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波
各種紅色之中,我似乎是最愛洋紅。
傳統(tǒng)的大紅,紅得有莊嚴的意思在里面,總像是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樣子。面對大紅,仿佛神靈在側(cè),你不敢貿(mào)然言語。大紅也喜氣,但那喜氣里有一種不可冒犯的凜然,蘊含著秩序感。說到底,大紅令人拘謹。
洋紅就不一樣了。洋紅,紅得明媚,熱鬧,很有一股撲面的民風(fēng)。洋紅像膽子大的花兒,可以亂開,春天開,冬天開,早上開,晚上開,山頂上開,溪水邊開。哪里都可以熱鬧,隨時都可以熱鬧,一路繽紛沒關(guān)系,沒人拿眼睛唬著你。
從前,在我們鄉(xiāng)下,做喜事,最喜歡用洋紅了。
小孩子出世,年輕的爸爸要到親戚家報喜,報喜時要送上喜蛋。紅紅的喜蛋,蛋殼上染了洋紅。小孩子還沒出世,鄉(xiāng)下的外婆已經(jīng)在準備小孩子的衣物了,從里到外,從頭到腳,穿的戴的,一應(yīng)準備齊全。還會準備一大疊尿布,是白土布做的,裁成兩尺見方的方塊,染上洋紅。
我記得,從前我奶奶經(jīng)常會給小雞的雞毛染上洋紅。那時的鄉(xiāng)下,每到春天,幾乎家家都會孵上一兩窩小雞,這樣,左鄰右舍的小雞們在一起吃草啄蟲時容易混淆,為了分辨出自家的小雞,我奶奶就會買一點洋紅放進碗里,然后一只只地染紅小雞頭頂處的絨毛。我和弟弟那時經(jīng)常幫奶奶捉小雞,毛絨絨的小雞在掌心上掙扎,令人又心疼又歡喜,我們手上也沾滿洋紅。
那些被點了洋紅的小雞,仿佛有了姓氏的孩子,在河邊的陽光下啄食青草,好像一朵朵活潑盛開的花兒。綠樹青草與碧水之間,這一點一點輕快跳躍的洋紅,讓寂靜樸素的鄉(xiāng)下,也有了繁華生動。
洋紅是這樣受民間歡迎,它最有民間的熱鬧。像天使,可以入住千萬家。
齊白石畫畫,最愛用的顏料是洋紅,也叫西洋紅。他筆下的梅花,不孤傲隱逸,不清寒冷艷,而是充滿熱鬧和喜氣,從中可見白石老人對世俗生活抱有一種飽滿熱烈的情意。他畫梅,用的是洋紅。他曾說:“昔時之胭脂,作畫薄施,其色嬌嫩,厚施,色厚且靜,惜屬草產(chǎn),年久色易消滅。外邦顏色有西洋紅,其色奪胭脂,余最寶之?!迸c中國的胭脂相比,他還是更喜歡洋紅,洋紅更飽滿,更有生命力。
有一回,詩人艾青在倫池齋的一本冊頁上看到齊白石畫的櫻桃,鮮艷可人,就想買,結(jié)果價格沒談妥,于是轉(zhuǎn)身去齊白石家求畫。白石老人當即給艾青畫了一幅櫻桃,可是,卻沒有艾青在倫池齋的那本冊頁上看到的好。白石老人說:西洋紅沒有了。
因為缺了洋紅,即使是齊白石一手畫就的畫,也會遜色得叫人黯然。
洋紅,熱烈,明亮,又有一種民間的親和,最易打開人的心扉。所以,吳昌碩用洋紅,齊白石用洋紅。
初夏去烏鎮(zhèn),逛過茅盾故居,逛過染坊,走過小橋流水,走過悠長的街巷,臨走買了一件麻布開衫。瘦瘦長長的苧麻開衫,洋紅色,穿上身,搭配白色長裙,特別入畫。
后來,有一個畫家畫我,我就穿了那件洋紅色的開衫。那幅畫,畫家很喜歡,畫面熱烈,人物像要從畫里跳出來。畫家畫我的洋紅開衫,用的洋紅顏料,是特意托人從國外買回來的,明亮,生動。
如果沒有那件洋紅開衫,那幅畫,大約也會寂然樸素一些罷。
我們住在民間,沒有太多的大事要做,最愜意的時光是穿一件洋紅的衣裳,或者披一件洋紅的絲巾,沐浴著無邊無際的陽光,悠然于壟上,做一個實實在在歡喜的人。
把洋紅當成姓氏,明亮地活著,熱烈地愛著。把自己散養(yǎng)在民間,在緩慢的光陰里。
【訓(xùn)練題目】
1.“各種紅色之中,我最愛洋紅”,其原因是什么?
2.作者用了第二段一整段寫大紅,這是否偏離了題目要求?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3.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與洋紅有關(guān)的故事?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外邦顏色有西洋紅,其色奪胭脂,余最寶之。
5.從修辭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那些被點了洋紅的小雞,仿佛有了姓氏的孩子,在河邊的陽光下啄食青草,好像一朵朵活潑盛開的花兒。
【參考答案】
1.洋紅,紅得明媚,熱鬧,很有一股撲面的民風(fēng)。
2.沒有偏離題目要求,這里運用的是對比的手法,寫大紅是為了與洋紅形成對比,突出洋紅的特點——紅得明媚,熱鬧,很有一股撲面的民風(fēng)。
3.用洋紅染喜蛋;用洋紅染尿布;用洋紅點染小雞雞毛區(qū)分小雞;齊白石畫畫,最愛用的顏料是洋紅;“我”穿洋紅色開衫,特別入畫。
4.奪:勝過。寶:以……為寶
5.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前者生動地寫出了小雞被點染上洋紅后,哪些小雞是自家的標記非常分明;后者形象地表現(xiàn)了小雞在河邊陽光下啄食青草的樣子,特別活潑、漂亮、可愛。流露出了作者對洋紅這種顏色的喜愛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