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美玲,楊柳,侯阿嬌,郭新月,滿文靜,邢緒東,韓華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北藥基礎(chǔ)與應(yīng)用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省中藥及天然藥物藥效物質(zhì)基礎(chǔ)研究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柴胡為傘科植物柴胡(BupleuremchinenseDC)或狹葉柴胡(Bupleure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1]。柴胡是常用解表藥,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作為我國傳統(tǒng)常用中藥,已有2 000余年的應(yīng)用歷史,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上品。并被記錄總結(jié)在歷版《中國藥典》和《中藥大辭典》中。柴胡屬植物種類繁多,《中國植物志》中記載:全球約120余種,我國有42種,17變種,7變形[2]。廣泛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主產(chǎn)于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及甘肅等地[3]。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4]、寒熱往來、瘧疾[5]、肝郁氣滯[6]、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抗驚厥[7]、抗炎[8]、抗抑郁[9]、抗癲癇[10]、抗腫瘤[11]等。自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柴胡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將近年來柴胡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行綜述,為更好的開發(fā)利用柴胡提供參考。
柴胡主要含有柴胡皂苷、揮發(fā)油(丁香酚等)、多糖、黃酮、甾醇等成分,還含多元醇、香豆素、木脂素、脂肪酸(油酸、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等)、色氨酸、木糖醇、尿苷、腺苷和微量元素等。
柴胡皂苷類為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2015版《中國藥典》中注明,對于柴胡的質(zhì)量控制,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總含量不得少于0.3%。由此可見,柴胡皂苷是柴胡質(zhì)量控制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被研究最多的一種活性化合物。黃海強[12]采用現(xiàn)代色譜方法對柴胡活性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并應(yīng)用IR、ESI-MS、1D NMR、2D NMR和EI-MS等光譜學方法對柴胡活性化學成分進行鑒定,得到12個柴胡皂苷類化合物。分別為: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4、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f、2-O″-乙酰柴胡皂苷a、3″-O-乙酰柴胡皂苷a、6″-O-乙酰柴胡皂苷a、3″-O-乙酰柴胡皂苷d、6″-O-乙酰柴胡皂苷d、2″-O-乙酰柴胡皂苷e。首次實現(xiàn)了柴胡皂苷的在線檢測。梁鴻等[13-14]從柴胡根醇提取液的正丁醇部分分離得到3個化合物,分別是:柴胡皂苷q-1、3″-O-乙酰柴胡皂苷d、3″-O-乙酰柴胡皂苷b2;從柴胡根乙醇提取液的乙酸乙酯部分得到一種新化合物:柴胡皂苷v。迄今為止,已存在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1、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b3、柴胡皂苷b4、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f、柴胡皂苷o、柴胡皂苷g、柴胡皂苷k、柴胡皂苷m、柴胡皂苷n、柴胡皂苷p、柴胡皂苷q、柴胡皂苷S1、柴胡皂苷S3、柴胡皂苷S4、柴胡皂苷v,羥基柴胡皂苷a、羥基柴胡皂苷c,3″-O-乙?;窈碥誥、3″-O-乙酰基柴胡皂苷d、3″-O-乙?;窈碥誦2,6″-O-乙?;窈碥誥、6″-O-乙酰基柴胡皂苷d、,2″-O-乙?;窈碥誦2、前柴胡皂苷元A、前柴胡皂苷元D、前柴胡皂苷元F、前柴胡皂苷元G、前柴胡皂苷元H、丙二乙酸單酰基柴胡皂苷a、丙二乙酸單酰基柴胡皂苷d,大葉柴胡皂苷I等150多種柴胡皂苷[15-19]。
