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現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公退民進”現象,民辦學校異軍突起,公辦學校卻疲軟乏力。原因何在?難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辦學積淀的公辦學校就那樣脆弱,那樣不堪一擊,競爭不過辦學十幾年甚至才三五年的民辦學校?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重要原因可能還在于辦學的體制機制問題,那就是公辦學校幾乎是“戴著腳鐐跳舞”。比如招聘教師,作為用人單位,不僅沒有參與招聘的權利,甚至連作為“大眾評委”的資格都未必有,等新教師進了校門,校長方知他們是男是女。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學校想要人的進不來,學校不想要的卻站在了你面前;生均公用經費,學校可支配的大概在60%,其他諸如電教費、儀器費、維修費、圖書費、師訓費等都由相關部門“統籌”了,再統一給學校配置教學資源,而每個學校資源現狀不一樣,需求也不同,結果就是想要的資源沒有,沒用的資源反倒來了,從而造成嚴重浪費;學校沒有績效工資分配的權力,教師“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蛟S你會說,不對呀,不是給了學校30%的自主權了嗎?但現實是怎樣的呢?你只要深入一線,就會明白被誤讀了的“績效工資”制度何以謬之千里?安排教師外出參加教研活動、學習培訓,需報教育局批準;還有更極端的情況是連班級如何安排座位都要教育局發(fā)文規(guī)定。
有學者撰文連發(fā)三問:在一個沒有人事權的學校,沒有經費自主權的學校,校長負責制談何落實?面對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校長有何應對策略?學校最大的財富是教師隊伍,而決定教師隊伍的人事權和績效分配制度沒有給學校,校長何談提升教育品質、教育質量?不無道理!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放權,還學校辦學自主權,是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現學校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指出,學校享有以下九項權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招收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對受教育者頒發(fā)相應的學業(yè)證書;聘任教師及其他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管理、使用本單位的設施和經費;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在這一背景下,有的地方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如山東青島,下放給學校14項自主管理權限,包括:校長在核定的副校長職數內,按規(guī)定程序聘任副校長;學校在核定的內設機構和干部職數內,按規(guī)定程序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選任中層干部;經人資、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在核準的用編進人計劃內,自主招聘緊缺、特色專業(yè)人才和重點院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在教師統一招聘工作中,試點開展由學校組織面試前置工作;自主安排人員參加國內外學習培訓;學校按部門預算要求進行預算管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再對學校預算內開支的具體事項進行審批。
或許有人要擔心了,把這些權力都給了學校,學校辦學不規(guī)范怎么辦?其實,這種擔心雖有道理,但是可以克服的。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回歸其實是責任的回歸,就是將學校辦學責任由“上面”回歸到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責權一致,以往“聽命辦學”,你怎么指揮我怎么行動,你怎么布置我怎么落實,校長便很少去思考學校辦學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是否改革創(chuàng)新,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思想也沒用。當然,出了問題責任也不在我,因為我是完完全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的。如果自主權回歸,就意味著責任回歸,校長必須在思想上從“奉旨辦學”向“主動變革、積極作為”轉變,用好手中的權力,盤活校內外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校發(fā)展的活力。
當然,單靠人的自覺也是不夠的。所以,從“上面”及外部來講,要按照“管理權放下去,評價權收上來”的理念,依“管辦評分離”原則,通過專業(yè)的“第三方評價”對學校辦學行為和質量作出專業(yè)的、科學的評價,面向社會定期發(fā)布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