成一件具有裝飾意義的藝術品。完成后派代表上臺介紹自己組的作品,并評議。正當學生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教師發(fā)現(xiàn)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正在單獨作業(yè),于是便上前詢問原因。他的回答是:“我們組的人動手能力太差了,我不想合作,自己一個人能完成得更好!”
在以上兩個案例中,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一笑而過,就錯失了美術課堂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契機。從入學開始,師長就對我們諄諄教導——要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德育更是放在了首位??墒墙陙?,雖說要進行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卻是如此的渺茫,學校的教育似乎總是圍著考試的指揮棒轉(zhuǎn),德育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與智育相比相距甚遠。
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德育怎么了?我認為,德育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①學生價值取向的偏離?,F(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身邊有很多長輩圍著他們轉(zhuǎn),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只知索取不懂回報。②對德育的認識不夠深刻。當今社會,很多家長、老師以及有關教育工作者對德育的作用認識不深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中學的德育。特別到了初中階段,升學的壓力巨大。升學率,優(yōu)秀率變成了大家終極追求的目標。無論家長還是學校,都把教學質(zhì)量放在第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或根本不重視德育。美術課只要教會他們技法就行了,至于德育那是班主任的事,把所有德育的擔子全部交給了班主任。③德育方式不夠靈活。家長、教師、長輩在長期的傳統(tǒng)德育中,處于主導地位,以說教為主的方式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處境,經(jīng)??吹嚼蠋熥寣W生站在門口,大聲訓斥一番,這樣的方式使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缺乏民主對話、平等交流,學生缺少自我體驗、自我教育的實踐。
二、美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德、智、體、美、勞在全面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中,是密切結(jié)合、缺一不可的。郭沫若認為美育是德育的起點,他說:“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之一,應當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p>
而美術學科在學校教育中,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主要學科之一,它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也不僅僅是美術技能的訓練,它的目的是通過多種題材、體裁的美術作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增添學生的生活情趣。
魯迅曾經(jīng)說過:“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庇纱丝梢姡佬g教育在學生個性塑造中具有獨特的德育功能,美育中包含著德育,德育也滲透在美術教育之中。所以,我們應該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
三、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策略
面臨重學科知識,輕德育的尷尬處境,身為一名中學美術教師,如何在美術課中滲透德育是我們必須研究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1.在繪畫造型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
記得在執(zhí)教七上《手繪校園風景》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里參觀校園,認識校園里的各種植物,小草的造型,葉子的形狀,脈絡的形狀,整個校園環(huán)境,教學樓……那時正值春天,春暖花開,滿園春色,生機勃勃,同學們都發(fā)出感嘆“學校太美了”,“葉子的形狀好美”,“樹的形狀原來是這樣的”……忙碌的學習生活往往讓大家變得機械而又麻木,麻木到失去感受能力。更無心去感受校園的美,感受萬物復蘇時大自然的神奇。他們失去了觀察能力。而大自然其實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百寶箱,只要學生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眼睛,都能從中收獲不一樣的東西。通過觀察,感受,會愛上自然,愛上校園。在這種氣氛中再去繪畫校園,就是一種不一樣的情緒了。于是,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又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繪畫的大樹,不再是短枝短節(jié),葉子的造型更加多樣。
2.在設計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互助
在設計應用中,不僅要教學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還要對學生進行愛藝術,愛勞動以及愛集體的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如在片段二的教學中,當我聽了這個同學的回答后,我對全班同學說:“剛才老師忘記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小組合作又快又好?!辈⒚鞔_職責。只見組員間分工合作,大家有條不紊地進行創(chuàng)作,一個個創(chuàng)意十足的改造物慢慢呈現(xiàn)出來。很快,大多數(shù)小組完成了作品,我請完成作品的小組代表上講臺介紹,這時候我瞥見那個獨自作業(yè)的同學還在進行中,臉上掛著些失落。等小組介紹完畢后,他還沒有完成,這時我說:“同學們,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從我們的這次作業(yè)中就能看出來。我們團結(jié)合作的小組完成任務又快又好,一根筷子容易折斷,而很多筷子湊在一起不易斷,所以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發(fā)揮團結(jié)互助的品質(zhì),讓我們做得更好?!倍藭r,我看到那個同學正在點頭示意贊同我的話。美術教學活動的很多課程,都要求小組合作,通過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作品,這也培養(yǎng)了同學們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
3.在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愛的能力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zhì),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而在美術教學中,美術欣賞對學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孩子具有愛的能力,愛是世間最美的情感,大到對國家的愛,小到對一片落葉的愛,都是人性最為珍貴的。
如在片段一的教學中,因為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孩子們非常的敏感,喂奶的場景讓他們覺得非常尷尬,因而也沒有情緒去正確的感受作品,但通過背景故事的介紹,對作品更深一步的剖析,讓大家知道那是一個即將面對死亡的革命工作者,是一個剛生下孩子不久的母親……《母親》這件作品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是,偉大母愛濃烈而博大,在一切壓抑,沉重,郁悶之中母親的形象肅穆而穩(wěn)定……這動人的藝術形象在慢慢的感受過程中,變的感人,清晰而栩栩如生。我們仿佛能感受那眼淚的溫度,那手銬的沉重,同學們漸漸的從剛開始的冷漠,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泵佬g課不是思品課,但美術具有輔德的功能是不可否認的,因此道德教育也需要審美教育的支持。結(jié)合美術的審美功能,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讓我們寓德育于美術教學中,讓美術課成為美的欣賞、美的教育、美的創(chuàng)作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