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春
(遼寧省實驗林場,遼寧 撫順 113309)
對于紅松而言,在實際播種期間使用嫁接育苗技術,結合紅松的生長特點,合理選擇育苗時間與相關技術方式。在嫁接育苗的過程中,應將紅松作為砧木,嫁接優(yōu)良的母株枝穗,在嫁接3年之后就可以結實,并能促進移植之后紅松植株的良好生長。
采摘每年9—10月份成熟的紅松種子,在采摘松塔之后對其進行晾曬,然后取出種子,裝進袋子內,存放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
在每年的12月份,將紅松種子浸泡在冷水中,時間控制在24~48 h,然后撈出來,均勻地設置在河沙中,將河沙含水量控制在26%左右,裝進編織袋中,放置在環(huán)境溫度為-5~5℃的冷凍場所。在儲存過程中需對河沙含水量與溫度進行檢查,將時間控制在120~150 d。
在準備播種床的過程中,應于每年4月份選擇沙壤土,且含有有機質的平坦土地作播種床,清除其中的雜質,均勻施加農家肥,施肥量為3 m3/hm2。對于播種床而言,應該按照南北方向進行處理,將長度控制在25 m左右,寬度1 m左右,高度15 cm。然后在播種床表面噴灑硫酸亞鐵,劑量為3.5 g/m,保證提升床面的平整度與可靠性。
通常情況下,可以在每年4—5月份進行紅松播種,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動態(tài)調節(jié)播種時間。在使用條播方法的過程中,橫床向開展播種工作,開挖播種坑穴,間距為25 cm,深度為1.9 cm,寬度為9 cm,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到播種床表面,播種密度為145 kg/hm2。在完成播種工作之后,覆蓋1 cm厚的土壤。
在播種床表面,應該覆蓋厚度為1 cm的紅松松針,也可以覆蓋草炭土,有利于促進紅松種子的快速發(fā)芽與生長。在覆蓋物上面噴灑16℃左右的水,保證噴灑厚度為13 cm。7 d之后,針對播種床的墑情進行分析,如果出現干旱的情況,還需噴水兩次。在出苗之后的苗木生長時期,應保證床面的濕潤度,將噴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在每年5—8月,應在苗床表面噴灑多菌靈殺菌劑,每15 d噴灑1次。在每年6—8月,應鏟除苗床雜草,鏟草次數為5次,并配合除草劑開展工作。
在每年11月份,應進行澆水,保證濕潤深度為13 cm,并做好越冬的管理工作。
在植株生長兩年后,應在第3年的4月份進行苗木移植,移植的間距為8 cm,在移植之后要進行澆水,保證成活率。在移植之后兩年,也就是播種之后的第5年春季,應在圃地上面進行嫁接,保證能夠進行更好的管理。同時,需做好澆水、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形成良好的嫁接管理模式。
在紅松嫁接育苗的過程中,應篩選最佳技術開展工作,遵循科學化與合理化的工作原則,保證充分發(fā)揮紅松嫁接育苗技術的積極作用。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每年2—3月,在成齡紅松樹木上面采取接條,應保證母株結實數量多,且穩(wěn)定性很強,果實的體積很大,最好可以在國家認定的紅松母株上面進行枝條的采取,保證形成良好的嫁接育苗技術模式,促進枝條的健壯發(fā)育。同時,在儲存過程中,應將枝條設置在山洞中,使用冰塊進行枝條空隙的填充處理,將溫度控制在5℃左右[1]。
對于砧木而言,應為3~8年生的樹木,與地表面之間的距離為13 cm,粗度在6 mm左右??梢栽谄缘刂畠冗x取砧木,也可以在山中選取砧木,必須要保證生長健壯、無病蟲害,且嫁接的過程中,接穗處于新鮮狀態(tài),不可以出現發(fā)霉問題[2]。
通常情況下,可以選擇在每年5月中旬開展嫁接工作,在砧木萌動之后到生長旺盛時期,結合具體嫁接技術經驗,進行紅松植株的嫁接處理,并保證頂芽生長的完整性。第一,應進行接穗的處理,粗度為5.1 mm,長度為2.7 cm,在頂芽下端0.6 mm的位置削兩個長度為2.5 cm左右的削面,去除針葉;第二,在斷砧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在高度為1.4 cm的位置進行修剪,將斷面長度控制在2.1 cm左右,并將接穗的削面插入到砧木的劈口之內;第三,在包扎環(huán)節(jié)中,應使用寬度為1.4 cm的塑料膜進行處理,預防泄漏問題[3]。
在紅松播種與嫁接育苗的過程中,應篩選最佳技術方式,結合紅松的生長特點與需求,科學使用播種技術與嫁接育苗方法,編制完善的計劃方案,提高整體播種工作與嫁接育苗技術的應用質量,全面提升紅松的質量與產量,并加快其生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