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麗
甲狀腺切除術是外科手術中常見的頭頸部術式之一, 該術式分為全切除術和大部分切除術。主要適用于限于一側葉的多發(fā)性甲狀腺腺瘤, 占據一側葉的巨大腺瘤或囊腫、使正常甲狀腺組織結構不復存在, 較小孤立性結節(jié)、經病理證實為原位癌者。在麻醉方式選擇上, 常有頸叢麻醉、全身麻醉(全麻)、局部麻醉(局麻)聯(lián)合頸叢阻滯麻醉等麻醉路徑。由于頸部手術需要患者長期保持頭部過度仰伸的狀態(tài), 以往采用頸叢麻醉或局麻聯(lián)合頸叢阻滯麻醉, 常易造成患者較為強烈的疼痛感或不適感, 使得該麻醉方式被逐漸淘汰, 更多患者更容易接受全麻的麻醉方式[1]。但全麻方式的選擇也同樣增加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如何選擇相對安全有效的麻醉藥物和麻醉路徑, 是目前全麻術式面臨的問題。本研究選取40例入院行甲狀腺切除手術患者, 通過比較分析法, 評價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的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F(xiàn)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需進行甲狀腺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單發(fā)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18例, 單側甲狀腺腺瘤22例;男24例, 女16例;年齡36~58歲, 平均年齡(48.51±4.89)歲。利用完全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2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給予常規(guī)圍手術方案, 包括禁食8 h以上, 常規(guī)護理和術前準備。兩組患者手術開始前30 min進行麻醉誘導(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鈉注射), 在行氣管插管前給予靜脈注射0.08 mg/kg咪達唑侖、維庫溴銨0.1 mg/kg、異丙酚2 mg/kg。待兩組患者成功插管并完成麻醉誘導后, 對照組采用靜脈泵注異丙酚為主酌情追加瑞芬太尼維持麻醉法[異丙酚7 mg/(kg·h), 酌情給予瑞芬太尼0.1 mg維持麻醉]。觀察組采用靜脈泵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瑞芬太尼 0.1 μg/(kg·min), 異丙酚 7 mg/(kg·h)][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完成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清醒時間、拔管后15 min心率, 同時觀察是否存在躁動、咳嗽等術后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麻醉情況比較 對照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為 (8.24±1.24)min, 清醒時間為 (11.55±3.42)min, 拔管后15 min心率為(86.4±6.9)次/min;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為(6.31±2.11)min, 清醒時間為(7.14±2.32)min, 拔管后15 min心率為(71.8±7.5)次/min;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清醒時間、拔管后15 min心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發(fā)生拔管后躁動14例, 咳嗽13例(其中兩者均發(fā)生12例),術后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15/20);觀察組術后發(fā)生拔管后躁動5例, 咳嗽6例(其中兩者均發(fā)生4例), 術后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5.0%(7/20)。觀察組患者術后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甲狀腺疾病外科就診率明顯提高, 其中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在甲狀腺疾病中高居首位, 而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 可能與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繼發(fā)有關[3]。甲狀腺切除術是目前甲狀腺外科治療中常選擇的治療方式, 主要適應證為局限在單側葉的多發(fā)性甲狀腺腺瘤、巨大腺瘤、囊腫, 較小孤立性結節(jié)或造成正常甲狀腺組織結構不全的甲狀腺疾病以及臨床確診為原位癌患者。對患者進行手術時, 由于患者常被迫選取頸部過度仰伸的體位, 加之在圍手術期間患者容易出現(xiàn)恐懼、焦慮、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 再者在手術過程中由于對甲狀腺組織的刺激, 易造成甲狀腺素過度分泌, 出現(xiàn)交感神經興奮, 甚至出現(xiàn)一過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既往在頸部手術中多選擇頸叢阻滯麻醉等局麻方法, 但隨著人們對手術治療要求提高, 近年來多選擇全麻下進行手術[4]。但全麻同樣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如在麻醉師可以引起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反應, 因此血壓升高等應激反應[5]。如果麻醉效果不理想, 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 能夠造成出血、牽拉發(fā)應等并發(fā)癥, 造成患者血中甲狀腺激素水平一過性升高, 造成不同程度的氣管牽拉性損傷的發(fā)生。
因此尋找一種麻醉效果佳、不良反應少的全麻路徑, 是目前臨床麻醉的理想目標。伴隨臨床醫(yī)學專家對于手術中麻醉藥物的不斷分析與使用研究, 目前在甲狀腺切除術的全麻過程中普遍選擇瑞芬太尼、異丙酚等藥物進行麻醉。瑞芬太尼化學名為4-(甲氧羰基)-4-[(1-氧丙基)苯氨基]-1-哌啶丙酸甲酯, 臨床上主要用于全麻誘導和全麻中維持鎮(zhèn)痛。瑞芬太尼為芬太尼類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 在人體內可在1 min左右迅速達到血-腦平衡, 在組織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有起效快, 但維持時間短的特點。由于瑞芬太尼的水解速度快, 所以能夠使患者快速蘇醒、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異丙酚是一種快速強效的全麻劑, 其臨床特點是起效快, 持續(xù)時間短, 蘇醒迅速而平穩(wěn), 不良反應少, 該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麻醉及重癥患者鎮(zhèn)靜。異丙酚具有高親脂性, 具有從血液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周圍組織快速分布的特點。有大量文獻報道, 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的麻醉方式可在臨床麻醉中使用[6-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對甲狀腺切除者進行全麻, 術后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清醒時間、拔管后15 min心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異丙酚為主酌情追加瑞芬太尼維持麻醉法。說明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優(yōu)于單純使用異丙酚為主的麻醉方案。
綜上所述, 在對甲腺切除術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異丙酚的全麻方式, 能在保證臨床麻醉效果的基礎上, 縮短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清醒時間, 有效避免拔管后心律失常發(fā)生,同時能夠減少如躁動、咳嗽等不良發(fā)應事件的發(fā)生。證明該聯(lián)合方案具有較好的使用安全性及應用價值, 建議在臨床麻醉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