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
2017年11月16日,馬化騰現(xiàn)身廣州地鐵掃碼乘車,這一消息息霸屏朋友圈。有人發(fā)出疑問,身價千億的馬化騰,還需要像上班族那樣擠公交?
坐公交是一種方式,展示掃碼乘車才是目的。實際上,早在去年9月份,馬化騰就曾現(xiàn)身合肥,坐上了166路公交車。這幾個月來,微信支付與公交系統(tǒng)掃碼乘車的戲碼,一直在騰訊上演。
掃碼乘車是否方便
隨著騰訊的日益壯大,馬化騰近年來已經(jīng)很少為了展示公司一些成果而親自站臺了。但乘車支付明顯是一件大事兒,他連續(xù)在合肥、廣州刷卡乘車,可見該項目的重要性。
在騰訊發(fā)力的同時,另一家移動支付巨頭阿里也沒有閑著,同樣在各地大力推廣“支付寶”掃碼乘車。除了大本營杭州,目前全國已經(jīng)有多座城市的公交、地鐵系統(tǒng)開始支持支付寶。上月末,無錫又成為了最新一個引入支付寶掃碼乘車的城市。
不斷跑馬圈地,發(fā)力“民生”級別的應用場景,乘車出行領域?qū)⒊蔀閮纱缶揞^的下一個競爭目標。 不過,與普通移動支付市場中掃碼支付完全碾壓NFC支付不同,掃碼支付的出現(xiàn)在業(yè)界引發(fā)了不少質(zhì)疑。
從目前媒體報道的優(yōu)點來看,使用掃碼支付的乘客無需充值,車費支持實時和異步扣款,實現(xiàn)“先乘車,后付費”。另外,在沒有網(wǎng)絡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xiàn)掃碼乘車,等后續(xù)恢復網(wǎng)絡時再自動扣除車款。相比較目前主流的公交卡乘車方式,手機掃碼支付的確便捷一些。
但作為新興的移動支付方式,掃碼與NFC相比,其優(yōu)勢恐怕就并不那么具備壓倒性了。
在日常消費環(huán)節(jié),掃碼支付力壓NFC的成功在于它的成本夠低,而不是便捷。首先,NFC對于用戶而言,手機必須能夠支持這一功能。由于目前絕大多數(shù)中低端機型不具備NFC功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的基數(shù)。其次,對于商家而言,想要使用NFC支付就必須要有可接受閃付功能的POS機,而安裝或者升級POS機對于商家來說也花費一定成本。
相比之下,掃碼支付只需要有一張收款二維碼就可以操作。所以,無論是對用戶還是商家而言,二者之間成本差距都非常明顯。
但是,在乘車出行領域這一現(xiàn)象可能恰恰相反。目前,NFC設備在公共交通領域已經(jīng)相當普及,而掃碼乘車卻需要對整體的收費裝置進行改造,安裝自動掃描收費設備,并且改造的工程量并不小。雖然這其中有阿里、騰訊這樣的合作伙伴提供一定補貼,但總體成本不會太便宜。
另外,不同的使用場景也會造成用戶不同的使用特征。在購物消費結算這種并不太趕時間的使用場景下,用戶掃碼或商戶掃槍的結算方式,雙方都可以欣然接受。但是,在面對掃碼乘車這樣一個擁擠、趕時間的場景時,更多的用戶可能不太會樂意等待。
對此,通信行業(yè)專家馬繼華就表示:“僅從目前來看,因為公交卡系統(tǒng)太成熟了,加上在用戶體驗方面的不夠完善,掃碼乘車相比傳統(tǒng)公交卡并不具有太多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雖然阿里和騰訊目前都在大力推進這一項目,但短期內(nèi)還是很難成為主流。”
的確,公交卡的誕生就是為了讓用戶在乘車時抓緊刷卡上車,節(jié)省時間,對于乘車而言,效率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掃碼乘車從目前來看顯然不夠便捷和省時,拋開前期繁瑣的綁定步驟不談,綁定之后用戶每次乘車需要先打開手機,然后進入到相對應的APP應用,再依次進入到掃碼乘車的界面,最后掃碼完成支付,整個支付流程至少需要四步。試想一下,每天早晚高峰,人流涌動,上公交、地鐵時掃碼乘車,恐怕還沒有直接刷公交卡來的痛快。相比之下,NFC乘車直接刷手機的方式反而便捷很多。