揮發(fā)油也是柴胡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20]、解熱[21]、利膽、保肝等藥理作用。柴胡不同提取方法對柴胡中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較大,同時不同種類柴胡及柴胡不同部分揮發(fā)油含量也各不相同。張博文[22]等采用Box-behnken響應(yīng)面法對實驗進行設(shè)計,采用超聲法對提取的揮發(fā)油進行GC-MS分析,共鑒定出1,2-二甲基環(huán)戊烷、甲基環(huán)己烷、庚烷等46種化合物。李秀琴[23]等應(yīng)用4種提取方法(水蒸氣蒸餾法、蒸餾法、藥典法、超臨界流體萃取法)對柴胡中揮發(fā)油成分進行提取鑒定,共鑒定出64種化合物,其中含量較高的有:已醛、戊酸、已酸、順-里哪醇氧化物、庚酸、辛酸、2,4-癸二烯醛、8-甲基-1-十一烯、3-壬酸-2-酮、二氫化-5-戊基-2(3H)呋喃酮、百里氫醌二甲醚、反-4-十一烯醛、n-十六烷酸、油酸等。閆捷[24]等對不同柴胡以及柴胡不同部位的揮發(fā)油成分進行分析鑒定。結(jié)果表明,不同柴胡中所含揮發(fā)油成分各不相同,同一批柴胡的不同部分所含柴胡也各有差異。其中,北柴胡中氧化石竹烯、月桂醛、斯巴醇、乙酸十二烯基酯含量較高;馬爾康柴胡中鐮葉芹醇、2-正戊基呋喃含量較高。由此可見揮發(fā)油成分的復(fù)雜性,究竟哪種揮發(fā)油在體內(nèi)發(fā)揮藥理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長期以來,柴胡習慣于以根入藥,但其地上部分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病毒、增強免疫力等多種藥理活性,迄今為止,在柴胡中發(fā)現(xiàn)的黃酮類成分有:蘆丁(5,7,3′,4′-四羥基黃酮醇-3-O-蕓香糖苷)、異鼠李素、異鼠李素-3-O-葡萄糖苷、異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異鼠李素-3-O-β-D-蕓香糖苷、山奈苷(山奈酚-3,7-雙鼠李糖苷)、山奈酚、山奈酚-7-鼠李糖苷、山奈酚-3-O-β-L-阿拉伯糖苷、山奈酚-3-O-β-D-蕓香糖苷、山奈酚-7-O-β-L-鼠李糖苷、山奈酚-3-O-β-L-呋喃阿拉伯糖-7-O-β-L-呋喃鼠李糖、山奈酚-3-O-β-L-呋喃阿拉伯糖苷-7-O-β-L-吡喃鼠李糖苷、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L-阿拉伯糖苷、曲克蘆丁、黃芩苷、廣寄生苷(5,7,4′-三羥基-3′-甲氧基黃酮醇-3-O-β-L-阿拉伯呋喃糖苷)、水仙苷(5,7,4′-三羥基-3′-甲氧基黃酮醇-3-O-蕓香糖苷)、蕓香苷、蕓香苷(槲皮素-3-蕓香糖苷)、水仙苷(異鼠李素-3-蕓香糖苷)、柴胡色原酮酸、柴胡色原酮A、7-羥基-2,5-二甲基-色原酮、葛根素,7,4′-二羥基-異黃酮-7-O-β-D-葡萄糖苷、仙人掌苷、大豆苷、葛根苷等[25-29]。
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對柴胡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柴胡中多糖類成分具有抗輻射、抗病毒、抗?jié)?、降血脂、增強免疫力等藥理作用,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肝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亦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有文獻報道:柴胡多糖主要由1-D-核糖、2-L-阿拉伯糖、3-D-木糖、4-D-半乳糖、5-D-甘露糖、6-D-葡萄糖、鼠李糖等單糖構(gòu)成[26]。顏軍[30]等應(yīng)用水提法對柴胡中多糖成分進行提取,在DEAE纖維素柱上進行分離,采用凝膠滲透色譜法測定柴胡多糖的分子量,應(yīng)用薄層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研究其單糖成分。實驗結(jié)果表明,該糖的分子量為67 836,是由5種單糖構(gòu)成的雜多糖。肖炳坤[31]等采用氣相色譜法對柴胡多糖組分進行測定,用面積歸一化法得到各組分的峰面積百分比,實驗結(jié)果表明,柴胡多糖的主要單糖組分為阿拉伯糖與半乳糖,為柴胡抗輻射植物藥理學研究提供參考價值。關(guān)皎[32]等在490 nm波長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法對柴胡中多糖成分進行測定。測得柴胡中多糖的平均含量為15.8%。表明可用該方法提取率高,可以用來測定柴胡中多糖含量。
