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代芝
【摘 要】列數(shù)字也叫列數(shù)據(jù),是說明文中從數(shù)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是說明文中最為常用的說明方法之一,用數(shù)字來說明問題,它可以使說明對象的特征顯得更準確,使說明文更具說服力。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忽視“列數(shù)據(jù)”的作用;若能悉心引導,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說明文;列數(shù)據(jù)
說明文是中學語文三大文體之一,雖然在語文課本中說明文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在生活中,說明文作為一種應用性文體,應用卻十分廣泛。學生學好這種文體,不僅有利于日常生活,對于個人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也有著重大意義。學習說明文,符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實用性原則的要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表述能力,在整個中學教學中它與記敘文、議論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成為中考、高考必考的文體之一。在說明文中,作者為了說明事物的特征或闡明事理,常常需要采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傲袛?shù)據(jù)”是說明方法之一:用數(shù)字進行說明,容易讓讀者對被說明事物有個準確的了解,收到良好的說明效果;數(shù)字還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用得好,往往比文字說明更簡潔、具體,更有說服力。因此,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忽視“列數(shù)據(jù)”的作用;若能悉心引導,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把說明文教出語文味,借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筆者曾做過如下嘗試:
一、有利于掌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說明文是一種客觀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文體,極具條理性,常采用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說明順序,在這幾種說明順序的教學中,邏輯順序是難點,因為其具有抽象性,學生對此難以把握。在教學時,教師不妨從中心句切入,促使學生對邏輯順序有明確認知,發(fā)展邏輯思維。在《故宮博物院》這篇說明文里,為了表現(xiàn)這座“城中之城”的雄偉壯觀,作者列舉了許多數(shù)字加以佐證。其中說到故宮的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學生對此沒有形象的概念,反應冷淡,似乎并不想探究這個皇帝住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準備籠統(tǒng)地接受這個數(shù)字。于是我讓他們估算教室的面積。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上來了,均用估量的眼光計算著長和寬,并把數(shù)字相乘,得出教室的面積約70來個平方;然后我讓他們在頭腦中把眼前的教室放大一萬倍,換言之,把一萬間這樣的教室平鋪開去,即是故宮博物院的占地面積。這一下學生們可沉默不了了,每個人都盡著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勾勒著畫面。但部分學生仍然表示“難以想象”,因為這個“一萬間”數(shù)字太大。于是我發(fā)動學生繼續(xù)估算:我們學校所在的這個四方大壩子有多大。大家眼望窗外,興味盎然地比劃著,最后一致認為,大約有35萬平方米——到這時,學生終于無師自通:平日里常說的紫禁城竟有兩個大壩這么寬,而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確實夠壯觀氣派的!被說明事物——故宮的主要特征被抓住了。
二、有利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核舟記》中,作者通過說明在方寸之間的核舟上,容納了人物、門窗、篆字等內(nèi)容,表現(xiàn)雕刻藝人高超的技藝,從而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上內(nèi)容,硬塞給學生顯然不行。我試著從數(shù)字教學入手。
課堂上,我介紹完核舟的首尾長29厘米,寬2厘米后,就照實際數(shù)字,在黑板的正中,用彩色粉筆清晰地描畫出一個核舟的輪廓,然后故意讓學生在里面裝上5個人物、8扇門窗、34個篆字,而且要求人物、字跡清楚明了,門窗可自由開關閉合,廊檐軒榭層次井然……還未等我講完,教室里早已一片唏噓聲,大家都表示難以置信,直到我說這枚核桃舟已經(jīng)在浙江寧波被發(fā)現(xiàn)了時,他們方才信服,并由衷地贊嘆起來,從而輕松地接受了文章的內(nèi)容。
三、有利于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同樣是《故宮博物院》,作者除了贊頌文物的精美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還揭露了故宮作為封建統(tǒng)治的中心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本質(zhì),以激起人們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憎恨之情。其中在介紹儲秀宮、翊坤宮時,說這是過去皇后妃嬪們住的地方,慈禧太后就在此生活了幾十年。文中特別提到這個“雌威天下”的老佛爺過五十大壽的情形:光裝修和給臣仆的賞賜就耗費白銀150萬兩。這里的“白銀150萬”,教學時對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至關重要。針對學生對白銀的陌生,我就從“一萬兩銀子”的使用價值談起,逐步上升到“十萬兩”、“百萬兩”,直至“150萬兩”,同時不忘介紹當時的國情: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而皇宮貴族們卻在宮廷里花天酒地,恣意行樂。至此,學生終于明白課文介紹翊坤宮至今保留慈禧太后五十歲壽辰盛況的用意所在。作者的寫作意圖被輕松領悟,教學的難點也一并被突破了。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往往讓學生找出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們往往沒有作深入的思考。我認為要弄清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說明方法與說明對象之間的關系,并思考為什么要使用這種說明方法?有時候一個地方綜合使用幾種說明方法時,還要考慮為什么要綜合使用幾種說明方法?還能不能用別的說明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說“沙漠進攻人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游擊戰(zhàn),一種是攻擊戰(zhàn)?!边@里既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還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用分類別是為了說明沙漠進攻人類的方法更有條理性,而再使用打比方的方法,是為了讓讀者更能理解這兩種方式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懂得說明方法的使用都是為了把科學的道理講得更通俗、易懂。
四、有利于掌握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
準確,是說明性語言最基本的要求,它既是說明文教學單元的重點,又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兩個“點”?我曾為此犯難,后來我仍嘗試著從數(shù)字教學入手,終于有所突破。
在《地球是圓的嗎》一文中,作者為了說明地球的形狀,采用了列數(shù)據(jù)的說明方法,并在數(shù)字中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科學的結(jié)論:地球是一個扁球體。文章說:現(xiàn)在測得的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為6356755米,兩者相差21385米,它的扁率為1/298.2。在教學時,我把這里的扁率1/298.2提出來,寫在黑板上,然后提問:“這里的1/298.2可否四舍五入為1/298或1/300?”
學生馬上按照我教給的求扁率的方法,演算起來。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把扁率改變那么一點點,就使地球的赤道半徑分別減少了5410米或37360米,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以后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生就非常注意說明數(shù)字和說明文字的準確性了。說明文語言教學,要依據(jù)文本自身的特點,決定語言教學的側(cè)重點。如我在執(zhí)教《松鼠》一文時,我讓學生思考能否把文中第一段的“馴良”改為“善良”?學生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第三段中講松鼠的活動時間、范圍,突出了松鼠常避開人類,不傷害人的特點,但它畢竟是動物,故用“馴良”更準確。抓住文中關鍵詞語進行刪改比較,讓學生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俗話說:一份創(chuàng)造一份收獲。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說明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善于抓住細節(jié)“做文章”,善于聯(lián)系生活學語文,就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