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江蘇 鹽城 224003)
急性腦梗塞發(fā)生后,病情嚴重,進展較快,必須予以有效、及時的治療,控制病情進展、減少對患者機體的損傷,促進機體功能恢復[1]。以往此類患者基礎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常常需要其他藥物輔助。血栓通近些年在臨床有廣泛的應用,在多方面起到了明顯的優(yōu)勢。本文分析了注射用血栓通治療急性腦梗塞的療效,總結如下。
本文選擇在2015年的4月—2018年的4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采用拋幣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納入50例患者。觀察組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是(60.3±3.2)歲;合并有高血壓27例,糖尿病17例。對照組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52~72歲,平均年齡是(59.5±3.7)歲;合并有高血壓29例,糖尿病16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經比較后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所有患者均予以基礎治療,即:給予吸氧、心電監(jiān)護、營養(yǎng)支持等多項干預,應用抗血小板類藥物,保護腦組織類以及促進微循環(huán)改善類藥物,實施降顱壓治療,根據患者合并疾病應用藥物改善血脂、血壓、血糖水平。
觀察組除了予以基礎治療,選用注射用血栓通進行治療,用藥方法:血栓通注射液(規(guī)格為每支100mg),靜脈滴注,每次用藥300mg與濃度是0.9%的氯化鈉溶液250mL混合,每天用藥1次,持續(xù)用藥14d視為1療程。
觀察在用藥后患者急性腦梗塞相關癥狀、體征的改善程度,幫助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估,進行NIHSS評分。
患者用藥后,綜合腦梗塞癥狀變化以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體恢復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評價指標包括基本治愈、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即:患者癥狀無,機體功能已基本恢復,NIHSS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改善程度在90%以上,是基本治愈;患者癥狀顯著改善,機體功能恢復明顯,NIHSS評分和治療前對比改善程度在45%以上,是顯效;患者癥狀已見好轉,機體功能有改善,NIHSS評分和治療前相比改善程度在18%以上,是有效;患者相關癥狀無好轉,機體功能沒有改善,NIHSS評分無變化,或是疾病加重,是無效。
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應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是(25.2±5.2)分,對照組NIHSS評分是(24.6±4.6)分,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經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是(8.8±2.1)分,對照組NIHSS評分是(16.4±3.2)分,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都有一定程度下降,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在治療后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在治療后治愈19例,顯效22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是94.00%(47/50);對照組在治療后治愈10例,顯效24例,有效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是2.00%(41/50);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在治療后獲得了更高的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塞是常見的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也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危重疾病,基礎治療原則是恢復腦微循環(huán)、強化腦部血供、調節(jié)血液流變學,進而使發(fā)病后患者腦部存在的缺氧、缺血狀況改善[2]。常規(guī)治療得到的效果屬中規(guī)中矩,總有些不進入人意,并無法使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快速得到改善。近年來臨床選用血栓通參與急性腦梗塞的治療,該藥有效成分主要是三七總皂苷,具備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的效用[3]。通過該應用血栓通,我們總結該藥效果如下:藥物進入機體后,有效成分能夠起到一定血供擴張效果,能夠針對急性腦梗塞后腦組織因缺氧、缺血導致的血管舒縮障礙進行調節(jié)。血栓通有良好的抗血栓作用,不僅具備高效的溶栓效果,還可使腦梗塞后相關癥狀改善,強化腦細胞代謝,對恢復神經功能有積極的意義[4]。血栓通具備一定程度抗氧化作用,能提高自由基的清除效率,對腦組織進行保護[5]。
本文觀察組加用血栓通治療,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在治療后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在治療后獲得了更高的治療總有效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結果與以上表述說明,急性腦梗塞采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療,能夠明顯的增強治療效果,提高恢復效率。