從柴胡中分離得到的香豆素一般為簡單香豆素類,包括:isoscoparome、脫腸草素(Herniarin)、7-(3-methyl-2-butenyloxy)-6-methoxycoumarin、Angelicin(7,8-furanocoumarin)、莨菪亭(Scopoletin)、Prenyletin、七葉亭(Aesculetin)、白蠟素亭(Fraxetin)、蒿屬香豆素(Scoparone)、6,7,8-trimethoxycoumarin、白檸檬素(Limettin citropten)、吡喃香豆素的雙酯Anomalin等[33]。
甾醇類是柴胡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解熱等藥理作用,亦可作為評價柴胡質(zhì)量指標之一。柴胡中的甾醇類成分主要包括:β-菠甾醇(β-spinasterol)、豆甾-7-烯醇(Stigmast-7-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菠甾醇葡萄糖苷(β-spinasterol glucoside)、豆甾-7-烯醇葡萄糖苷(Stigmast-7-enol glucoside)、麥角-7-烯醇葡萄糖苷(Ergost-7-enol glucoside)、赪桐甾醇(Clerosterol)等[34]。
多炔類是柴胡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張峰[35]等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聯(lián)二極管陣列檢測器對柴胡中8種多炔類化合物進行含量測定。結(jié)果表明,該方法能簡單有效評價柴胡中多炔類成分,為柴胡中多炔類成分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迄今為止,報道過的柴胡中多炔類化合物包括:(2Z,8Z,10E)-2,8,10-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2Z,8E,10E)-2,8,10-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2Z,8Z,10E)-2,8,10-十七烷三烯-4,6-二炔-1-醇、柴胡炔醇、柴胡酮醇、乙酰柴胡毒素、柴胡毒素、(2E,8E,10E)-2,8,10-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2Z,8E,10E)-2,8,10-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乙酯、(2E,8E,10E)-2,8,10-十五烷三烯-4,6-二炔-1-醇乙酯、(2E,8E,10E)-2,8,10-十七烷三烯-4,6-二炔-1-醇。(2E,4E,8E,10E)-十七碳四烯-6-炔-1-醇乙酯、(2E,4E,9Z)-十七碳三烯-6炔-1-醇乙酯、(2E,4E,9Z)-十八碳三烯-6-炔-1,18-二醇乙酯、(7E,9E,15E)-17-羥基-十七碳二烯-11,1-二炔-4-酮、(2Z,9Z)-十五碳二烯-4,6-二炔-1-醇、(2Z,9Z)-十七碳二烯-4,6-二炔-1-醇、(2Z,8Z,10E)-1-羥基-十七碳三烯-4,6-二炔-14-醇乙酯、(2Z,8Z,10E)-十七碳三烯-4,6-二炔-1,14-二醇、(2Z,8Z,10E)-14S-羥基十七碳三烯-4,6-二炔-1-醇乙酯、(2Z,9Z)-十八碳二烯-4,6-二炔-1,18-二醇、(2Z,8E,10E)-十七碳三烯-4,6-二炔-1-醇、(2E,4E,9Z)-十八碳三烯-6-炔-1,18-二醇、(2E,4E,9Z)-1-羥基十八碳三烯-6-炔-18-醇乙酯等。
柴胡中除上述成分外還含有色氨酸(Tryptophan)、木糖醇(Xylitol)、尿苷(Uridine)、腺苷(adenosine)、木脂素(Lignans)等化合物和Ca、Al、Fe、Co、Mg、Hg、Cu、Mn、Zn等微量元素。
