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
摘 要:夐、敻二字在漢字形體上差別不大,翻閱字典,二者字義也基本相同,這兩個字形相近,字音相同、字義基本相同的漢字并不符合表意的經(jīng)濟性原則,夐、敻二字是異體字關(guān)系還是僅僅是書寫時的訛誤呢。本文從字形的發(fā)展演化、語音、語義等方面對夐、敻這兩個區(qū)別不大的漢字是否是異體字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異體字;夐;敻;漢字形體演變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39-02
所謂異體字,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漢字,《說文解字》中稱為重文。異體字又可分為兩種:在任何情況下讀音和意義都一樣的異體字和只在某些情況下才相同的異體字。那么夐、敻這兩個漢字是否構(gòu)成異體字關(guān)系呢?
一、字形演化
《說文解字》大徐本小篆字頭使用字,歸在 部,釋為營求也,從 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得之傅巖。巖,穴也?!甲ⅰ叫戾|曰:“人與目隔穴經(jīng)營而見之,然后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此作出解釋,營求也。 營求者、圍帀而求之也,帀而求之,則不遐遺矣,故引伸其義為遠也,韓詩:于嗟敻兮,云遠也,毛詩作洵,異部假借字。從 人在穴,依韻會訂,謂舉目使人之人臨穴也,合三字會意,朽正切,按古音在十四部,招 ,掛曲瓊些,與寒湲蘭筵韻, 字敻聲,角部觼或作鐍,皆可證也。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得之傅巖。書序文,巖、穴也。此引書序釋之,以說從穴之意,營求而得諸穴,此字之所以從 人在穴也,與引易先庚三日、說庸從庚之意同,鉉本改營求為敻求,誤甚。山部云,巖、岸也。此云穴也者、廠部曰山石之厓巖人可居也。
段玉裁認為 的本義釋營求,由營求引申出“遠”的意義。按照他的說法, 字從 從人在穴上,表意構(gòu)件 是從目從攴的會意字,表示舉目使人,構(gòu)件人為象形字,構(gòu)件穴為從宀八聲的會意字,整合三個部件,表舉目使人臨穴以營求之意,據(jù)說殷高宗武丁夢見賢才傳說,派人從洞穴中找到他而加以重用, 字即為此而造。
從說文和說文注的解釋可以看出,《說文》中夐的本義是營求、謀取,讀xuàn。古或借“營”表示。我們還發(fā)現(xiàn)《說文解字》字頭使用的小篆是 字,對此有人批判夐是之訛,《字源》認為夐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稘h簡》所載人與 不誤,穴則訛作 ?!豆盼乃穆曧崱匪d從不誤,從人從穴不見,有一個 套在目上,表意不明。隸變時,只有構(gòu)件人與攴所從之又較易分辨,其余穴、目、攴字上部均扭結(jié)到一起,很難辨析解說??瑫鲏?,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jié)果。攴本手持棒以擊,作 是小篆 (suī)的隸變,所表為“行遲曳 ”,即行步遲緩、搖擺、難以舉足義,與攴相差很遠。盡管有人批判夐是 之訛,《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還是遵從社會習(xí)慣,以夐為正體,不墨守《說文》。根據(jù)《字源》的解釋, 的字形演變經(jīng)過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形成了夐這一漢字形體。
《六書正訛》中 朽正切,營求也,從人在穴上,出而有求也,會意, 聲, 火劣切,俗作敻。據(jù)此可知,敻字是 字在當時的俗字,也就是說敻是 字形演變的結(jié)果。
綜上所述,夐與敻都是 漢字形體演化的結(jié)果,關(guān)系密切。所謂異體字,是指語音、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接下來考察二者的語音和意義關(guān)系。
二、意義
異體字指的是字義、字音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通過查閱當代字典,得到夐、敻二字在當代的釋義情況。
在1986-1993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夐共收錄了六個義項,分別是遠(遼遠、久遠、深遠);高(高超、高尚、位尊);敻夐;常常;全、都;表示差別程度大,即夐異、夐別。夐還可以讀作xuàn,表營求義,《漢語大詞典》未收錄“敻”字。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曾是收錄漢字最多的大型字書,在此書中夐釋為遠;夐還可以讀作xuàn,表營求義,《中華字?!分型瑯游词珍洝皵浮弊郑稘h語大字典》未收錄“敻”字,夐釋義為遠;姓,夐還可以讀作xuàn,表營求;同矎。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敻”釋義為遠、遼闊;久遠;姓,《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未收錄“夐”字。
