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杰拉德
1840年,就是巴爾扎克為自己的系列小說命名的同一年,他搬到了雷努阿爾路47號的房子里。接下來的7年他一直在那兒居住,今天這個地方是巴爾扎克博物館,其實更合適的名稱是巴爾扎克故居。他買下那處房產并以布魯尼奧先生的名義在那居住,因為盡管他已聲名遠播、功成名就,卻仍然負債累累,需要躲避債主。出于同樣的原因,巴爾扎克特意選擇了一處有后門的房產,通向伯頓路,有債主上門時,他可以從后門溜走。今天沿著這條路散散步很有必要,因為它沒怎么變化,可以讓人大致了解一下巴爾扎克時代巴黎的樣子。
巴爾扎克多數優(yōu)秀作品都是在這個地方創(chuàng)作的,今天那里展出的就有他寫作時用的書案。院落里還有很多原始手稿、書桌、紀念品,一間展出眾多改編自他作品的電影和戲劇的展室,一間專為埃夫利娜漢斯卡準備的房間。到1847年巴爾扎克從這里搬走的時候,兩人仍未結婚。1850年兩人終于喜結連理,僅5個月后,巴爾扎克與世長辭。他被葬在巴黎東部的拉雪茲公墓。
巴爾扎克當然不是這一時期為巴黎城添彩的唯一偉大作家。同時代還有一位備受尊敬的作家——維克多雨果。1831年,雨果的首部偉大作品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發(fā)表,意為“巴黎圣母”。書名來源于巴黎城中那座宏偉的教堂。但是,在后來被翻譯成英語時標題被改為《圣母院駝背人》以突出其主要人物。小說以15世紀為背景,講述了住在教堂頂部滴水嘴之間塔樓里的駝背人卡西莫多的故事。這座哥特式建筑規(guī)模極為宏大,今天仍然可以參觀,抬頭看去,可能還不免想到:卡西莫多會不會還在上面的某處椽木間?這處地標性建筑的建造工作始于1163年,大量的優(yōu)秀工匠和工人花了180多年時間才將其建成。幾個世紀以來,因為與國王和王后的加冕緊密相連,教堂在大革命期間幾乎被毀。大革命后拿破侖于1804年在此加冕時,教堂已經破敗不堪,有些地方不得不用墻帷和掛毯遮蓋。教堂還曾經一度賣給一位廢品商,但卻從未真正拆除。1831年雨果的小說發(fā)表時,教堂仍在繼續(xù)敗落。雨果決定為教堂做點什么,畢竟,它不僅是巴黎,還是整個法國的精神中心。雨果發(fā)動了一場籌集資金、恢復教堂昔日榮光的運動。人們?yōu)檫@一計劃齊心協力,重建工作1841年開始。23年之后,教堂恢復了今日的壯觀景象。雨果此時已經成名,1833年,他在孚日廣場的一角(孚日廣場6號)得到了一座相當豪華的房子。接下來15年雨果在此居住,房子一直存在,就是今天的維克多 雨果博物館。里面有雨果的手稿、照片、家具和雕像。博物館的照片中,有的拍攝的是雨果,有的是雨果拍攝的。他對照相這種新發(fā)明興趣盎然。
在孚日廣場一帶居住期間,雨果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他在巴黎社會備受尊重,并于1841年被選人聲名遠播的法蘭西學院。1862年他創(chuàng)作了被認為是其最偉大的作品《悲慘世界》。小說的各種英文譯本通常都保留其法文標題,因為其意義極為清晰。小說描繪的是19世紀巴黎社會的陰暗面?!侗瘧K世界》中描述了一個叫“奇跡宮廷”的地方。這個名字指的是發(fā)生在當地的奇跡:每天晚上,結束一天的乞討生活回到家中,那些或盲或跛的乞丐們就又可以看見、可以行走了。奇跡宮廷位于磊阿勒附近,那兒當時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乞丐們會用從市場上找來的木板搭造棲身之處。整個區(qū)域實際上就是今天所說的貧民窟,而且最終被市政當局夷為平地。
雨果于1885年逝世,他極受尊崇,因此停靈在凱旋門下供公眾瞻仰,但是遵其要求,他的遺體被裝進窮人的靈車,運到在先賢祠的長眠之地。今天在先賢祠仍可見到他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