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榮
教學設計是歷史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客觀上形成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老師和學生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的,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對老師教授的知識是否感興趣、掌握到什么程度,這些信息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才變得有意義。因此,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老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應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探究的教學情境,師生互動、全體同學平等參與課堂教學中,積極思考,自由交流,主動探究。本文以九年級上冊歷史《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探討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互動的熱情
歷史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故事,教師只要在課堂上增加逸聞趣事,就可大大增加歷史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這對學生學習新課、掌握所學新知識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從自身進行改變,從以往的知識傳播者轉變?yōu)榛幽J降囊龑д吆驼n堂組織者。例如,在講授《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我從無產階級的定義來設計問題:自己家里有多少財產?自己算不算無產階級?這個問題立即在全班引起騷動,學生之間也有互動交流,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我家有房、有車、有存款,那么我家不是無產階級”。我告訴他們,雖然你們的家庭擁有財產,你們的家庭仍然是無產階級。從學生臉上流露出的不可思議的表情,看得出來,他們已經被問題深深地吸引了。于是我順勢引導“你們家庭擁有的財產屬于生活資料,不是生產資料”,由此抓住學生的興趣,進入本課學習。
二、找出歷史線索,加強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綜合分析能力不足,抓不住歷史事件的線索,不能用主要的線索將歷史事件聯(lián)系起來。因此,在課堂上,應當幫學生把歷史線索點出來,然后讓學生通過線索把這一課散落的知識點串起來,形成一個有立體感的整體,這樣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才會更深刻,對歷史學習的效果才會更理想。例如,在講授《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貫穿始終的關鍵線索,然后把本課的內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工人運動;第二階段,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三階段,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工人運動。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線索,就可以引導學生在各個階段展開思考,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把學生帶入本課。
三、善用課堂小結,加強課堂上的互動
初中歷史被視為“小三門”,學生不重視,課后更不會花時間復習鞏固,歷史知識的掌握受到影響,而課堂小結則會彌補這一不足。另外,一個歷史老師往往是帶一個年級,每個班每星期只有兩節(jié)課,師生熟悉程度不夠,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就會受到限制,而課堂小結則會為師生互動創(chuàng)造條件。
例如,在把《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新課內容講完后,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然后選派一名代表對本課知識做一個小結。小結可以用任何方式表達,其他同學做聽眾,進行評判,這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小結的結果令人驚奇,有學生竟然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小結,通過歷史線索的串聯(lián)把英國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這三個知識點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還不夠全面,但卻讓我眼前一亮。這種總結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見,互動式小結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可見,教與學對立又統(tǒng)一的特性,決定了教學活動必然是互動的,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只要教師構建出合理的教學方法,就可以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教師是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構建出適合學生的互動方式,使得學生在體驗之余更加有效地對歷史進行理解以及學習,這樣才能夠體現互動式教學真正的價值,從而真正為歷史教學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