我們可以看到二者表遠、遼闊、久遠、姓氏義相同,在現(xiàn)代字典中,收錄夐字的占了絕大多數(shù),且夐、敻兩個字并未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本字典中,呈互補態(tài)勢。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字義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字義的歸并、分化、轉(zhuǎn)移都時有發(fā)生,下面我們追根溯源,研究夐、敻二字在古代字書中的使用和釋義情況。在歷代字典中,夐與敻字均有出現(xiàn),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進行列舉。
《廣韻》(宋)寫作 ,作營求也之義讀為許縣切,歸絢小韻,作遠也之義讀為休正切,歸 小韻?!都崱罚ㄋ危?虛政切,說文營求也,從 從人在穴上,引商書高宗夢得說,使百工 求得之傳嚴嚴穴也,徐鍇曰人與目隔穴經(jīng)營而見之,然后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
《集韻考證》根據(jù)說文解字對 進行了糾正,夐營求也,案夐偽 ,營偽 ,據(jù)說文正。也就是說《廣韻》和《集韻》中解釋的是夐字,在《廣韻》和《集韻》中,夐有兩個意義,分別是營求和遠。
《字匯》(明)夐呼眩切,音絢,說文營求也,引書夐求于野,又呼正切,音熒,姓也,又戶頂切,音炯與迥同。據(jù)《字匯》夐除了說文中提到的營求義,還做姓氏使用。
《玉篇》(南朝)夐詡政霍見二切,深遠也,營求也。
《康熙字典》(清)整理前代對于夐字的解釋。夐【字匯】呼眩切,音絢?!菊f文】營求也。又呼正切,音榮。姓也。又戸頂切。與迥同?!舅抉R相如·上林賦】儵夐遠去?!菊滞ā繑缸种?。
《正字通》(明)夐字之偽舊注音訊同說文 夐見攴部,改從夊重出,夐呼郡切,說文營求也,廣韻遠也,增韻又冠絕也,說文營求也,從 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得之傅巖。巖,穴也?!甲ⅰ叫戾|曰:“人與目隔穴經(jīng)營而見之,然后指使以求之。攴,所指畫也?!绷鶗试?遠夐絕之稱人在穴上,無義,當自為一字,今 其音義。據(jù)此說,足正徐氏之誤,或又謂夐求即營求,愚考班固引上哉夐乎?相如上林賦:儵夐遠去。 注夐迥通叢訓(xùn)遠書夐求諸野,猶言遠求諸野。諸家謂夐同營,非,篆作 正偽,從人在穴上,出而有求,會意, 聲,篆作 ,俗作敻,非?!墩滞ā分姓J為,在說文中 歸攴部,在本書中由于字形演變,已經(jīng)寫作夐,因此還歸入夊部。歸納前書籍中夐的字義,包括營求、遠和冠絕。此外我們看到《正字通》字頭使用的是夐字,最后注釋俗作敻,非。這種說法在大徐本的說文中也頻繁出現(xiàn),一般用來解釋和糾正當時出現(xiàn)的一些俗體字,也就是說敻這種漢字書寫方法至遲在明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廣泛的使用了。endprint
除了《正字通》還有一些字書也出現(xiàn)了敻這種漢字書寫方法,并將其余夐作為異體字來解釋,《增廣字學(xué)舉隅》字頭使用敻字,音絢,營求也,或作夐,又與迥字同,絢玄去聲,文彩皃,本作 。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異體字表中將夐與敻列為異體字?!稘h語大詞典》、《中華字海》、《漢語大字典》等字詞典中將攴部寫作攵部,攵與攴讀音相同,據(jù)《漢語大詞典》所載,攵同攴,《廣韻》攴,擊也,凡從攴者從攵。
在一些字書中,未收錄夐字,而收錄了敻字并進行了解釋,在這里也進行列舉?!段褰?jīng)文字》敻火衒反,營求也,從 音,人從穴省,樅目從,見詩,又火令反,見春秋傳,凡觼瓊之類皆從敻?!读鶗灐分?朽正切,營求也,從人在穴上,出而有求也,會意, 聲, 火劣切,俗作敻。
通過比較各代字書中關(guān)于敻和夐二字的釋義,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字表示的意義都集中在營求和遠兩個義項上,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古籍中,夐、敻二字字義基本相同。
三、語音
異體字不但要求意義相同,還要求語音相同,我們通過整理現(xiàn)代字典中的注音不難發(fā)現(xiàn),夐、夐二字同時具備xiòng、xuàn兩個字音,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兩字的古代語音情況。下面對上文提到的各字書中的語音進行整理。