免疫調(diào)節(jié)是指免疫系統(tǒng)中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之間,以及與其他系統(tǒng)如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免疫應(yīng)答以最恰當?shù)男问骄S持在最適當?shù)乃?。近年來,有報道稱,從柴胡根系中分離出來的多糖可減弱脂多糖引起的小鼠急性肺損傷,同時在BALA/c小鼠中對彎曲桿菌誘導(dǎo)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影響。由此可見,從柴胡中提取的多糖類成分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王岳鑫[36]等將BALB/c小鼠分為燒傷組、燒傷加銅綠假單胞菌組、燒傷加銅綠假單胞菌加柴胡多糖治療組,于燒傷后0、3、5、7日處死。采集BMCs、肝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采用流式細胞儀對樹突狀細胞進行分離,并測定其表型的變化。利用CBA分析炎癥因子水平。對BMCs、肝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進行細胞治療,探討區(qū)域器官免疫的保護作用。結(jié)果顯示,柴胡多糖能以劑量依賴性的方式降低燒傷膿毒癥的致死率,顯著增加骨髓和肝臟中CD11c-CD45RBhighDCs的百分比以及BMCs和肝細胞的數(shù)量。在PBD7上BMCs、肝細胞和CD11cCD45RB DCs的細胞治療可對膿毒癥小鼠具有保護作用。柴胡多糖通過其對BMCs的免疫再分布的作用,表現(xiàn)出其在促進燒傷后膿毒癥愈合的潛力,特別是通過在BM和非免疫器官中CD11-cCD45RBhighDC細胞分化,引起晚期膿毒癥的免疫逆轉(zhuǎn)從而有效地恢復(fù)晚期膿毒癥的免疫平衡。以上實驗可以證明,柴胡具有很好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擁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在中國,柴胡被廣泛用于治療抑郁癥和焦慮癥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端幤坊x》則曰:“味微苦,主疏肝。”故柴胡能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總皂苷是銀柴胡的主要成分。β-氨基-3-羥基-5-甲基-4-異惡唑丙酸(AMPA)受體及其哺乳動物雷帕霉素(mTOR)信號通路的靶點誘導(dǎo)突觸成熟,可能參與抑郁癥的突觸改變。孫秀平[37]等對總皂苷治療慢性皮質(zhì)酮誘導(dǎo)小鼠的抗抑郁焦慮作用進行研究。研究了總皂苷對突觸蛋白表達和AMPA受體-mTOR信號通路改變的影響。與對照組相比,總皂苷降低了FST的靜止時間,在小鼠慢性皮質(zhì)酮治療模型中顯示抗抑郁和抗焦慮作用,增加海馬突觸蛋白(突觸-1和突觸后密度蛋白95)的表達。免疫組化分析顯示,總皂苷顯著增加了海馬CA3的突觸-1表達,還增加了GluR1 Ser 845 (AMPA受體亞基)及其下游調(diào)控因子細胞外信號調(diào)節(jié)激酶(ERK)、蛋白激酶B(Akt)和mTOR的海馬磷酸化表達。結(jié)果表明,總皂苷產(chǎn)生抗抑郁和抗焦慮作用,增加突觸蛋白的表達,而突觸蛋白的表達通過AMPA受體的誘導(dǎo)和隨后的mTOR信號通路進行調(diào)節(jié)。吳丹[38]等通過構(gòu)建柴胡活性成分-作用靶點網(wǎng)絡(luò)藥理學對柴胡抗抑郁機制進行研究,通過靶點通路分析結(jié)果可知,柴胡抗抑郁的靶點主要涉及MAPK、Fox O、Rap1、PI3K-AKT、neurotrophin等信號通路。對5個重要靶蛋白進行分子對接驗證,驗證了預(yù)測靶點的可靠性,也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
柴胡皂苷是一種從柴胡中提取的一類化合物,廣泛應(yīng)用于肝纖維化等肝臟疾病的治療。之前有文獻報道,BMP-4刺激了肝臟中平滑肌β-肌動蛋白(β-SMA)的表達。王曉彤[39]等對柴胡皂苷a對人肝星狀細胞(HSC)激活過程中BMP-4表達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將LX-2細胞與胎牛血清在DMEM/F12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濃度的柴胡皂苷a對LX-2細胞進行處理。柴胡皂苷a處理LX-2細胞后,BMP-4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明顯抑制。柴胡皂苷a顯著抑制LX-2的增殖,而BMP-4對LX-2的增殖無明顯影響。BMP-4提高了LX-2中β-SMA的表達,而柴胡皂苷a減少了β-SMA表達。此外柴胡皂苷a可以中和BMP-4對α-SMA表達的影響。柴胡皂苷d也抑制BMP-4的表達,但不抑制NG。結(jié)果表明,柴胡皂苷可下調(diào)BMP-4表達,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因此,柴胡皂苷a可用于治療BMP-4表達升高的肝病。