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雪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多見于青壯年, 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所致, 表現(xiàn)為虛弱、持續(xù)發(fā)燒、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且具有病程長、傳染性高等臨床特點[1]。一旦確診艾滋病, 便會導致患者心理產生一系列變化, 如焦慮、抑郁、害怕、自卑等, 直接影響其治療進展。因此, 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文分析艾滋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艾滋病患者, 患者均意識清楚, 且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向患者介紹本次研究內容, 并指導其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 30 例。對照組患者男 25 例 , 女 5 例 , 年齡 20~65 歲 , 病因包括:3例靜脈吸毒、21例性傳播例、6例其他。觀察組患者男 24例 , 女 6例 , 年齡22~68歲, 病因包括 :4例靜脈吸毒、22例性傳播例、4例其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即評估患者病情, 為其安排單人房間,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采光良好, 定期清掃消毒;與患者主動交流, 向其簡單介紹疾病相關信息(病因、臨床表現(xiàn)、危害性等), 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一個初步了解,進而緩解不良心理, 樹立面對疾病的勇氣;結合患者具體病情, 向其提供飲食指導、睡眠指導、生活指導, 確?;颊呱?、心理等方面的舒適度, 以便患者以良好的狀態(tài)接受治療及各項護理操作。
1. 2. 2 觀察組 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心理護理, 具體為:①護理人員應當注意文明用語, 端莊大方, 主動熱情, 操作熟練, 樹立良好的職業(yè)形象, 爭取患者的信任,在與患者交流期間, 認真傾聽患者自我闡述, 使其內心苦悶得以宣泄, 同時根據患者不良心理, 以點頭、手勢等行為向其提供心理支持, 或是予以有針對性的鼓勵、關心等, 拉近彼此間距離, 充分調動患者的正性情感, 增強患者主動接受治療的積極性。②采用轉移療法、音樂療法等方式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即轉移療法, 有意識地指導患者學習疾病知識、飲食療養(yǎng)知識, 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進而減輕其矛盾心理, 同時指導患者看小品, 或是向其講笑話, 以維持患者輕松愉快的心情;音樂療法, 結合患者興趣愛好提供音樂,以達到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目的。③治療期間, 注意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 必要情況下, 給予支持療法, 并向其介紹藥物治療的作用、重要性、必要性, 以及服藥后耐藥性處理等問題, 加以介紹戰(zhàn)勝病魔的實例, 進一步激發(fā)患者的求生欲望,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另外, 做好患者家屬思想工作, 使其認識到家庭支持系統(tǒng)對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的重要性, 做好督促患者定時定量服藥工作, 幫助患者克服治療期間遇到的困難,使其在輕松環(huán)境內積極配合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護理后SDS評分、SAS評分以及自我效能水平。心理狀況判定標準:以SAS、SDS為工具, 評估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況, 以50分作為評估焦慮臨界值, 以53分作為評估抑郁的臨界值, 分數越高, 焦慮抑郁越嚴重。自我效能判定標準:以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secd6)為工具, 包括溝通功能、情緒控制、癥狀管理、角色功能等, 以1~10級評分法統(tǒng)計評分, 即分值越高, 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SDS評分、SAS評分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SDS評分為(44.15±2.73)分、SAS評分為(38.27±2.43)分, 對照組SDS評分為(50.35±3.21)分、SAS評分為(48.71±2.30)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自我效能水平比較 護理后, 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為(35.31±6.57)分, 對照組自我效能評分為(27.85±5.91)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艾滋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 艾滋病病毒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 通過破壞CD4 T淋巴細胞, 造成人體喪失免疫功能。人體易感染各種疾病, 且常常伴發(fā)惡性腫瘤, 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目前, 針對該疾病的治療,全世界范圍內仍缺乏根治性藥物。因此, 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 如自卑、焦慮、抑郁、消沉、煩躁等[2,3]。隨著當前研究的深入分析, 做好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對其心理狀況的改善, 以及治療依從性、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 醫(yī)護工作者通過各種方式、途徑, 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 以達到護理目標的心理治療方法。李玉華等[4]以艾滋病患者為例, 隨機分為A組、B組, 其中A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而B組則給予心理護理, 通過分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 發(fā)現(xiàn)兩組抑郁焦慮評分均有所降低, 但B組降低程度最顯著(P<0.05), 且B組服藥依從性占比較A組高(P<0..05), 充分體現(xiàn)出心理護理干預在艾滋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與上述研究成果相符, 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利于艾滋病患者不良心理的改變, 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此外, 本研究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明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 對其治療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作者認為, 心理護理可以鼓勵患者宣泄不良情緒, 避免患者做出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同時能夠促使患者勇于面對疾病, 重新生活, 提高生活質量, 延長生存時間
艾滋病是一種傳染性、病死率極高的慢性疾病, 心理負擔重, 治療依從性差。因此, 需要對其心理狀況予以高度重視[5-8]。本文通過分析艾滋病患者心理特點,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向其進一步強化心理護理, 不僅可以穩(wěn)定患者情緒, 消除不良心理, 而且能夠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從而延長生存時間, 改善日后生活質量, 值得在艾滋病護理中大力宣傳心理護理的優(yōu)越性。
總之, 進一步強化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 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 以及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效果顯著, 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