NFC支付有三大痛點
在騰訊和阿里開始爭奪掃碼乘車市場之前,NFC支付乘車就已經(jīng)陸續(xù)在各地開始嘗試了。近幾年手機廠商紛紛在NFC支付方面發(fā)力,如今的產(chǎn)品發(fā)布會,自家NFC能夠支持多少城市的公交卡運行,已經(jīng)成為手機大廠的重要賣點。
單從使用體驗方面來講,NFC支付確實要比掃碼支付更加便捷,更接近于傳統(tǒng)公交卡的使用體驗,同時又完美地解決了痛點,出門不需要帶公交卡了。不過,NFC支付同樣面臨三大問題,這些問題也直接導致盡管推廣多年,但依舊未能成為市場主流。
首先,就是配備NFC功能的手機尚未完全普及。為什么掃碼支付能夠在商超市場大行其道?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目前絕大多數(shù)用戶的手機不具備NFC功能。盡管近年來NFC功能普及的速度相比之前提高不少,但為了保證手機的性價比,在中低端機型中手機廠商們往往會放棄這一功能。這樣的取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基數(shù)。
其次,手機廠商的NFC支付存在一定限制。目前絕大多數(shù)手機廠商的NFC支付,只能綁定一部手機,如果更換手機的話就需要重新開卡。先不談每次重新開卡都需要一定費用,就是換卡本身,對于智能手機這種更新頻率較高的產(chǎn)品來說,也令人感到麻煩。
最后,如何協(xié)調(diào)與公交集團的利益關系。對于各地的公交集團而言,公交卡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如果NFC支付得到普及,勢必會影響到其利益。所以,對于手機廠商們而言,如何協(xié)調(diào)好這層關系也成為待解的難題。
所以,盡管在使用體驗方面NFC擁有不錯的優(yōu)勢,但仍要在解決了這三大難題后,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掃臉”或是未來
無論是普通的移動支付還是乘車支付,從技術層面還有使用體驗上來講,NFC都要遠遠領先于掃碼。對此,想必作為競爭對手的阿里和騰訊,一定比誰都清楚。
不過,也正是因為足夠了解這一市場,他們也知道目前NFC乘車想要快速推廣并不容易。所以,搶在NFC市場成熟之前先占領市場,培養(yǎng)用戶的使用習慣,或許正是阿里、騰訊當下大力推廣掃碼乘車的主要原因。
足夠便捷的用戶體驗,或許最終將決定用戶的選擇。當NFC技術逐漸普及,手機廠商們與各地公交公司以及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更加成熟,NFC乘車成為主流或?qū)⒆優(yōu)楝F(xiàn)實。如此看來,掃碼乘車或許只是在NFC乘車完全成熟之前,一個曇花一現(xiàn)的過渡而已。
對于阿里、騰訊這樣的科技巨頭來說,下一步的應對也許不局限在掃碼上,而是掃臉。馬繼華就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漸成熟,乘車支付的未來或?qū)儆谌四樧R別,上車下車都不需要刷卡支付,只需要‘掃臉就可以?!?/p>
確實如此,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阿里和騰訊在技術方面相比一眾手機廠商勢必擁有一定優(yōu)勢,人臉識別也已經(jīng)成為BAT發(fā)力的重點。只不過,相較于目前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NFC而言,人臉識別何時才能全面實現(xiàn)在乘車領域的商用化,尚不得而知。所以,乘車支付方式,仍將是掃碼和NFC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決。誰勝誰敗,或許就在這一兩年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