有學者對柴胡皂苷c、d的細胞毒性和抗乙肝病毒(HBV)活性進行評估[40],結(jié)果顯示,柴胡皂苷c具有抑制HBV DNA復(fù)制的活性,這種抑制作用不是由于柴胡皂苷c的細胞毒性或其對乙型肝炎病毒轉(zhuǎn)染的人肝癌細胞(2.2.15細胞)增殖的影響。柴胡皂苷d在2.2.15細胞上表現(xiàn)出細胞毒性,但對HBV增殖無抑制作用,是通過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7誘導(dǎo)細胞凋亡,進而導(dǎo)致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裂解。在HepG2細胞暴露于柴胡皂苷d 6 h以上后,DNA裂解明顯,該研究結(jié)果,表明柴胡皂苷c具有抗HBV活性,柴胡皂苷d對人肝癌細胞具有強大的細胞毒性。由于柴胡皂苷c的藥效大于3TC,因此值得作為一種潛在的新型體內(nèi)抗HBV藥物進一步研究。
惡性腫瘤是世界上導(dǎo)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41],某些中草藥可以抑制癌細胞的體外或體內(nèi)增殖。柴胡丙酮提取物對A549人肺癌細胞的增殖具有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柴胡丙酮的提取物可以通過抑制端粒酶活性和激活細胞凋亡來抑制肺癌細胞的增殖。另有文獻表明[42],從柴胡中提取的RBIaii對攜帶肉瘤的小鼠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活性。此外,RBIaii還能誘導(dǎo)淋巴細胞釋放干擾素-γ。該研究表明,柴胡提取物不僅能激活巨噬細胞,而且還能激活T細胞,因為IFN-7主要是從活化的T細胞中釋放出來。柴胡對IFN-7和IL-2等細胞因子的內(nèi)源性誘導(dǎo)作用是柴胡體內(nèi)抗腫瘤活性因素之一,RBIaii的免疫刺激活性可以部分揭示柴胡在體內(nèi)的抗腫瘤活性。有研究表明[43],柴胡皂苷可通過誘導(dǎo)腫瘤細胞凋亡來發(fā)揮其抗腫瘤的作用,其中柴胡皂苷d可通過誘導(dǎo)Fas和FasL的表達促進細胞凋亡;通過MTT法檢測,柴胡皂苷d可使A549肺癌細胞的存活率降低,同時抑制肝癌HepG2細胞的增殖來誘導(dǎo)細胞凋亡;柴胡皂苷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凋亡基因的表達來調(diào)控細胞凋亡,其中柴胡皂苷b可使TNF-β表達降低,柴胡皂苷d可通過調(diào)節(jié)Fas/FasL、Bax、Bcl-2等基因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dǎo)細胞凋亡;柴胡皂苷d還可以通過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3和半胱氨酸蛋白酶7誘導(dǎo)細胞凋亡,進而導(dǎo)致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裂解誘導(dǎo)細胞凋亡。柴胡皂苷還可通過阻滯細胞分裂周期、誘導(dǎo)癌細胞分化來實現(xiàn)細胞凋亡。柴胡皂苷抗腫瘤的作用機制還有: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環(huán)氧合酶的表達來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逆轉(zhuǎn)腫瘤細胞多藥耐藥;抑制腫瘤轉(zhuǎn)移;抑制腫瘤細胞血管生成;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等。
柴胡苦涼,入少陽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主寒熱邪氣。”《珍珠囊》則曰:“去往來寒熱,膽痹,非柴胡稍子不能除?!薄侗静萁?jīng)疏》曰:“柴胡,為少陽經(jīng)表藥。”少陽經(jīng)行半表半里。少陽受邪,邪并于陰則寒,邪并于陽則熱,柴胡為少陽專藥,氣質(zhì)輕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從外解。故有和解少陽之功效。如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小柴胡湯證,用柴胡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鄙嗵Ρ“?,脈弦,此乃邪在少陽半表半里,樞機不利,正邪分爭所致。以柴胡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用黃芩清少陽相火,佐人參、甘草、生姜、大棗。