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推動著師生之間、已知與未知之間的交流。當下,數(shù)學課堂中的問題仍然“問題”不少,如頻次過密、思維含量不高等?!昂髥栴}”是基于對當下數(shù)學課堂問題癥結的思考凝練而成的更具有教學意義、更有利于學生探究、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問題?!昂髥栴}”的破解考量著教師的智慧,有利于學生數(shù)學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課堂教學質態(tài)的改良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關鍵詞】“后問題”;現(xiàn)狀梳理;生成策略;操作要點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34-03
【作者簡介】王強國,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江蘇寶應,225800)教導副主任,高級教師,揚州市數(shù)學特級教師。
一、情結:當下數(shù)學課堂問題設計的現(xiàn)狀梳理
筆者先后聽了小學1~6年級66個班45位教師的227節(jié)數(shù)學課,從數(shù)量統(tǒng)計、難度設置、解決方式等三個維度對課堂提問的設置進行了定量分析。為了便于統(tǒng)計,將數(shù)據(jù)四舍五入進行了調整。A、B分別表示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上崗滿5年)和新教師(上崗不滿5年)。
1.數(shù)量統(tǒng)計。
2.難度設置。
表2中,難度系數(shù)為0.7~1.0的問題,通常表現(xiàn)為學生可以一眼看出、一口報出答案的問題。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課堂問題設置總體難度偏低,大量簡單的問題充斥著課堂,學生忙于對答。
3.解決方式。
表3的數(shù)據(jù)表明:課堂中,絕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解決的,學生間的合作交流比較少,這在經(jīng)驗型教師的課堂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安排合作交流的課例中,70%以上的合作交流沒有必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問題的設計”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沉思:“后問題”的內涵意蘊及基本特征
(一)“后問題”的內涵意蘊
“后”即在……之后,這里有時間上的次序,更有品質的提升與功能的完善?!昂髥栴}”是基于對當下數(shù)學課堂問題主要癥結的思考與審視凝練而成的更具有教學意義、更有利于學生探究、更能揭示事物本質的問題,它與常規(guī)問題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創(chuàng)新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它是一種對當下課堂提問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從實質上說,它是對當下數(shù)學課堂問題的解構與重構。
(二)“后問題”的基本特征
根據(jù)“后問題”的基本概念,在設計時主要涉及立意、表征、解決等三個要素。
1.立意的建構性。即學生在解題時必須對新信息進行加工并與其他信息相關聯(lián),進而在保持簡單信息的同時,理解“后問題”的信息,在觀察中思考,在對比中歸納,在直觀中抽象。
2.表征的適切性。一是指對問題字面的理解,學生能讀懂問題,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問題的條件與目標;二是指對問題深層的理解,學生在表層理解的基礎上,能把問題的每一步陳述綜合成條件、目標統(tǒng)一的心理表征。
3.解決的程序性。即解決“后問題”往往是先有程序性的思索,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當然,“后問題”的解決也會先出現(xiàn)猜想性的結論,但接著學生會自覺展開思維的程序。
“后問題”的三個特征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三者平衡才是出色的“后問題”。
三、實踐:“后問題”的生成策略與操作要點
(一)“后問題”的生成策略
1.融會貫通——在知識關聯(lián)處生成“后問題”。
數(shù)學知識固有的、內在的嚴密性和結構性,決定了它在傳承中必然舊知孕育新知。找準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確立統(tǒng)領整節(jié)課重難點的“后問題”,并據(jù)此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建構知識網(wǎng)絡。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二)》新授課時,教師出示一個桃,問學生:“把一個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學生回答后,出示:,問學生:“把這一盤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學生:“?!苯處熥穯枺骸安恢捞业膫€數(shù),怎么能確定每只小猴分得呢?”學生思考后同桌討論交流得出:“不論這盤桃有多少個,分給兩只小猴,都要把這盤桃平均分成兩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是這盤桃的?!薄?/p>
2.由點及面——在教學關鍵處生成“后問題”。
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往往較多、較雜,但處理好其中的關鍵點就能“以一斑窺全豹”。在教學的關鍵處精心設計“后問題”,能夠突出重點,分散難點,促進學生理解新知。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面積》新授課,一般先安排學生將學具圓片剪開并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在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教師常常忽視這個環(huán)節(jié)涉及的知識關鍵:圓怎樣轉變成近似的長方形?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因此,教師可在學生完成上述操作的基礎上設計如下兩個“后問題”:(1)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拼出的會是什么圖形?(2)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有什么聯(lián)系?
