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玲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201-01
《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lián)系。特別要注意……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和滲透。”其實,歷史學科課程內容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綜合性。語文、數(shù)學、地理、理化、藝術等學科無處不在歷史學科中體現(xiàn)。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笨梢?,文史之間的交叉點之多。歷史教學中,加強歷史與語文學科的有機結合與滲透,將會挖掘出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歷史課堂妙趣橫生。
下面,我就課堂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中如何進行文史結合談一些淺見:
1.新課導入時的文史結合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成功與否,直接關系整堂課教學質量。
1.1?利用文學作品導入。文學作品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詩歌、小說等往往反映出了王朝興衰、時代變遷。因此,巧用文學作品可挖掘出更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來。如:在學習《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一課時,我選用李白的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并設置兩個問題:“秦王”是誰?“掃六合”是怎么回事?學生回答后,直接引入本課內容的教學。這樣做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設置了懸念,學生急切地想弄清秦王到底是怎樣掃六合的,學生興趣大增,參與意識明顯地提高了。
1.2?利用典故巧妙導入。“用典”在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典故兼具歷史性和文學性。在歷史課上利用典故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使原本陌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鮮活了,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縮短了。
2.傳授新知時的文史結合
傳授新知是課堂教學結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而在此環(huán)節(jié)重視文史結合,更有利于學生將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并培養(yǎng)獨立的個性,促進知識、能力與創(chuàng)造和諧發(fā)展。
2.1?成語故事大比拼。學習《百家爭鳴》一課,講到春秋戰(zhàn)國的相關內容時,涉及到的成語故事很多,有“退避三舍”、“圍魏救趙”、“臥薪嘗膽”、“問鼎中原”、“紙上談兵”等,讓學生搜集整理并在課堂上交流,這樣較好地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有效遷移。
2.2?詩歌朗誦比賽。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時,講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詩人的風格,最好的印證就是引導學生欣賞他們的名作,如:《蜀道難》、《春望》、《秦中吟》等,當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誦完之后,對詩人風格的體會已是實實在在的了。
2.3?讀書比賽。在學習明清小說內容時,我要求學生課前開展讀書活動,讀“四大名著”談體會,這樣把知識、能力、情感教育融于一體,既讓學生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2.4?創(chuàng)設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設問,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使學生融入歷史事件中去觀察思考,并對有關問題進行判斷、選擇、評價,以得出最佳答案。如講到秦長城時,利用一首《太平御覽》中的民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p>
閱讀民謠后可創(chuàng)設這樣兩個問題情境:(1)據(jù)民謠所述,為什么當時的人民只希望生女嬰?(2)如果你是當時的百姓,你會幫助秦始皇興建長城嗎?為什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課堂上學生在爭辯中最終明白了修建長城有利也有弊。
2.5?背誦比賽。講“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對孔子教育思想的認識是一個重要內容,我采取的方法是比賽背誦《論語》,由于學生在語文課上上過《〈論語〉十則》,因此,積極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學生還能對所背內容進行分析?;顒又?,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體驗過程,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實現(xiàn)了學科間的滲透,體現(xiàn)出了學以致用的原則。
2.6?歷史情景劇表演。在講到《文藝復興運動》時,我組織學生閱讀了但丁、薄伽丘及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結合語文課本對莎士比亞作品的閱讀欣賞,我和語文老師配合,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讓學生編劇本、搶角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后來在班里進行了一次正式表演,學生準備充分,不僅記住了臺詞,還借來了服裝道具,表演雖然稚嫩,但將文學和歷史很好地結合,反響很好。
2.7?組織辯論。在講到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時,對于經(jīng)濟全球化的利弊學生爭論不休。為此我組織了一場經(jīng)濟全球化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賽。學生自己組成正方反方隊,然后進行了積極準備,先在班內進行辯論,最后年級組又組織了辯論,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爭論激烈,效果很好。
3.鞏固練習時的文史結合
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反饋、矯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1?引用文學作品中的材料做分析題練習。如:引用雨果所寫《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內容做材料:“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薄柏S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狈治觯海?)這兩個強盜指的是誰?它們對圓明園的劫掠發(fā)生在什么時間?(2)圓明園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樣,既深化了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3.2?采取“歷史作文”或“歷史小故事”的形式練習。
4.課堂總結時的文史結合
課結束前教師要對本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或升華,以起到梳理知識、加深理解、鞏固記憶、促進思維作用的。
總之,在學科之間交叉、滲透與融合的趨勢越來越突出的局面下,強調歷史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尤其是強化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滲透與整合,既有利于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又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