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雄
在劉少奇同志故居的正堂屋大門上,有一塊朱紅色的長方形木制門匾,長158厘米,寬105厘米,厚5厘米,香樟木材制作。門匾底板用朱砂紅油漆鋪底,中部有2厘米凹形印堂,邊框刷銀白色油漆。印堂四周邊寬13.5厘米,上用木條鑲嵌成呈幾何圖形紅色油漆回紋花邊,邊框底色刷銀白色油漆。中央用木刻制作“劉少奇同志舊居”7個仿宋立體字,字體刷銀白色油漆,因受歲月風霜侵蝕,字體和邊框顏色漸漸泛黃、底板紅色變暗。這是一塊看似普通的門匾,顯得有些陳舊,特別是背面留有若干刀痕,但它見證了“文革”歲月中家鄉(xiāng)人民對劉少奇的真情。1994年11月,“劉少奇同志舊居”門匾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59年4月27日,劉少奇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消息傳到家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不久,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劉少奇同志舊居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舊居內布置了簡單的陳列。同年,劉少奇舊居對外開放,并制作了這塊“劉少奇同志舊居”門匾懸掛于堂屋正門之上。
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將斗爭的矛頭直指劉少奇。1966年8月,因受“文化大革命”沖擊,劉少奇同志舊居被迫關閉,舊居內的一部分陳列品遭到造反派的惡意破壞,絕大多數被砸爛、毀掉,其余的一部分陳列品連同舊居門匾一起放在寧鄉(xiāng)花明樓公社食堂雜物堆里,準備用作做飯炒菜的柴火燒毀。公社食堂炊事員周思久知道后,懷著對劉少奇的深深敬仰之情,悄悄將舊居門匾撿出來,機智地將門匾有字的一面翻過來朝下擺放,把門匾背面朝上當做切菜的砧板使用。日積月累,門匾背面留下了道道刀痕。為了完整保護,周思久又在門匾上面加蓋了一塊木板。自周思久開始,門匾經過前后5任炊事員接力保護長達13年之久。
1980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消息傳來,家鄉(xiāng)人民揚眉吐氣,劉少奇同志舊居得到保護性修復。當年3月5日,劉少奇舊居重新對外開放,家鄉(xiāng)人民敲鑼打鼓、鳴鞭放炮、歡天喜地將“劉少奇同志舊居”門匾安放在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