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media
北京人喜歡耍貧嘴,胡侃瞎侃啥都侃,聽起來羅里吧嗦的,但滿嘴的京片子味兒,那時不時就卷起舌頭來的兒化音,又怪有意思。常人說,去北京玩的時候,缺不了一個耍貧嘴的京片子,要不然吃個京城涮肉或者是大腸鹵煮的時候,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音,但普通話跟北京話并不一樣,不僅是兒化音等語流音變的區(qū)別,北京話的語調(diào)、音節(jié)甚至是語法都與普通話有所不同。這其中,最有意思的或許就是北京話里的一些土語詞匯了。
與看起來一字一板的普通話不同,北京話常常顯得更為活潑、生動,還帶著一點好玩的痞子氣。比如普通話里說的“你不要和我再提那些舊事,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北京話則是“你丫又跟我翻小賬兒,陳芝麻爛谷子的你丫累不累?。俊逼胀ㄔ捓镎f的“你不要耍小聰明,對朋友要仗義”,北京話卻是“你丫甭抖機靈兒,弄那貓兒膩干嗎???跟兄弟少耍點兒雞賊,忒不局氣!”這么看來,看似油腔滑調(diào)的北京話,反而更帶著點兒下里巴人的通俗趣味。
北京話的熟語自然也帶著北京話特有的詼諧生趣,要說這其中的代表,“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算是一個。這句熟語的意思跟“一廂情愿”差不多,說的是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另一方卻不同意,就像在一場所謂的戀愛中,一方魂牽夢繞,心里夢里都是那個人,另一方卻淡然處之,不僅心里沒有那個人,夢里更沒有。
所謂“挑子”,指的是一根扁擔(dān)加上它兩頭所挑的物品,那“一頭熱”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這背后還有一段故事。
走在當(dāng)代中國的街上,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各種門牌的理發(fā)店。實際上,這都是舶來品。在梳辮子的年代,理發(fā)師還叫“剃頭匠”。剃頭匠的“店”,一種是在城鎮(zhèn)某處固定地點,如街道的交叉路口頭旁、向陽背風(fēng)的城墻根兒等處,搭個布棚子。另一種最為常見的,就是剃頭挑子:他們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dān)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wù)。
這扁擔(dān)上挑的東西,一頭是紅漆長方凳,也就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放的分別是錢、圍布、刀和剪子之類的工具;另一頭則是個長圓籠,里面放著一個小火爐,是“熱”的一頭,因為凳上放著一個黃銅盆,盆里的水保持著一定熱度——這就是“一頭熱”這一說法的來源。
如今,走街串巷的剃頭匠不見了,他們的吆喝聲也成了歷史的回音,但這句熟語卻依舊活在人們的日常交談中,它在保留歷史故事的同時,也為人們的對話增添了生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