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濺汗出而解?!辈窈藷峁δ芘湮榘╗44]:柴胡配伍葛根,適用于癌性發(fā)熱;柴胡配伍桂枝,適用于外感發(fā)熱;柴胡配伍黃芩,和解少陽,適用于多種邪熱;柴胡配伍前胡,解表散熱;柴胡配伍龍膽草,清瀉實熱;柴胡配伍地骨皮,退虛熱;柴胡配伍大黃,可以降低感染家兔第三腦室灌流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影響中樞環(huán)核苷酚的水平,從而達到退熱目的;柴胡配伍升麻,清陽以退陰火,可降低腦脊液前列腺素和丘腦下部-視前區(qū)(PO/AH)組織cAMP含量,退熱作用與調(diào)節(jié)體溫中樞有關(guān)。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中丁香酚、己酸、β-十一酸內(nèi)酯以及對甲氧基苯乙酮等揮發(fā)油類成分和皂苷類成分具有解熱作用。這些成分對酵母、發(fā)酵牛奶、大腸埃希菌、傷寒桿菌、副傷寒疫苗、傷寒等所引起的發(fā)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而且還能使正常動物體溫降低。李潔[45]等研究柴芩配伍對2,4-二硝基苯酚及細菌內(nèi)毒素所致大鼠發(fā)熱的退熱作用。研究結(jié)果表明,柴芩退熱顆粒對2,4-二硝基苯酚及細菌內(nèi)毒素所致大鼠發(fā)熱均有降溫作用,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1β(IL-1β)、和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β(TNF-β)含量,對大鼠實驗性高熱模型有較好解熱作用。
霍夢逸[46]等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蛋清致SD大鼠足趾腫脹實驗,觀察柴胡的抗炎作用。結(jié)果表明,在柴胡中揮發(fā)油可使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和蛋清致大鼠足趾腫脹度顯著降低,可見柴胡中揮發(fā)油成分是抗炎,解熱,鎮(zhèn)痛的主要物質(zhì)基礎(chǔ)。吳歡歡[47]等在加味小柴胡湯酚酸類物質(zhì)部位和苷類物質(zhì)部位分離鑒定了20種化合物,其中10種原型成分,10種代謝成分均具有抗菌抗炎作用。酚酸類物質(zhì)部位可以使小鼠耳腫脹程度明降低,皂苷類物質(zhì)部位、多糖部位均可以使大鼠足趾腫脹度減輕。敖亮[8]等采用硅膠、MCI、反向色譜柱對柴胡95%乙醇提取物進行提取分離,所得到的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腎上腺素B、腎上腺素A、1-乙?;?β-卡巴林、1,2,3,4-四氫-1,3,4-三羥基-β-卡巴林、蒲公英素A等化合物可抑制脂多糖(LPS)誘導(dǎo)的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細胞釋放的促炎因子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β,結(jié)果表明,6種化合物對脂多糖(LPS)誘導(dǎo)的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炎癥模型有較強抗炎活性。張瑩[48]等以膠原致大鼠關(guān)節(jié)炎為動物模型,在不同時間點應(yīng)用ELISA法測定大鼠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β、白介素6、白介素10的含量。實驗結(jié)果顯示,小柴胡湯可使大鼠踝關(guān)節(jié)炎指數(shù)明顯降低,炎性細胞浸潤、滑膜細胞增生、滑膜組織水腫顯著改善。腫瘤壞死因子β、白介素6濃度顯著降低、白介素10濃度升高。結(jié)果表明,通過影響腫瘤壞死因子β、白介素6、白介素10等炎癥因子的表達,小柴胡湯對關(guān)節(jié)炎大鼠有較強的抗炎作用。
柴胡作為傳統(tǒng)中藥材在中國廣泛應(yīng)用2 000余年,各位學者對于其化學成分以及藥理作用研究已經(jīng)較為深入,為臨床應(yīng)用提供很大的幫助。然而關(guān)于柴胡的開發(fā)利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的工藝,藥理作用機制的闡述,炮制品活性成分的含量變化,生物活性成分對應(yīng)的靶點以及作用通道。相信隨著化學及藥理工作的不斷深入,將會提取出更多的有效成分并闡明其作用機制、作用靶點以及作用通道,充分發(fā)揮柴胡的臨床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