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陽
(武警浙江省總隊杭州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是指持續(xù)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其可能存在的結局有穩(wěn)定、惡化或失代償,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1]。目前臨床上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顯療效,本文通過對比的方式探討了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在所選取的研究對象中,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齡(55.7±4.3)歲;心功能Ⅱ級的患者有61例,心功能Ⅲ級的患者有39例。同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的對比,具有可比性,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的臨床治療,給予利尿劑、ACE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同時聯(lián)合血管擴張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以及強心苷進行輔助治療[2]。而觀察組則是在此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進行治療,一日一次,一次10mg。
整理收集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基本資料,主要包括病因病情、心臟超聲檢查結果、心功能等級等,并結合醫(yī)生診斷,將患者的心功能分為3個等級:Ⅰ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心力衰竭的癥狀;Ⅱ級: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有心力衰竭的癥狀;Ⅲ級:在日常生活中有心力衰竭的癥狀。對患者進行6min步行實驗,并對患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等指標進行Meta分析[3]。
采用SPSS 24.0系統(tǒng)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用百分數(shù)或是[n(%)]來表示,用t來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來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到明顯的好轉,其中,對照組心功能Ⅰ級的患者明顯低于觀察組,心功能Ⅲ級患者明顯高于觀察組,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n(%)]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6min步行實驗對比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等指標較對照組均有所下降。其中,總膽固醇降低0.99[(CI)0.82-1.1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0.63[(CI)0.41-0.85];C反應蛋白降低4.46[(CI)3.58-5.35];白細胞介素6的表達水平降低21.33[(CI)6.12-38.5];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水平降低 0.35[(CI)0.11-0.59]。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體滯留和乏力,可由多種病因造成,治療也是十分困難的。使用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膽固醇含量,改善患者心肌細胞的功能,促進心肌細胞中新生血管生成;抑制白細胞介素6與腫瘤壞死因子α的釋放,緩解心力衰竭的程度;激活血管緊張素Ⅱ,改善心肌的收縮舒張能力[4]。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的方式對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探討,其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到明顯的好轉,其中,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等指標較對照組均有所下降。
綜上所訴,他汀類藥物可通過降低心肌促炎細胞因子與C反應蛋白表達水平,來延緩慢性心力衰竭的進程,從而達到有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1]孟凡強.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13):6-8.
[2]王俊鋒.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6,(14):48.
[3]董改英.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1,(16):17-20.
[4]李越凡.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