夐
敻
由于語音因時因地變化,不同時期的字書所記載的語音也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選取同一時代記載夐、敻二字的反切進行比較。《廣韻》成書于宋代,但是采用的是《切韻》音系即唐代語音,因此將其與唐代的《五經(jīng)文字》進行對比。作營求義時,夐許縣切,敻火衒反。按照唐作藩先生《音韻學(xué)教程》的反切上下字表,反切上字許是曉母字,火也是曉母字,反切下字縣是先韻山攝合口四等韻,衒也是先韻山攝合口四等韻,也就是說作營求義講的夐和敻在當時的語音完全相同。作遠義時,夐休正切,敻火令反,反切上字休是曉母字,火也是曉母字,反切下字正是清韻梗攝三等開口韻,令也是清韻梗攝三等開口韻,也就是說作遠時夐和夐的語音也是完全相同的。盡管由于所掌握字書數(shù)量的限制,并未對各個時期兩字的語音全部進行對比,但至少在唐代時夐、敻二字的語音并無任何差別。
四、經(jīng)典中的使用情況
通過上文對二字語義和語音情況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夐和敻字的語音和意義都是相同的,可以判斷二者具有異體字的關(guān)系,但是二者孰正孰俗呢,所謂俗體字,與正體字相對,是指古今以來通俗流行,而字形在當時來說并不符合規(guī)范的漢字。可以說夐和夐在一定時期內(nèi)都是 字的俗字,分析這兩個字的構(gòu)字部件,攵同攴,《廣韻》攴,擊也?!稘h語大詞典》凡從攴者從攵。從漢字構(gòu)字部件上分析,敻更具有理據(jù)性。
理據(jù)性并不是完全確立漢字正俗與否的標準,在《說文解字》中不難見到徐鉉所注“今俗作……,非是”的俗體字,如今隨著漢字字形的發(fā)展演變成為通行的正體字,因此我們從歷代經(jīng)典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夐表遠義在歷代經(jīng)典中多次出現(xiàn),表遠義,例如:《韓詩·擊鼓》于嗟夐兮?!秴问洗呵铩こ邤?shù)》與為夐明?!杜f五代史》夐若千里,人罕造其門。漢·班固《典引》上哉夐昂?其書猶得而修也?!读簳肺簟赌巷L(fēng)》之辭,《卿云》之頌,厥義夐矣。作高超、高尚之義,例如:宋·孫奕《履齋示兒編·詩說》杜陵翁獨為詩人冠冕者,吐辭不凡,夐出塵表。清·顧炎武《介休》介君祠廟在,風(fēng)義夐難攀。
敻盡管使用的不多,但在歷代古籍中也有出現(xiàn),例如:《谷梁傳.文公十四年》過宋鄭滕薛,敻入千乘之國,欲變?nèi)酥鳌L?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在當代的字典中,多數(shù)記載和使用的也是夐字,從這一角度而言,夐似乎更符合通行漢字正字的通行標準。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陡傻撟謺钒褲h字分為正、俗、通三體,說明俗字是一種適用于民間的通俗文書,正字和俗字是輔車相依的,沒有正字,也就無所謂俗字,正字與俗字之間的關(guān)系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此看來夐、敻兩個字在歷代均在使用,當代的字詞典中也混淆使用,因此我更偏向于夐、敻二字無法區(qū)分正體與俗體,可以都視為正體字。
至于在異體字表中未涉及夐、敻二字,且歷代字書與當代字詞典也并未注意這兩個字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夐、夐二字在字形上的區(qū)別比較微小,且攵和夊這兩個部首的對立而造成字形的差別在其他漢字中并不多見,二是夐、敻使用頻率較低,不屬于常用漢字,因此,二者字形的整合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規(guī)范。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夐、敻二字是異體字關(guān)系,原因有三,一是夐與敻都是漢字形體演化的結(jié)果,關(guān)系密切,二是二者字義基本相同,且在古代字書于當代字詞典中的出現(xiàn)呈互補態(tài)勢,三是二者在歷代語音中發(fā)音均相同。
二者無法區(qū)分正體與俗體,可以同時作為正體字使用,原因在于敻更具有構(gòu)字部件的理據(jù)性,夐使用程度更高,而二者在歷代字書中二者均有出現(xiàn),且在當代仍在同時使用。
參考文獻:
[1]唐作藩.音韻學(xué)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
[2]王力.漢語音韻學(xué)[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宋)陳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