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
晴空下,美麗的丹噶爾如薄紗輕籠的少女,靜靜的依偎在黃河母親身旁,側耳傾聽著來自西海之濱遙遠而又神奇的歌謠,幸福的像花兒一樣。
歲歲年年,年年歲歲。丹噶爾日夜與湟水為伴,不離不棄,向人們娓娓講述著那亙古不變的美麗傳說,為世人展示她多舛命運后的美麗容顏。
“丹噶爾”,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白海螺,使人不由地聯(lián)想到神話故事里的海螺姑娘,這樣浪漫傳奇的名字,使湟源這座擁有14萬人口的美麗縣城顯得更加神秘無比。在丹噶爾這片有著古老而悠久歷史的土地上,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在這里相依相偎,唐蕃古道與絲綢之路在這里穿越,漢、回、藏、蒙古和土族等諸多少數(shù)民族在這里聚居,因此湟源縣素有“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和“小北京”之稱。
初夏的五月,在湟源駐足停留了一些日子。期間,丹噶爾,白螺湖,這兩個名字在我腦海里忽明忽暗,想去看看老街也就成了我的牽掛。老街與我而言,就像荒漠里饑渴交迫的行走者渴望食物和水一樣,我的心在不知不覺中靠近她。關于丹噶爾老街,我很想用心去聆聽。
走近丹噶爾老街是在陽光晴好的午后。
老街有東西兩個城門。西城門即為拱海門,東城門為迎春門。拱海門右側“丹噶爾城”字樣天然石碑赫然眼前,石碑旁豎著一塊“湟源縣旅游景點分布圖”,上書言簡意賅之“湟源簡介”,分布圖右側則用不同色彩的線條和圖案標注了湟源縣政府所在地、縣域道路、河流及著名景點分布等,直觀、簡約,一目了然。
通過巍峨壯觀的拱海門門洞,進入丹噶爾老街。拱海門是典型的明清時期軍事城門的造型,復古卻又不失華貴。一條寬約六米、長約千米的石基路面直通向迎春門。街市兩旁連接著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鎮(zhèn)海協(xié)營署等建筑群,一股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和儒雅的學風從遠古時代迎面撲來。
不得不承認,老街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美,是不加修飾、不帶半點矯揉造作的。日月山的神奇、藥水峽的俊秀,宗家溝的深邃,華石山、經(jīng)房灣的幽靜,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般誘惑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前來駐足,觀光旅游和尋根考察。
歲月靜好,陽光下的老街幽靜極了。幽靜的有一些落寞。落寞中更凸顯她的樸質優(yōu)雅。老街兩旁的建筑古色古香,古中又散發(fā)著青春的氣息。據(jù)同行的老師介紹,當?shù)卣?006年以舊復舊,進行了保護性開發(fā)和修繕。修繕后的老街青春煥發(fā),以新的面容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老街的建筑頗具漢蒙藏建筑文化的風格。這些建筑大多為土木結構,多有雕刻和彩繪。寓意獨特的裝飾圖案,街市內經(jīng)緯交織的幽深小巷,氣勢恢宏的寺院廟宇,無不體現(xiàn)出丹噶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漫步在商鋪、作坊、茶社,安逸、閑適自得其樂。
排燈是漢族民間的節(jié)日燈彩藝術,這我是略知一二的,但對于湟源極具特色的排燈我就是個門外漢。老街每戶商鋪的門頭上幾乎都懸掛著排燈,同行的老師介紹說,排燈是用來招徠顧客而制作的,是名號招牌的象征,一到夜晚點燃排燈內的蠟燭,排燈便在星空下閃閃爍爍,煞是好看。2006年5月,排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排燈形式、風格迥異,有長方形、臥橋形、扇形、橢圓形等,繪圖內容豐富多彩,大抵都取自于美麗的民間故事、歷史故事和宗教故事。
霎時間,我的眼前已是華燈初上,一位身著羅紗的曼妙女子,漫步在燈光閃爍的集市,好不悠閑……
丹噶爾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然而然成為商業(yè)、軍事、宗教和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zhèn),積淀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名人詩詞、美妙傳說,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還是廟會、祭孔、祭海,都滲透著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尚存的小街、衙門、清真寺、排樓、民俗宅院,雕梁畫柱、建筑精美,仍不失當年的氣場,也為新時期的老街增添了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千年闕歌,吟唱著老街亙古不變的絢麗多姿。
