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本才讓 普曾扎西
(青海省藏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寧隆病是藏醫(yī)三因學及隆、赤巴、培根中因“隆”失調,出現(xiàn)神經功能紊亂、失眠、頭痛頭昏、渾身沒勁、胸悶、心情壓抑、煩躁、愛發(fā)脾氣、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自言自語、終日緊張或哭或笑、心悸、盜汗、瘙癢、腰痛、渾身不舒服、耳鳴、幻想幻聽不能自控、平時經常出現(xiàn)嘆氣樣呼吸等癥狀的一種心理疾病。其沒有器質性病變,癥狀繁多易變、易復發(fā)、預后療效不顯著;此類疾病運用藏醫(yī)緩瀉療法(柔導瀉)合并口服八味沉香散加六味安消散治療療效極為顯著,預后良好。
1.1 總體思路:按照藏醫(yī)理論辨證結果及臨床表現(xiàn)為指標依據運用藏醫(yī)緩瀉療法(柔導瀉)合并口服八味沉香散加六味安消散為治療方法,對寧隆病有獨特療效,從而提高了寧隆病的治愈率。
1.2 病源:選擇門診與住院患者45例觀察臨床療效。
1.3 治療方法
1.3.1 準備:50ml注射器,肥羊肉湯加川木香、蓽茇、柏樹葉、光明鹽、訶子研末,大黃熬好放涼之溫度適宜,小號腸管、彎盤、止血鉗、潤滑劑、棉簽、衛(wèi)生紙、治療巾、10cm高的小枕、溫度計、手套、灌腸袋。檢查用物、手套大小合適、在有效期內、包裝完好無破損,肛管、棉簽在有效期內、包裝完好無破損,物溫度適宜。
1.3.2 實施:①備齊用物至床旁,查看床頭卡,治療卡、核對床號、姓名。 ②患者雙膝屈曲,臀移至床沿,上腿彎曲,下腿伸直微彎。③注意保暖,將橡膠單與治療巾墊于臀下,墊小枕于橡膠單下以抬高臀部10cm。④戴手套,檢查藥液溫度,注洗器抽吸藥液,連接肛管,潤滑肛管前端,排氣,夾緊肛管并放于清潔彎盤內,彎盤置于臀下。 ⑤左手用衛(wèi)生紙分開臀部顯露肛門,右手持血管鉗前端輕輕插入15cm松開血管鉗,緩慢的推入藥液。 ⑥邊推藥液邊詢問患者感覺。 ⑦藥液灌畢夾緊肛管分離注洗器,抽5~10ml溫開水從肛管緩緩注入。 ⑧推完藥液分離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緊肛管用衛(wèi)生紙包住肛管拔出置彎盤內,用衛(wèi)生紙輕柔肛門處。⑨患者屈膝仰臥待10~15分鐘后再取出小枕、橡膠單和治療巾。⑩操作完畢,整理床單位協(xié)助患者整理衣著,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記錄。端治療盤于治療車上用物按規(guī)定處理洗手。
此療法按患者體質運用1~3次,1次/天。合并口服藥物(八味沉香和六味安消散以1:1的比率合到一起)服用15~20天,1次服用1~2勺。
顯效:所有體征消失,藏醫(yī)三診(脈診、尿診、舌診)正常;有效:個別體征有所減輕或未完全消失,藏醫(yī)三診好轉;無效:體征增多或有所加重。
治療周期為2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5~20天,觀察病例為45例患者。顯效率達78%,有效率達16%,無效率達6%,總有效率達94%。
藏醫(yī)緩瀉療法是藏醫(yī)《四部醫(yī)典》中記載的傳統(tǒng)特色療法之一。是運用藏醫(yī)學理論和藏醫(yī)臨床思維方式將藥末加入油脂或肉湯制成藥液,注入肛門灌腸,使病邪隨大便排出的一種治療方式,其主要特點為操作簡單療效顯著。藏醫(yī)緩瀉療法在《月王藥診》中有專章敘述灌腸療法。在此運用的方子是用于治療隆病的柔導瀉方,有平隆清熱等功效,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