3.舉重若輕——在教學難點處生成“后問題”。
教學難點是學生學習中疑惑不解的知識點,是其認知矛盾的焦點。在教學中,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圖、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背景的基礎上,依據(jù)教學難點設計“后問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不含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新授課,教學難點在于理解運算順序“先算乘除,再算加減”,學生習慣于從左到右進行計算。據(jù)此,教師出示主題圖(如圖1),學生綜合成20+5×3的算式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后問題”:“這道算式,先算什么?為什么?”學生結合情境圖,容易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7+6+6+6+6+6,問學生:“這道算式比較長,同學們能不能在不改變結果的情況下,將它變得簡潔一些?”生:“7+6×5。”師:“你是怎么想的?這道算式應該先算什么?為什么?”……
4.化繁為簡——在問題整合中生成“后問題”。endprint
要解決課堂問題數(shù)量過多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刪減,另一方面是整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對課堂中瑣碎的小問題進行整合,是“后問題”生成的途徑之一。例如:教學《圓的面積》練習課伊始,一教師接連提問:“知道圓的半徑,怎樣求這個圓的面積?”“知道圓的直徑呢?”“知道圓的周長呢?”學生一一口答。從提問內容上看,是有價值的回顧,但從提問方式來看,顯然過于直白而瑣碎。另一教師將上述三個問題整合成如下“后問題”:“要求一個圓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問題變了,學生的反應也隨之變化,小手剛剛舉起又迅速放下,開始靜靜地思考,不時地動筆伴隨與同桌小聲交流。(課后了解得知,舉手是因為想到了一種答案,迅速放下是覺察到自己的答案不夠全面,動筆是做一些記錄,擔心匯報時出亂。)
5.無中生有——在教材留白處生成“后問題”。
新版數(shù)學教材中常有“留白”之處,這些看似“無”的空白中,隱藏著極其豐富的“有”,需要教師去填補、去探究、去創(chuàng)造。“后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填充劑”。例如:教學蘇教版三下《面積和面積單位》新授課時,當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后,教材安排學生以平方厘米為單位去量一量圖形的面積。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學,也能完成教學任務,但這么做顯然是沒有看透教材和此處的“留白”,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后問題:“今天我們學習了面積單位,同學們想想,面積單位和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聯(lián)系?”
6.層層剝離——在數(shù)學本質處生成“后問題”。
“后問題”往往直擊數(shù)學的本質。從這個特質看,教師一旦精準扣住了一節(jié)課的“后問題”,也就找到了該節(jié)課教學的突破口。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新授課,教師出示:“圓形的下水井蓋為什么不會掉下去?”問題源于美國某公司招聘員工時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下水道蓋子做成圓形?”這個“后問題”的提出,緊緊抓住了本節(jié)課直指本質的核心:不會掉下去,是因為被一些線段卡住了,這些線段就是直徑。而直徑,恰恰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之一,對學生認識半徑和圓心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后問題”的操作要點
1.“后問題”的多與少。
一節(jié)課需要設計多少個“后問題”?在數(shù)量上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但一定不會太多,一般來說,導入階段0~1個,新授階段1~3個,練習階段1~2個,總結階段0~1個。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該節(jié)課有多少個教學知識點,并明晰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與所學內容的匹配程度以及預設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反應等。
2.“后問題”的單與復。
“后問題”就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嗎?顯然不一定。“后問題”可以是一個單獨的問題,也可以是一個“問題串”。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課,在學生口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串”:這些公式是怎么推導得出的?這些公式還有怎樣的變式?根據(jù)它們的推導過程,用圖可以怎樣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3.“后問題”的難與易。
“后問題”一定非常難嗎?答案是否定的?!昂髥栴}”一定落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難度值一般在中等及中等偏上一些。一是“源于例題高于例題”的問題,學生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思考,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才能找到解題的突破口;二是“源于思維過程的煩瑣性”的問題,需要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借助實物觀察、動筆記載、小組合作等方式方可解決的問題。合適的“后問題”一定是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
4.“后問題”的安與放。
一節(jié)課一般不會只有“后問題”而沒有常規(guī)性問題?!昂髥栴}”與常規(guī)問題是相互滲透的,二者缺一不可。當然,在教學“后問題”的課堂中,常規(guī)性問題會被盡可能地壓縮,其設置更多的是“激活”的功能取向。
總之,對于“后問題”而言,與其關注它的載體——問題本身,不如將其理解為一種教學的理念與習慣:從內容上,關注它對課堂提問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從實質上,關注它對數(shù)學課堂問題的解構與重構,這對當下的課堂教學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傅建明.教育原理與教學技術[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宋廣文,胡凡剛.課堂提問的心理學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0(1):52-54.
注: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文章,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