行走在老街,往事早已風化成了舊時的碎片。偶有旅途者擦肩而過,或駐足、或張望。空氣中彌漫著茶馬古道的駝鈴聲,叮叮當當……在耳邊回蕩。于是,街市瞬間熱鬧非凡,舊時的塵土席卷而來。老街兩旁保存尚好的商號告訴我們,古時候,這里的商業(yè)貿易非常繁榮。據(jù)史料記載,為保證丹噶爾的商業(yè)貿易,先人們開辟了“藏商”之路。于是,從事貿易的“藏客”的足跡便遍布在西藏、新疆、山西、陜西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地,使得當?shù)伛勨徛暵暋④囻R擁擠、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當時的商業(yè)貿易也達到高峰。于是,英、美、俄、德等國商人也紛紛在這里開設錢莊和開展金融業(yè)務。因此,丹噶爾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商都”。
在老街我第一次見到了洋行。相對于老街內代表湟源文化的石碾、栓馬環(huán)、石磨、馬車以及府衙前的石獅,洋行更讓我好奇。
仁記洋行是老街現(xiàn)存的十幾所洋行之一。這所英國人開設的洋行是舊中國外商在湟源經(jīng)商的歷史見證。洋行門前路邊,一組高鼻梁洋人的雕塑栩栩如生。廊檐的中式風格加上古典的西洋建筑風格,使兩層的仁記洋行更加別致玲瓏。走進洋行一樓,映入眼簾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屏風,屏風背后擺放著一些老物件,做買賣用的工具和辦公用品。一樓右側則是兩個站立的塑膠模特,一人身著藏式斜肩皮襖,一人戴著墨鏡,身著唐裝。據(jù)說這就是被老一輩湟源人稱為“洋行歇家”的裝束?!靶摇睂iT負責青海羊毛的收購工作。仁記洋行也是青藏地區(qū)羊毛、羊皮等貨物的貿易中轉站。陳列的各種印花稅票、外國銀行匯票、救國公債以及泛黃的賬本,都充分的印證了丹噶爾這座茶馬商都曾經(jīng)的輝煌燦爛。昔日的熱鬧繁華是屬于丹噶爾的。沿著散發(fā)著舊時芳香的階梯拾級而上,便來到仁記洋行二樓的陳列室。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喜歡念舊的人,看到櫥窗內陳列的留聲機、美國打字機、德國手搖計算機以及鑲嵌并懸掛在墻上的歐式畫框,眼前便浮現(xiàn)出舊時洋行里繁華交涉、人聲鼎沸的場景。若不是每一件代表歲月的物件都標注“請勿動手”的字樣,我忍不住想去觸摸一下舊時歲月留在這些物件上的滄桑。從二樓居室墻上懸掛的一些老照片中,也能隨處可見各家洋行的商隊和當?shù)厝俗錾獾膱鼍?。endprint
行走在老街,一股溫熱的細風從遠處捎來久違的親切,老街以靜默的姿態(tài),深情的迎接著八方來客。老街幽遠深邃的眼中滿是期待,陽光晴好,老街寂寥的佇立在那里,靜靜地,毫無所求的沉默著。我知道,老街是落寞的。細品老街上一碗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清爽酸甜的青稞甜醅,頓時讓我舒爽了許多。
如果昔日再現(xiàn),我寧愿行走在這條繁華街市上,看紅塵滾滾,品人間百味。
行走在老街,是不能不去昌耀紀念館的。
湟源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昌耀的第二故鄉(xiāng),昌耀先生曾在日月藏鄉(xiāng)生活多年,并在這里組建了家庭,寫下了充滿記憶與感傷的著名長詩《哈拉庫圖》、《慈航》等代表作。
走進昌耀紀念館的那一瞬間,頓覺自己猶如清末身穿淡藍素衣的學生,留著齊耳的短發(fā),步入學堂,在教書先生之乎者也的讀書聲中漸漸的迷醉。昌耀紀念館的前身是海峰書院,與其說這里是紀念館,不如說這里更像是一個有著濃郁文化和墨香氛圍的書院。不同的是,這所書院里陳列的一切,使人充滿了懷念。紀念館內分展示區(qū)、學術廳和室外展示區(qū)三部分。展示區(qū)有昌耀先生的生平介紹和各種工作生活用品;學術廳是作為召開學術交流會、文學創(chuàng)作等的場所;室外展示區(qū)昌耀先生的塑像使人肅然起敬,回廊墻壁懸掛著多副昌耀詩詞和省內外名家書畫?;ù按u雕、曲徑回廊幽遠雅致,古樸典雅中不失當代氣息??梢姷じ翣柸嗣駥Σ壬淖鹬睾途囱?。作為一代大師的昌耀先生不僅在我國詩壇享有盛譽,更贏得了第二故鄉(xiāng)人民的無比喜愛。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重要收獲,為丹噶爾古城的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行走在老街,行走在昌耀紀念館,我的心卻是如此的糾結。對昌耀生平的回望,使我的心充滿感傷。觀閱其詩歌經(jīng)典,內心瞬間變得凄冷和寂寥?!笆沁@樣的寂寞啊,像一只嗡嗡飛遠的蜜蜂,寂寞與喧嘩同樣真實,而命運的汰選與機會同樣不可理喻”,品其詩,更覺其內心的孤獨落寞,但昌耀的靈魂無疑是高傲的。昌耀紀念館的修建使昌耀先生的靈魂得以重生,詩歌魅力重放光芒。
走出昌耀紀念館,回頭再望古樸雅致的紀念館,其實豁亮的很。
行走在老街,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穿梭,走馬觀花也罷,細心品味也罷,那代表年輪的青磚、灰瓦和朱門繁華已被雨打風吹去,但她曾經(jīng)的神秘和情愫值得我們重溫。穿越時空隧道,馬幫遠去了,駝隊遠去了,漫漫西行的駝鈴聲漸行漸遠。但歷史的舞臺上仍然上演著丹噶爾永不厭棄的初心之夢。
六百年的滄桑巨變,六百年的歲月輪回。丹噶爾的時光在老街凝固,丹噶爾的美麗將隨著排燈的柔光熠熠生輝。
——選自《天驕》第二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