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里看花發(fā),庾亮樓中對月明。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讀詩時間:從詩的寫作年份和詩中語氣來考察,這首詩可能創(chuàng)作于作者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屬于閑官,且詩人所居之地又遠離朝廷,因而詩的首句說數(shù)年來漂泊江湖,摒棄做官的虛名,下句“竹杖紗巾”,是隱者裝束,意思說自己逍遙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頷聯(lián)具體描寫瀟灑的生活:“云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云外” ,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詩人現(xiàn)居的閑散之地,此聯(lián)詩人自述一切率意而為,有時逢寺即宿,有時日落西山,無事時沿江漫行。
頸聯(lián)歸結(jié)到寄韋李本意。上句陶潛指李明府,陶曾為彭澤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韋應物。陶淵明既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庾亮為晉朝太尉,韋應物為大歷、貞元間著名山水詩人,性格清雅閑靜,詩風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祿者。崔峒以兩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兩位同樣雅潔的今人,說他們做官,不說政績怎樣,而說看花、對月,這樣寫主要是對他們“吏隱”生活的向往,同時稍露自傷不遇之情。
尾聯(lián)轉(zhuǎn)入滿腹牢騷不平,詩人向兩位朋友訴苦:我不遠萬里,到京城獻書,一片赤誠,誰知難以上達天聽,不為君知。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賞識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像韋蘇州和李明府那樣,既能當官,又過著“瀟灑送日月”的生活。
適用主題:報國;隱逸;友情……
主題速用:
南宋主和派又占了上風的背景之下,辛棄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論》。但他的主張、建議都沒引起朝廷的重視,這使他感到了極大的悲憤和苦悶?!鞍褏倾^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笔銓懥俗约簣髧鵁o門、壯志難酬的不平和悲憤。
無獨有偶,崔峒晚年,不遠萬里,風塵仆仆,舟車勞頓,到京城獻書,力圖憑自己一腔報國之志獲得皇帝青睞,用一身所學,一展自己鴻鵠之志。奈何“君之門兮九重”, 自己一片赤誠之心,難以上達天聽,不為君知。
(編輯:李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