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年底,我出生在蘇北沿海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我的父母有5個兒子,我是其中最小的一個。從出生到現在的40多年里,我搬過很多次家,從全縣最貧困的村子搬到市郊最富裕的村子,再搬進小鎮(zhèn)、搬進城市。
數次搬家
我出生時的家只是一間有著二三十平方米的茅草屋。墻是用泥巴和著碎秸稈壘起來的,地面就是夯土,屋頂苫著麥秸稈。這個房子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被磚瓦房取代。
1971年,我家搬到了連云港市近郊區(qū)一個叫四里的村子。這個村子在當時中國農村也應該是少有的富裕村莊之一:村里不僅有魚塘、瓜田、菜園、豬場,讓村民四時能吃上果蔬魚肉,還有一座高大的蘑菇種殖廠房,一塊薄荷田和一座薄荷油提煉廠。絕大多數人家在集體的資助下蓋起了磚瓦房。
我們家的房子也是農閑時候自己請建筑隊蓋的,建筑工人就是附近村莊的農民。房子面積和樣式都嚴格遵守村里的統(tǒng)一規(guī)格,而且堂屋的地面還鋪上了磚。房子的結構也是當時農村典型的三間平房式:中間是吃飯兼做會客用的堂屋,東面的上房是我父母的臥室,西面的下房和外面的廂房是我們兄弟5個的臥室,東房和西房的門都開在堂屋的兩側。三間房都是十五六平方米,那時能住進這樣的房子感覺就像進了天堂。
1979年,我們全家再次隨父親從四里村搬到了十公里外的錦屏鎮(zhèn),全家的戶口也隨著父親轉城了:我家的房子以1500元的價格賣給了同村一戶人家。2005年,買我們家四里那處房子的村民將那三間平房拆除,在原址上蓋了一棟三層小樓,現在村里已有一多半人家蓋了樓房。
雖然那時我父親已是鎮(zhèn)上一把手,但是那時分房不是按照級別而是按照人口多少分配的,因此鎮(zhèn)上按照我們家7口人分配了3間平房和一間偏屋。東家住的是鎮(zhèn)政府的廚師,西家住的是派出所公安。
在這所房子里住了6年后,我們家搬進了位于連云港市市區(qū)的單元樓,那個時候樓房還只有少數人住得上,剛上高中的我還真有點激動。大哥二哥結婚時從工作單位分到了自己的房子,三哥四哥參加工作住上了單位分配的單身宿舍。按照人數,父母和我分了一個34平方米的2居室單元房。
1989年,父親退休之前,從任職的區(qū)政府分到了獨棟、面積100平方米的2層小樓。幾年之后實行房改,這套房子以極其便宜的2,5萬元賣給了我父親,算是對他40年工齡的補償。我們兄弟五人都買了自己的房子。
逐步告別與豬、雞為鄰
從農村到城市,搬了這么多次家,房子的附屬設施也都發(fā)生了變化。
在農村居住時,房子前面有一個石片砌起來的豬圈,屋檐下還有一個雞舍。那些年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yǎng)上一兩頭豬,喂的只有剩飯和野草。養(yǎng)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年底賣錢補貼家用,城市里供應的豬肉也主要來自一家一戶散養(yǎng)的豬。
至于家養(yǎng)的雞也主要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為了下蛋。那時農村收入低,一年只有過年過節(jié)能吃上幾回肉,平時都是吃自家種的蔬菜,遇到有客人來能炒上一盤雞蛋、燉上一鍋豆腐就算是高規(guī)格招待了。只有過年和來了最尊貴的客人才能殺上一只雞。
雞蛋不僅供來客人時做菜用,還能去村里的代銷店換鉛筆、橡皮。我1976年在四里上小學的時候,每次要買鉛筆和橡皮都是拿雞蛋去村里的代銷店換,當然幾年后實行改革開放就再也沒有發(fā)生以物換物的事了。
去年我回鄉(xiāng)下老家得知,各家各戶已經很少養(yǎng)豬和養(yǎng)雞,一是養(yǎng)豬養(yǎng)雞成本高;二是嫌滿院子的雞糞和豬圈的味道難聞。取代各家各戶散養(yǎng)的是大中型的養(yǎng)豬場、養(yǎng)雞場。
廚房和廁所變化最大
農村和城市住房的廚房和廁所也完全不同。農村的廚房都是和住人的正房分開建的,下雨下雪天從廚房向餐廳端菜端飯要打傘才行。那時做飯使用的是土灶,燒的是柴禾,居室和廚房分開既可防火,也避免做飯產生的煙氣、草灰進入居室、客廳。
搬到鎮(zhèn)上以后,開始燒煤爐,煤球也就成了各家必須儲備的東西。為了省去5角錢的運費,每個月買煤球的時候我們都是借平板車自己去煤球廠購買。早上經常會有爐子熄火的事發(fā)生,只好扇著扇子引火。
進城住上單元房后,廚房才和餐廳連在一起,做飯也用上了煤氣灶。開始由于用戶少,無法集中供氣,城里各家各戶都是用罐裝液化氣,用完了要用自行車馱著去氣站換氣,很麻煩。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城里才用上管道煤氣。而現在農村也逐漸告別燒柴使用上罐裝液化氣和沼氣了。
在農村,每家每戶都在自家房子的后面建上一個簡易廁所,一是農村沒有下水道,不能用水沖廁所,如果建在居室里味道太大;二是廁所附屬的土坑可以將糞便儲存起來,以便運到自家的田里去肥田。搬到鎮(zhèn)上之后家里仍然沒有廁所——周圍上百戶人家使用同一個臭氣熏天的蹲坑式公共廁所,冬天夜里上廁所要頂風冒雪,每天早上如廁高峰的時候往往還得排隊。直到1985年搬進市區(qū)住上了單元房,從此才有了室內的水沖式廁所?,F在老家農村的露天廁所都已很少了,他們往往將糞便直接排到地下的水泥沼氣池里,用糞便產生沼氣作為家庭燃料。
從挑水吃到買水吃
用水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在農村,用水都要到村邊的河里去挑,我有4個哥哥,挑水的勞力是非常充足的。那時家家戶戶廚房門口都有一口能容納四五桶水的大水缸,遇到河水不潔凈的時候,所做的也只能是用明礬將水里的臟東西沉淀下去,然后將水燒開飲用。
到了鎮(zhèn)上,我家第一次用上了自來水。不過只是路邊一個1米來高的水龍頭,前后5排30多戶人家公用,費用各家按照人口公攤。每到冬天,水龍頭常常會結冰凍住,這時就需要扯些草圍著露出地面的水管燒,或者提來開水不停地澆水管。
到了市區(qū)才真正用上單獨的自來水:在家里用手一擰,水就出來了。盡管自來水的質量有保障,但是隨著對生活質量的追求,直接喝自來水的時候越來越少。父親花了4000多元買了一個凈水器裝在水龍頭上,流出的水就是對人體有益的弱堿性水:而我則向水站定購產自天然無污染湖泊的桶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